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撒娇这个词虽然是日语中特有的,但在人们心里有一个共通的事实,这个词对日本人来讲,是非常亲切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也容许这样的心理存在。换句话说,撒娇不仅是理解日本人精神构造的关键概念,也可以说是理解日本社会构造的关键概念。本研究从"撒娇"一词的相关词汇、撒娇与人际关系以及撒娇与日本人的心理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并希望借此能更好地把握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2.
在与二战有关的日本影视资料和文字资料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诸如天皇万岁,为天皇"玉碎",大日本皇军等相关言论和记录,这反映出当时的日本奉行"皇道"(即"天皇以仁德治国之道和向世界宣扬皇道")的事实。可以说,那时的日本人把天皇看成神,无比尊贵,神圣不可侵犯,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无处不在!那么,日本近代的天皇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提出符号学的证据观,认为证据学的研究任务不是证据背后的事实本身,而是考察证据的符号性问题,即证据与事实之间复杂的不对应关系。通过对语言学"言据性"研究成果的分析,肯定了该研究对证据符号学的理论价值。借助于阐发"言据性"所体现的证据符号学内涵,本文进一步指出:证据仅仅是一种真实关联度,即:证据不是事实,而是形成事实的符号化方式和逼进事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向以高洁的人格、冲澹的诗风受到普遍推崇。但在日本汉学家冈村繁所著《陶渊明新论》一书里,陶之一生,无论出仕还是隐逸,均属率意任性的极端个人主义,明显缺乏社会协调性。对此论陶新说,国内学者多不以为然,指出其背后隐藏着的现代性叙事逻辑及日本现代公司伦理,有违古代陶渊明之真实。文章认为,重要的不是在孰是孰非之间遽下判断,而是在现代陶渊明研究中,引入现代性"自反"意识,检审所有立论特别是自身立论的前提,同时将对"真实"的理解由对古代事实的绝对还原的"真"向研究者共同体内相互切磋、形成共识的"真"转变。惟其如此,才能拓展陶渊明研究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大川周明是日本重要的法西斯主义者、法西斯主义思想家,他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以"日本精神"为核心,强调通过"国家改造"实现法西斯化,进而发动侵略战争,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实现大亚细亚主义。他的法西斯思想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对日本法西斯运动及日本法西斯化和对外扩张都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它对于研究日本法西斯主义、日本近代侵略扩张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同时也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的思维结果,是"事意"转化为"人意",再由"人意"转化为"文章"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写作是在一定思维理念的指导下,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性认知和对事实材料进行理解性的认同之后的写作,使得对同一事实的报道呈现出不尽相同和因人(作者)而异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支那"作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指称,是一种尊称。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国势衰微,屡遭列强欺凌,日本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将"支那"一词贬义化,用来蔑称中国。来自东瀛的蔑视,激起了中国官民的极大愤慨,并予以坚决回击。时至今日,"支那"虽已成为死语,但仍有日本人不时使用,对此我们应当保持警惕。同时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和平崛起的不争事实来回应诬蔑。  相似文献   

8.
伴随武士阶层的崛起与民众觉醒而逐渐兴起的镰仓新佛教,在长期的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深受中国佛教影响。日本净土宗沿袭了唐代净土教"善道流"的血脉;而临济禅与曹洞禅则分别继承了宋代的临济"看话禅"与曹洞"默照禅"的衣钵;日莲宗所使用的汉译佛经也体现出其与汉文化之间的关联。新佛教中传统因素的客观存在虽不置可否,但它与唐宋佛教之间一脉相承的事实,不仅折射出中日两国间深厚的文化互补,同时也是中世日本渴求"新文化"和佛教"庶民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前人在《三国演义》"虚"与"实"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史书之"真"或史家之"求真"的认识不全面。论者往往过于强调史家笔下的历史的"事实"面,而忽略它还有"意义"面。《三国演义》的"事实"之外有"意义",甚至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便是演义的趣味,它与史家的立场一脉相承。并且演义的"意义"较之于史书的"意义",其哲学意蕴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事实婚姻现象有其内在的逻辑成因和历史渊源,很难在短时间改变这种状况,因此立法者在制定有关事实婚姻的制度时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考虑问题角度的不同,《婚姻法》和《刑法》对于事实婚姻予以区别对待,做出了貌似"冲突"的规定,其实质是合理的,并不相矛盾。对于事实婚姻是否会对重婚罪的成立造成影响的问题,应当进行类型化区分,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确定事实婚姻的效力,在权衡其所保护的法益后,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1.
问卷调查是一种介入性研究方式,问卷调查资料是研究者、问卷、访问员、受访者、访谈情境共同建构的结果,而非关于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近年来,学者们从“交流准则”、“语境”、“心理二重区域”、“过程控制”的角度对问卷调查进行的反思,深化了对调查误差的认识。抽样的规范化和绘图抽样的使用,是近年来调查抽样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ティル”是日语中表示动词“体”的重要语法形式,也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前接动词的不同性质,“ティル”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结果的状态”、“单纯的状态”、“历史回顾”、“习惯”等不同的意义。但则人们通常翻译成“(正)在~”“~着”“~了”等。这里从“ティル”的体语义出发,对具体汉译中的“ティル”与汉语动态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进行考察,目的在于加强并澄清人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中日语借词的借用类型,对现阶段搜集到的词语进行了分析整理研究,发现有"音译"、"意译"、"汉字借用"、"拉丁字母借用"、"特殊语法结构借用"和"特定动漫作品词语借用"六个类型。提出了如下观点: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语借词虽数量繁多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规律可循。这些本存在于日语中的词语得以被汉语母语者借用并传播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日本ACG产业的发达及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网民对ACG的热衷与喜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语和日语在文字表记领域都使用汉字作为重要表记符号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词literature原有学问、著述的意思,19世纪后期特指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审美性著述,形成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秉承“诗艺”传统,彰显科学与艺术、功利与审美的区分。古汉语中的“文学”意为“文章博学”,强调文章的学术内涵和经世作用。日本学者用“文学”对译literature,通过笸川种郎的《支那历朝文学史》中译本传入中国。中国学者接受了新的文学概念,观念上则形成两种主要倾向: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派注重文学的明道经世功能,将审美当作是特殊有效的手段;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派强调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6.
“Discourse”是一个西方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术语,其含义非常丰富。这不仅表现为其含义在不同学科中有所区别,也表现为同一学科中(如语言学中)不同学者对其不同的定义。本文将讨论“discourse”的这些不同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discourse”的汉译问题。文章建议,“discourse”这个术语可根据其不同的含义汉译成“篇章”、“话语”、“言语”、‘话篇”等汉语术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文心雕龙》应用写作理论,形成了《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研究的发轫期;90年代,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其价值,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研究进入发展期;21世纪初,《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研究的学者更多、视域更广、成果更丰,使其进入大发展时期。众多学者对《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的研究,为“龙学”劈开了一片新天地。对《文心》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将利于广大研究者的研究,使《文心》应用写作理论研究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东汉桓灵之际,党人力矫"保身怀方"的守节之风,在士人中掀起了一股"婞直"之风。但随着党锢之祸的到来,像陈寔这样的士人对"婞直"之风有所保留,主要据仁、德以理政、修身,想使废于上的风俗能在"清于下"中得到整肃。像郭林宗这样的士人则走向论道讲学与人伦识鉴,开清谈之风,让士林倾慕不已。像黄宪这样的士人则更加超脱,从坚持志操与学问中走向逃避,在独立自由的人格追求中渗进玄学新人格的因子。"道性周全,无德而称"的新人格成为士林之典范。  相似文献   

19.
“过程”是韩礼德在他的系统功能语法中对及物性系统描述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在阐述及物性系统时,韩礼德没有对这一概念做详细地说明。学者们在学习和应用及物性系统作语篇分析时一般对“过程”概念都印象颇深,但对它的含义却了解不多。本文通过与日本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说”的对比研究,来解读蕴含在“过程”概念中的诸多含义,以便帮助我们深化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和对韩礼德语言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对吴均以及与其同时代的柳恽、阴铿等诗人的诗作以及《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汉魏古诗进行统计后发现,吴均体“古气”形成的重要原囚在于其诗中双声、叠韵以及重音等联绵词的高频使用。他顺应并超越了当时这种普遍存在的写作现象,进而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