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 ,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 ,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 ;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 ;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3.
袁振喜 《河北学刊》2002,22(6):103-106
本文尝试用一种小说观念来观照新感觉派小说 ,并将之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来考察它的历史意义。小说是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认识、保存和再创造。新感觉派小说保存了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上海出现的局部的片面的现代化图景 ,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作家。本文试图以二三十年代大上海的都市背景为切入点,在分析上海这一大都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新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一种都市物质文明形成的时候,物质对人的挤压,人在都市中的生存状况,以及商业时代物质丰盛给人造成的种种异化情形。从而分析新感觉派作家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悖论:现代化给人带来了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掠取了某些人的灵魂。这矛盾状态中生存的都市人,新感觉派小说中所呈现的都市也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感伤色调。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小说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流派。其作品以现代都市人的生态与心态的描摹为重心,在感觉印象的捕捉与深层心理的发掘方面见出特色,标志着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与当时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都市小说一起促成了中国城市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的创作手法 ,反映了这个文学流派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由此可解析创作者精神上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乡土的都会──新感觉派小说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有关30年代的新感党派小说创作,因为其表现手法的怪异、价值诉求的离经叛道以及对都会男女性生活的赤裸书写等等原因而被排斥在正统文学史研究的视界之外。 8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化阐释空间的拓展,新感觉派小说得到了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的重视。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同时也是中国都会自身不断发展前行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力图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新感觉派小说家们在师法国外的新的创作方法的同时,是否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何利弊;第二,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在中国的都会题材写作中占有什么地位,对后来的小说创作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对都会的描写除了赞美之外是否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具体包含着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8.
幻灭:新感觉派小说的情爱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元明 《江汉论坛》2003,(10):76-78
新感觉派写有大量情爱题材的小说,这些情爱小说可以分为三类:古典感伤型、都市扫描型、精神分析型。三类小说各有侧重:古典感伤型表现了一种寻梦意识,都市扫描型则体现了一种批判意识,精神分析型则突出了对命运和人性的深层挖掘。三类小说虽然各不相同,但贯穿了一个共同主题,即幻灭感。古典感伤型是梦幻的破灭,都市扫描型是现代文明的破产,精神分析型是悲叹命运的莫测和人性的滑落。幻灭感可说是新感觉派小说最突出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9.
现代上海具有浓厚的消费文化氛围,这使上海都市文化具有大众文化性质,并以通俗文化形态表现出来,这对上海纯文学也造成了强烈影响,新感觉派就是这种影响下的典型标本,作为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具现代、先锋等特征,但它又置身现代上海消费文化氛围而使新感觉派具有通俗文化之表现。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从描写都市人的感觉经验入手,表现了在都市文明浸染下,在时代潮流涤荡下人性的弱化和蜕变。对都市人自我意识增强与精神失落,欲望炽张与情感枯涸,群体性扩张中个性消解的倾向,以及他们对都市矛盾复杂的心理都有细致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新感觉派作家对人性的开掘显示出相当深度。  相似文献   

12.
高世蒙 《学术月刊》2022,(5):151-160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13.
市民形象的塑造是都市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鸳鸯蝴蝶派和新感觉派因为其不同的性爱观念决定了他们小说中市民形象的面貌。性爱道德的游移性使鸳鸯蝴蝶派塑造了新旧交替的市民,而对现代都市性爱观念的肯定则使新感觉派笔下的市民在都市的商业规则中游刃有余。这也是他们在中国的现代性题域中不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陶晶孙的小说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先锋品质,艺术性较强;但因为传统文化滋养不足,艺术境界过于狭小,并且脱离于社会现实,所以也存在着种种困境。陶晶孙小说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我们借鉴域外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天慧 《东岳论丛》2019,40(1):96-101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产生了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1924年10月,年轻的作家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今东光等人共同创立刊物《文艺时代》。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头与腹》《新生活新文艺(代创刊辞)》。至此,日本文坛上便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新感觉派的文学运动。这一流派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文学目标与理论,而且坚持不懈进行文学实践,为世人留下许多修辞新颖、脍炙人口的小说。作为一个现代艺术派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有意识、自觉地有系统地引进了西欧小说的新方法,在日本创造出了新文学,一直引领着战前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6.
片冈铁兵的"新感觉派"文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叶。在当时的日本文坛,被视为"异质文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片冈铁兵积极倡导新感觉派的文学理念,是新感觉派文学最重要的理论家。他站在文学论争的最前线,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提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点,论述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现代性自觉,成为新感觉派文学发展的理论支点。但是,由于过分地强调感觉,过分地追求表现技巧,最终陷入了形式主义,失去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震惊"的颠覆:新感觉派的"性感尤物"与城市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感觉派作家笔下充满都市活力的“性感尤物”入手,对其都市感受进行了描述。新感觉派在“性感尤物”身上发现了不受主体的主观欲望控制的物质力量的“震惊”效应,而这样的文学形象的出现脱离了当时上海的具体环境是不可想象的,她们的反叛是对那些想在大都会找到明确、稳定的空间形式的漫游者的报复。在上海,由于浓烈的都市生活自我生成的密度,使其不可能被某种权威话语轻易穿透,新感觉派记录下了自己面对这个变化中的社会时产生的散碎精神感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关系来看 ,日本的新感觉派在理论与实践上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是一脉相通的 ,而中国新感觉派与其说是与表现主义相近 ,莫如说更趋同于印象主义。就感觉的悟性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言 ,中日新感觉派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追求文学的现代性与自由书写。这本应是一个去却了政治意味的文学流派,但它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最后消亡,却与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它是政治与文学相互纠缠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新感觉派的产生 ,有着思想文化的基础和现实的基础 ,而它迅速走向消隐 ,更反映出历史的某种必然。新感觉派强调主体的新奇感觉 ,注重心理分析 ,展示感觉外化的世界 ,在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 ,表现出特有的创新度和开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