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学永  刘香 《东岳论丛》2022,(9):111-120+192
张炜的《你在高原》是“高原式”的创作,既体现为孤傲的写作姿态,也体现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与“史诗性”的内容形态上。在道德叙事的具体路径上,作者以“流浪”为线索,让主人公在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幽暗的心间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海间进行精神的漫游,体现出极为深厚的思想内涵。从写作立场和写作内容来看,《你在高原》具有比较明确的公共伦理属性,体现出鲜明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也形成了“雅正”的文学规范,对当下小说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怀疑、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学、文字、艺术、思想、国民性格这样一种文化气氛中,伦理文化也作为关系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自由幸福的大事,引起思想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进而引发了伦理文化的论战与变革。五四时期伦理文化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自由的伦理观、男女平等的伦理观和性伦进化的伦理观上。婚姻自由的伦理观提倡:(1)自由恋爱。主张结婚要以恋爱为基础,认为爱情与婚姻之间如“光色之与绘画,节奏之与音乐”①,必须同时存在,失去一方,双方皆亡。(2)自由结婚。婚姻要“完全凭着男女两人自…  相似文献   

3.
作为超验主义的“喉舌”,《日晷》的宗旨是宣传超验主义者关于社会进步与改革的新思想。爱默生坚信社会改造必始于个人改进,而增进个人道德和自我教化的途径则在于文学。他主张拓宽文学题材,创建新的文学样式,丰富其表现手法,使文学作品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塑造其国民性。同时,他还倡导“天才说”,主张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是性灵受到激荡的“即席之作”,诗人应当大胆抒写自我,追求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表达,而诗歌艺术性方面的瑕疵则可以忽略。《日晷》的编选,正体现了爱默生的文艺思想,也预言了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浅草-沉钟社在中西文化全面交汇的背景中进行文化抉择,形成了以个性主义价值观和人道主义伦理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思想体系.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决定了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其文学创作中主题范型的形成.在个性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该社以自我表现的方式,在创作中高扬个体自我的价值、讴歌个体自我的理想、倾诉个体自我的痛苦、表达个体自我反抗社会的要求.在人道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该社又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以客观再现的方法,真实描写了乡村人生的痛苦面影、都市生活的斑驳光影和军阀混战的恐怖剑影,从而形成了与个性主题相并峙的社会主题范型.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但具有“共时性”特征及普遍理性精神。德性不是客观化的知识系统,也不是纯粹经验的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觉(即反思理性)。德性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而且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德性伦理的核心是仁德,其表现形态则是境界。儒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融入竞争时代并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人的社会角色是历史的、变化的,但人作为德性主体生活在世界上,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完成德性,提高境界,这就是真正的人生。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陈来 《河北学刊》2002,22(6):31-39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思想已经超越了德性伦理的形态。孔子与春秋以及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是孔子特别突出“仁”这一德。对于孔子 ,“仁”不只是“德” ,而且也是“道” ,就是说 ,仁不仅是德性 ,而且是原则。由金律和忠恕一贯之道来看 ,孔子的伦理思想不能全部归结为“德性伦理”(virtueethics) ,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那些单方面的德性 ,而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定律。  相似文献   

7.
刘小平 《学术研究》2006,(10):124-128
“鄢烈山现象”的成因主要不在于作者的创作数量和名声,而是由于当今社会在阅读和接受鄢烈山杂文时一直存在着多元矛盾。“鄢烈山现象”的内涵表现在作者由平民写作向公民写作的创作转型上,也表现在他对公民写作理论的阐发和选择上,而以“人权”为核心的思想主题则是这种现象内涵的基本依托和价值所系。“鄢烈山现象”的社会意义在于他的杂文创作更多地代表着当今社会的现代性追求,它以公民社会建设为指归,体现着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8.
宋词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生命意识,即是人类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识。人类的存在价值不仅有着社会规定,而且自身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也是价值实现的必备因素。故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的生存方式。文学创作作为个性化的精神创造活动,一方面受时代感发,“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o,充分发挥出文学的社会功能。但另一方面,人类生命本身往往也构成为创作意识的内省对象,从自然、生命、人生等方面,展现出个体的探求与悲欢,唐诗与宋词,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出此两类审美意识的创作典范。宋人对人的生存与宇宙…  相似文献   

9.
李宸 《天府新论》2023,(6):36-43
不是“自我”拥有身体,而是身体拥有“自我”。这是我们在返回孔子的“身体观”时,首先需要澄清的一处认识。尽管“自我”与身体之间的界限在“子曰”之中经常是模糊的,但是作为人自身所是的那个德性化身体,却极易被“自我”所遮蔽。因此,确切地说,“修身”并非对身体本身施加某种操作,而是解除“自我”对身体的遮蔽,让人的德性化身体能够显现出来。德性化身体以自反性的三重机制,在“自我”发挥效力之前,就已经源始地把人与世界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10.
项静 《学术月刊》2023,(5):168-177
近十年来,中国重要的门户网站创办了众多非虚构写作平台,刊发了大量素人作者书写的自我和他人的故事,被媒体称为素人写作。素人写作以其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活经验、写作者的自我形象、晓畅真挚的表达风格、新媒体传播方式,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学现象。本文以素人写作中具有较大社会关注度的范雨素和陈年喜为例,分析了两位素人作者作品中“真人真事”自述的特质,文学表达上借鉴和融合纯文学的方法,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自我形象塑造中表达出社会底层劳动者独特的经验、美学形式和思想谱系。素人写作在新媒体时代融贯了启蒙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实现了对社会问题和“众声”的表达,提供了我们这个时代思想文献的基层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主要论述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在文学创作中的关系。这种“情景交融”创作模式是华夏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由此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心境契合、以情状物等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2.
受西方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与对本土生态现状的反思,文学创作不自然地集向自然生态视域下的人文关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小说创作兴起两股生态伦理观的书写热潮:一是以自然为创作题材的生态审美书写,崇尚自然正义,传递珍视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二是展示当前人类与动物共存的生态现状,反思人类应如何善待动物生命,呼吁回归生态平衡。动物和植物成为文本的审美主体,富于生命意识与灵性,作家有意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民族认同的生态伦理观,展示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象,传递生态伦理情怀。  相似文献   

13.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14.
福柯后期思想发生了“伦理转向”,即从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以自我风格化为旨趣的主体诗学。他从“性经验史”中去发掘古希腊的“自我文化”,由此来思考主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自我伦理学问题。结合古希腊人的“自我技术”和他投入同性恋的性试验,福柯企图把人的生命存在转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塑造活动,因而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促成新型主体转变的生存美学。在他的后期著述中,其不遗余力探讨的主体诗学是以维护身体快感的自由为目标的,是以主体审美化的自我创生为前提的。福柯的主体诗学,无疑是在诉诸一种“伦理政治”的抵抗策略。这种伦理政治以其局部的和分散的斗争方式,体现了一种多形态实践的和审美主义的后现代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15.
“人是什么”是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关注、探讨的问题,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表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各自特点,这种特点构成了中西法治之间差异的背景。文章主要分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伦理观,从他们两人的伦理观窥辨中西法治之间的伦理传统差异。  相似文献   

16.
网络穿越小说涉及丰厚多维的伦理内容,从创作伦理、叙述伦理、故事伦理、阐释伦理四个维度对其展开研究,有助于明晰其伦理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就创作伦理而言,网络作家创作伦理受网络作家个体伦理观与网络文学场参与者伦理观的影响,呈现出由个人伦理偏好为主到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转变过程;就叙述伦理而言,网络穿越小说总体上扬善惩恶,但一些叙述技巧与策略的使用在增加情节精彩性与趣味性的同时,又消解了某些道德行为的正当性,解构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求“真”取向,从而产生了负面伦理效果;就故事伦理而言,网络穿越小说在个人和社会层面表现出的伦理内容,既有对当代社会通行伦理观的践行,又多有违背之处,实质上是对当代人情感、欲望的想象式表达;就阐释伦理而言,网络穿越小说的阐释主体可细分为大众读者、资本方、监管方与精英批评者,他们阐释作品时秉持的伦理观同中有异,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影响创作与接受的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穿越小说涉及丰厚多维的伦理内容,从创作伦理、叙述伦理、故事伦理、阐释伦理四个维度对其展开研究,有助于明晰其伦理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就创作伦理而言,网络作家创作伦理受网络作家个体伦理观与网络文学场参与者伦理观的影响,呈现出由个人伦理偏好为主到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转变过程;就叙述伦理而言,网络穿越小说总体上扬善惩恶,但一些叙述技巧与策略的使用在增加情节精彩性与趣味性的同时,又消解了某些道德行为的正当性,解构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求“真”取向,从而产生了负面伦理效果;就故事伦理而言,网络穿越小说在个人和社会层面表现出的伦理内容,既有对当代社会通行伦理观的践行,又多有违背之处,实质上是对当代人情感、欲望的想象式表达;就阐释伦理而言,网络穿越小说的阐释主体可细分为大众读者、资本方、监管方与精英批评者,他们阐释作品时秉持的伦理观同中有异,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影响创作与接受的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王杰 《齐鲁学刊》2003,(1):92-95
作为一名思想家 ,戴震在批判、借鉴、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戴震赋予天理、人欲不同于程朱理学的新内涵 ,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欲之中 ,并从自然与必然的层面 ,进一步深化了其理欲思想。戴震的新伦理观是通过对程朱理学主张的“存天理 ,灭人欲”的无情批判而得以阐释的 ,它一方面表现了戴震新伦理观的进步倾向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戴震新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和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立志为历代儒者极端重视与不厌申言而在儒学中成为一种学说与传统。基于内涵的深入考察,儒家立志具有“‘心’之‘道’而成‘德’”的内在逻辑,统摄儒家至为重要的“心”、“道”、“德”三概念,同时构成儒学的基本逻辑。通过一种现象还原的方法诠释“心—道—德”三位一体的儒家立志,“心”、“道”、“德”三要素分别指对特殊的个体、普遍的群体、自由的人类,立志即是一个将自然个体道德化为德性主体、将自然群体伦理化为德性共体而实现个体与类双重解放的自由化过程,作为对人之个体—群体二重性存在的德性安顿体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在伦理与道德互文的意义上,儒家立志彰显出以“精神”、“自由”、“人本”、“尽心”为特征的伦理世界观与道德方法论,辩证地把握了人之意义与虚无(有与无)、精神与物质(灵与肉)、共体与个体(大与小)三对二重性存在本质,对于克服精神世界之虚无主义、生活世界之物质主义、伦理世界之原子主义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情感补偿是激发作者从事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不仅能够激起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 ,而且还能够推动写作主体的创作进程。引起鲁迅文学创作冲动的“同感”,是对往日情感压抑的一种重新体验 ,其创作的感情补偿表现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