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春霞 《兰州学刊》2008,(11):195-197
北宋中期以李元昊“僭号”称帝为中心,出现了文人谈兵勃兴的现象。文人所谈兵事内容广泛,包括宏观的“文武之道”,也包括具体的军事制度与应敌策略。北宋中期文人谈兵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与学术背景。北宋中期文人谈兵,呈现出鲜明的儒学特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海沙 《人文杂志》2007,(4):129-136
《金刚经》是唐宋时期流传最广、也是唐宋时期文人最热衷的一部经典。唐宋文人对其谈空论幻的义理很感兴趣,在阐释《金刚经》的义理是表现出以儒道融合佛教的倾向,文人也将对《金刚经》的理解运用于诗文创作与批评之中。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也崇信《金刚经》具有神异功能,奉持《金刚经》可得庇佑。  相似文献   

3.
清初小说中的僧人色情故事,以改编晚明淫僧故事为重要编创方法,反映了清初文人划分身份界限的欲望。清初拟话本小说《五色石》卷三《朱履佛》的大部分情节都改编自晚明僧人色情故事。即使系据清初大臣赵廷臣断案传闻敷衍而成的皮匠故事情节,也与晚明淫僧故事《耳谈·徽富人某》十分相似。《朱履佛》对前代故事的改编明确以建构文人身份为目的,不仅增加了僧人迫害文人的情节,以僧人恶行衬托文人在道德上的优越,并通过叠加三则文人惩处奸僧的情节,确认了文人在与僧人关系中的优势地位。《朱履佛》的改编策略,既回应了《五色石》区分文人与僧人身份的立场,也是文人在危机中寻求自我证明的特定手段。  相似文献   

4.
试论历史上的文人入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文人的大量入蜀,形成了"自古文人皆入蜀"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文人入蜀主要有宦游、避难、贬谪、漫游等几种形式。历史上文人入蜀,尤其是唐宋时期大量文人入蜀,不仅对文人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而且对四川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中朝文人交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朝鲜使团频繁出使清朝,为中朝文人的接触与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18世纪初期的朝鲜朝文士多是希望见到对明朝怀有深厚感情的清朝士人;此外,朝鲜文士积极接触清朝文人:一方面缘于希望实现贤者嘉会、倾心剧谈的夙愿;另一方面意欲加强双方的文化了解,实现显扬声名的愿望。而一些清朝文人或因赏识、钦佩朝鲜文士的才学,或为了商业目的,或为了看朝鲜朝使者的衣冠及期望得到朝鲜的特产,也主动结交朝鲜文士。  相似文献   

6.
谈中国古代文人的放诞风流王守雪谈到中国古代的文人学士,总让人觉得他们有一种异乎常人的风度。他们或指点江山侃侃而谈,或羽扇纶中温文尔雅,或浪迹秦楼楚馆放荡不羁,或遁身山林独来独往。这里我们用“放诞风流”来概括这种精神特质。本文认为:这种精神特质是中国古...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箫具有独特之审美属性。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人对它内涵的理解亦在不断丰富。从早期的与礼乐文化的关联到与文人内在品性的融合以致箫心的产生,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基本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对箫意义的各种解释;二是箫在各方面给予文人的心理影响;三是箫运用场合的多样性;四是箫与文人活动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张方平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文学家、政治家。写下了许多谈兵论战的政论文。本文介绍张方平的性格特征。论述其谈兵之文所包含的军事思想,探讨张方平谈兵之文的儒学特色,借此一窥北宋文人谈兵勃兴的现象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勇耀 《中州学刊》2022,(10):141-149
作为定都汴京的最后一个王朝,金朝在中原度过了最后20年。隋堤、龙德宫、西园、临水殿等寓含兴亡的历史文化空间,使文人产生了以古鉴今的现实忧虑。金亡后,梁园、西园、遇仙楼等景观及金朝故宫,成为幸存文人凭吊故国的经典意象。二代文人和北上文人的汴京书写呈现出诸多新变,体现了文化记忆的传承和变异。作为承载几代人文化记忆的媒介,汴京为金元之际的文学注入了活力,是考察元代文学风格与理论生成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花雅之争是戏曲史上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论文以禁戏为切入点,对花雅之争重新探讨。和前人统而论之有所不同,主要从清廷、地方文人士大夫、地方行政人员、普通民众几个不同的接受群体分开来谈。将花雅之争放在清朝文字狱的大背景下,着力指出各接受群体在花雅之争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尤其是清廷和地方政府在禁戏方面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并且尝试对民众的文化欣赏水平做出定位。以期在分析花雅之争这个雅俗之变个案的同时,对文学发展中的主客观因素、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了青是《申报·自由谈》1912-1914年间的一名普通作者,但他的逝世却引起海内外士人的广泛关注.了青事件之所以能够在《申报》上成为一个公众传播事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了青境遇所折射出的清末民初广大士子文人的命运悲剧和深刻的时代悲慨.  相似文献   

12.
对于金圣叹的评价,一九六二年我写过《从“哭庙案”看金圣叹》(《光明日报》三月二十四日)和《也谈金圣叹》(《文汇报》十月十六日)两文。以后,公盾同志即在《不要美化封建反动文人》(《新建设》一九六三年七月)中对我加以指责。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刘明山 《理论界》2008,(7):156-157
儒者屡谈君子而罕言大丈夫,盖君子温文尔雅,谦恭敦厚,大丈夫则刚毅果敢,锋芒毕露;君子安贫乐道,“无道则隐”;大丈夫则以天下为己任,天下无道,则“以身殉道”。千古文人失之于“君子”者多矣,而大丈夫几人见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何为大?必有大气魄敢做事;必有大担当敢承事;必有大气量能容事;必有大能力能成事。何为丈夫?丈夫者必有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4.
海盐腔是南戏崛起时诞生的地方声腔。由于文人的参与,使南戏和明前期的传奇体制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就海盐腔起源的几则史料作了认真分析,并就文人濡染南戏的主要途径和海盐腔的演唱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文人的文学家身份经历了一个由文人的崛起到文人文学家色彩的彰显、加浓,再到文人文学家身份的确立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两汉文人文学创作活动的不断展开,文人文学化的印痕愈来愈鲜明。这为以后文人文学家身份的基本确立积蓄了比较充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一、六朝文人不让皇帝成仙 六朝文人记载了无数人成仙的故事,可是文人们象不约而同、受制于同一个命令一样:不让皇帝成仙,尤其不让名气大的皇帝成仙。郭璞《游仙诗》云:“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六朝末朝北周的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之九云:“汉武多骄慢,淮南不小心。蓬莱人海底,何处可追寻?”吴均《览古诗》云:“尝稽真仙道,清淑秘众烦。秦皇及汉武,焉得游其藩?”三位诗人不约而同不让皇帝成仙。这里只谈汉武帝及淮南王。  相似文献   

17.
汉代幕府制度的变化以及将军对文人的器重与赏识,使得幕府成为文人的一种重要入仕途径,于是幕府文人集团逐渐兴起。汉代著名的幕府文人集团有窦宪幕府文人集团、邓骘幕府文人集团、梁商幕府文人集团、梁冀幕府文人集团、何进幕府文人集团等。幕府文人在承担军府各类军政文书之余,还不时撰文作赋,为幕主唱赞歌,幕僚与幕主之间以及幕僚相互之间常有书信往来。汉代幕府文学奠定了幕府文学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幕府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时代问题,几十年来在文学史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已成定论.本文对这种观点的依据重新考察辩析,提出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应在东汉初年.当代研究者多引钟嵘《诗品序》中一段话为主论依据.其实钟嵘并没有文人五言诗到班固时代而不成熟的看法,他说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是他对班固诗风的批评,并不涉及五言诗是否成熟的问题.班固的《咏史诗》从用的、内容表现、体裁方面看实际已很熟练.其写的“质本无文”,与他的文学观念有关.本文认为.要探讨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问题关键在于弄清西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情况.  相似文献   

19.
1930年前后的国内思潮非常活跃,一大批聚集在城市中的文人在文化立场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各类群体的文人有着不同的城市活动方式,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人(通俗文学作家)等不同类型的丈人与城市公园的关系各有千秋,探究文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意识有助于揭示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与当代中国常乐史学大师陈寅恪近年被学界或非学界的文人爆炒得很有声势,以至于懂史学或不懂史学的人涉及文史科学时都要扯到陈寅恪,似乎成为“开口不谈陈寅恪,读尽诗书亦枉然”了。人们极力推崇陈氏标举的“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以此为陈氏学术之真价值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