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仲海 《社会科学》2006,2(5):83-91
抗战爆发前,上海工人薪金收入大多数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抗战爆发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实行“胜利加薪”,上海工人的工资收入有过短暂的上调, 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上海工人又陷入了饥饿或半饥饿的生活状态。建国初,中共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海工人的生活状况较建国前有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从抗战及内战时期走过来的上海工人,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生活状况基本上是满意的,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和拥护中共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绥远抗战虽为全面抗战爆发前的局部战役,但它以“九·一八事变”后首次收复失地的胜利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本文仅对绥远抗战起因,略作探讨. 绥远抗战得以爆发,当然与战役的直接组织者、指挥  相似文献   

3.
所谓中间力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过下列阐释:"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有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间立场。"①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以前的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我们当然不能照搬毛泽东的说法。不过,根据九一八事变以后至全面抗战爆发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比照毛泽东以阶级分析划分社会政治力量的方法,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说明,即: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爆发前,中间力量主要包括除国共两党以…  相似文献   

4.
胡汉民“训政”思想的形成和特点李黎明胡汉民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最早的组织者,而且是国民党"训政"制度的奠基人。研究胡汉民的"训政"思想,特别是它的形成和特点,对于研究国民党的训政制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胡汉民的训政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国民...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的发展脉络(1928-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纯 《江苏社会科学》2003,8(2):181-185
“以党治国”理念是“训政”时期国民党政权运作的一个主要思想基础。在运行过程中,国民党自称是遵循孙中山遗教,履行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从形式上看,这一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对孙中山的思想有继承的成分,但实质上二者存在较大差别。由胡汉民一手拟订出来的《训政纲领》,以相当于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训政”时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以党治国”体制初步确立下来。其后不久,蒋介石主持制定的《训政时期约法》取代了《训政纲领》。蒋介石“以党治国”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同时由他个人独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奠基于“五四”时期,形成于抗战爆发前夕,成熟于抗战胜利前后。  相似文献   

7.
<正>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过程,但二者又不尽相同。山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后到一九三九年春为第一时期;一九三九年春到一九四二年夏为第二时期;一九四二年夏到抗战胜利为第三时期。下面就这三个时期分别作一些概略的论述。(一)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到一九三九年春山东国民党开始反共升级这段时间,是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华北“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的指示,从准备和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争这一中心任务出发,逐步形成和建立统一战线的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时体制主要指政治体制和军事体制.国民党战时体制对抗日战争影响极大.它的嬗变与国民党的抗日态度、战略方针的变化以及中国政局的走向密切相关.国民党战时体制的嬗变经历了建立、调整和扩大三个阶段.本文拟将其嬗变的过程和利弊作一初步探讨.一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称之为“第一期抗日作战”.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怒潮的推动以及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在这个阶段中,国民党的抗日态度是比较积极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动员抗战的谈话,表示了反对日本扩大侵略的强硬态度.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明了国民政府对日抗战的立场.8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建立战时体制.与此同时,国民党确定的对日战略方针是:“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的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也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争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俟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具体口号是“以空间换时间.”为了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为了实现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国民党迅速建立了战时体制.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在安徽徐承伦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是由国民党政府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以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统一组成。抗战开始不久,就历史地形成了两个战场。““这是中国抗战的特点”。“本文侧重论述安徽抗日战争两个...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经历了整整十四年,前六年为局部抗战,后八年为全面抗战.在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作用首先表现在倡导和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酝酿、确立、促成和最后形成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文化革命”前17年;二、“文化革命”时期;三、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鉴于第二时期是凋零期:名目繁多的“大批判组”取代了文学理论批评队伍,有如起诉书、判决书的文艺批判在冒充文学评论与研究,因而这里略而不谈。“文革”前的17年,其中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10月到1957年6月,是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艰苦创业、全面建设的阶段;反右扩大化后至“文革”前夕,则为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迂回徘徊阶段。总的说来,这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具有下列特点: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文学评论,从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形成了最深刻的革命。“五四”以来的  相似文献   

12.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迫使国民政府开始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了抗战的准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三省后又南越长城,在华北大地上燃起战火,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卢沟桥事件能否解决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第一次公开表明了中国将以“应战”的态度来对待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挑衅。8月7日,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正式决定实行“全面抗战”。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面抗战的时代。 中国的抗战持续了八年,但直到1941年12月9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才对日本正式宣战。为什么在全面抗战进行了四年多后,国民政府才对日宣战呢?这一问题以前史界很少涉及。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正于先辈同行。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2001,(4)
基金业的发展与规范是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社日前在京召开专题研讨会 ,结合该刊发表的“基金业立法和基金业发展研究报告” ,对中国基金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研讨会由俞可平教授主持 ,有关领导、专家、企业界人士 80多人参加了研讨。与会者认为 ,把基金当作单纯投资工具的传统观点存在一定的理论误区。基金业立法要形成一个规范的法律体系 ,而不能简单地制定一部或几部单行的法律法规。一定要吸取我国信托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基金业立法要着眼于建立规范的法律体系 ,基金业发展要…  相似文献   

14.
论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在不同时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 1 92 7年至 1 938年 ,以国民党系统内的制约为主 ;1 938年至 1 94 7年训政结束后 ,以国民党系统外的制约为主 ;1 94 7年至 1 94 9年宪政时期 ,受来自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制约。  相似文献   

15.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速战速决”,大举入侵,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接着,国民党释放了  相似文献   

16.
徐思彦 《学术界》2006,(6):234-24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国内舆论相对一致。本文通过对《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38年至1939年的七七社论文本进行较细致的考察,并检索和比较该两种报刊中某些关键词的频率,乃至对于政府、领袖、军事、抗战建国等概念的不同提法和态度。分析在当时的抗战大势下,代表官方的《中央日报》与代表民间的《大公报》之异同。进而指出,国民党中央党报的“七七”社论并不重复诠释注解其党魁的“七七”文告,导致蒋介石也对《中央日报》颇为不满。  相似文献   

17.
曹敏华 《东南学术》2003,(5):148-153
全面抗战爆发后 ,东部和中部的数家钢铁厂内迁西部。以此为契机 ,在国民政府的主导下 ,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建立了许多冶金工矿企业 ,冶金工业获得全面的历史进步 ,其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兵工企业 ,对战时军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为中国抗战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立法刍议潘国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力图通过教育贯彻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治国政策,把教育放在了比较受重视的位置上。从1927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十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及其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众多的、门类齐全的教育法规...  相似文献   

19.
论清代前期对外经济交往的阶段性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前清代对外经济交往的状态与特点,笼统地用“关闭”或“开放”加以概括和描述是不恰当的。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对外经济交往明显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主动交往时期”与“被动交往时期”。只有对这两个迥然不同的时期进行客观地分析,探寻这两个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各自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才能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清代对外经济交往的全貌,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陪都书法论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局部发展至全面,从此,进入了中华民族“运用全力抗战”的抗日战争时期,时势危及着南京政权。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迁都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迁驻重庆。以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