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重点分析<内秘书院内翰林院蒙古文档簿>所收清太宗与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素班第三次往来文书,利用其他同时期档案资料和相关史书,论述了1638年至1640年扎萨克图汗与清朝的关系以及喀尔喀一卫拉特联盟形成的背景.文章认为,在清朝征服浪潮面前,素班第与宿敌卫拉特握手言和,准备联合卫拉特人,以求喀尔喀的安全.1638年清太宗以武力阻止素班第与明朝的贸易,是素班第与清朝公开对抗和同卫拉特联盟的直接原因.扎萨克图汗素班第是倡导和实施建立喀尔喀一卫拉特联盟的最主要的领袖人物.该联盟大致在1639年底1640年初形成.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联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果没有扎萨克图汗和清朝的对抗,喀尔喀-卫拉特联盟就不-定成立得那么迅速和顺利.  相似文献   

2.
《满文老档》是研究后金时期蒙古历史及早期满蒙关系史,蒙古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五部历史的重要资料,为引起蒙古史研究同人的注重,笔者从以下几个问题说明此书对后金时期蒙古史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蒙古法律文献对研究蒙古历史的重要性,追述了蒙古法律及其机构产生、发展的过程,阐述了札撒、《蒙古—卫拉特法典》、《喀尔喀法规》的版本、性质、内容、特点及其效用。  相似文献   

4.
统一青藏高原的固始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固始汗(1582——1654),又译作顾实汗,是卫拉特(一作厄鲁特)蒙古四部(即吐尔伯特部、杜尔扈特部、绰罗斯部即准噶尔部、和硕特部)中的和硕特部首领,原驻牧于今新疆天山北麓,因受准噶尔部的排斥,方将部众迁徙至天山南麓。他本名叫图鲁拜琥(蒙古语,天资聪颖之意),十余岁时,就以勇武著名。俟后因其和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两蒙古部之间的争执,东科尔呼图克图及喀尔喀汗王俩人共同赠他以“大国师”称号,故叫固始汗(“固始”者即“国师”的转音)。其父名日哈尼诺颜洪果尔(成吉思汗弟  相似文献   

5.
蒙古人民共和国现有居民人口约186.63万人(据1985年统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居民1.17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居民现在统称为社会主义民族(HAUHH),民族成份比较单一,全国居民的80%以上是喀尔喀人,或称喀尔喀蒙古人,他们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主体民族。蒙古人中除了喀尔喀人之外,还有一些人数不多、历史上曾属于统一蒙古民族的部族及族体。如杜尔伯特人、拜特人,达里甘加人、扎哈沁人、额鲁特人、土尔扈特人、布里亚特人等等。这些人大都操蒙古语,与喀尔喀方言略有区别,是蒙古语的各地区方言。现代蒙古标准语是以喀尔喀方言为基础构成的,据符拉基米尔佐夫的划分,喀尔喀方言是蒙古语的东支。不属于  相似文献   

6.
《新疆社科论坛》2012,(4):2-F0002
2012年7月21日,第七届全国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隆重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新疆卫拉特蒙古研究学会、  相似文献   

7.
“车王府曲本”指的是清代北京车王府内收藏的一批曲本,包括戏曲、杂曲、鼓词、子弟书等。“车王”全称李登巴咱尔王,清代喀尔喀蒙古赛因诺颜部人,成吉思汗直系子孙。明清之际,我国西北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相似文献   

8.
对于明代蒙古社会组织,B.R.符拉基米尔佐夫先生最早进行系统的研究,其观点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符氏的研究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没有很好地利用丰富的汉文史料,主要利用了明末清初成书的蒙文史籍。而蒙文史籍对明代蒙古社会组织的记载很简略,反映的多为达延汗分封诸子以后的状况,叙述中又常倒插时间,以作者当时的社会组织情况表述以前的事,符氏对此不加分辨,还常常把漠南蒙古、喀尔喀和卫拉特,甚至利用布里雅特等不同地、不同时间成书的史料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些都影响了他对明代蒙古社会组织的正确认识,因此,符…  相似文献   

9.
明方历三十二年(1604),正值明朝衰落不已,东北地区女真崛起,蒙古诸部割据混战之际,时年十三岁,被中原蔑称为“穷饿之虏”的“新憨”林丹,承继父亲布延的蒙古祭哈尔郊汗位。十余年后的万历四十三年八月,林丹汗三次举兵进攻明朝,从此声威大振,蒙古诸部“虏中各王,尤称桀骜”。就在林丹汗试图统一蒙古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已完成女真各部的统一,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明、后金二强对峙,蒙古的向背成为双方能否取胜的关键。蒙古诸部贵族最初徘徊于明、后金二者之间,邀功请赏,获利丰厚。当后金占领辽沈地区、割断明朝与蒙古间的通道之后,努尔哈赤以联姻、厚赏、封爵等多种形式,拉拢、诱降、控制各部蒙古,科尔沁部、内喀尔喀部等陆续投入后金廷下。但是,后金政权始终未能降服察哈尔部林丹汗;相反,林丹汗却从最初的与明争斗,转为联明抗金达数年之久。对于林丹汗何以联明抗金而不合金反明,史家从军事形势、民族关系、政治策略等角度进行过深  相似文献   

10.
法律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为了保护、巩固和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法律的规范最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结构的性质。 对于从历史的角度阐明蒙古人民以往历史中的众多问题,从研究元朝法律入手,是会收到不少裨益的。本文根据《喀尔喀法典》、《卫拉特法典》和《成吉思汗的故事》,试从元朝法律中的一些规定来剖析一下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古代规范状况,以便加深对蒙古古代社会的认识。 关于管辖权的某些种类  相似文献   

11.
卫拉特蒙古史研究的新硕果《卫拉特蒙古简史》编写组31万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白翠琴我国卫拉特蒙古是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长期以来,卫拉特人民驰骋在辽阔的西北大地,内勤耕牧,外御强敌,为开发和捍卫祖国边疆作出重大贡献。其历...  相似文献   

12.
黑龙 《北方论丛》2011,(6):90-9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出使准噶尔汗国,意在了解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对喀尔喀问题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说服噶尔丹承认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权。随后清朝对准噶尔汗国的政策由"限制、笼络"到"武力平定"的转变与此次出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明朝时期,卫拉特蒙古在其首领也先汗时代与藏传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随着其地域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演变,自17世纪初开始,卫拉特蒙古正式信奉了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14.
恪靖公主为康熙第六女,母为贵人郭络罗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一月,恪靖公主下嫁土谢图汗部察理多尔济汗的孙子敦多布多尔济,拉开了清廷与漠北喀尔喀蒙古联姻的序幕.而恪靖公主久居漠南,直至去世方归葬漠北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与当时漠北政治风云的变幻密切相关.公主封号的变迁又与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政策有关.在研究相关问题时,清水河地区现存的与四公主有关的碑刻所反映的土地开垦的历史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林丹汗为统一蒙古各部,防止后金渗透,于1625年东征科尔沁部.科尔沁部与后金建立联盟,共同抵御林丹汗的军事进攻.格勒珠尔根之战,林丹汗未能取胜,科尔沁部与后金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了臣属关系.  相似文献   

16.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喀尔喀蒙古格鲁派黄教最大的活佛兼封建主,与达赖、班禅、章嘉合称清代四大活佛系统。一世与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均在土谢图汗家中转生,在当时一系列动荡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宗教权威和政治影响力。清政府因而采取了各种优遇和怀柔政策,以利用其威望便于清廷的统治。从三世开始,呼图克图均从西藏人中转生,这是清政府为防止呼图克图权势过重而采取的政策。以后,随着国运衰败,清政府的政策又随之发生变化,最终使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走上反抗清廷的道路,喀尔喀也宣布独立。通过历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相似文献   

17.
卫拉特蒙古当代文学虽然是蒙古族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其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以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在以卫拉特方言为基础的文学的话语形式、以卫拉特传统的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文学题材的独特性以及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等方面.研究卫拉特蒙古当代文学的地方特色,对于蒙古族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对于我国各民族文学的横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一日),清朝军队与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九十里的沙布尔台),历史上称为“乌兰布通之战”。战争的结局,是以清军的胜利和噶尔丹的失败而告终。—前者何以胜?后者何以败?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噶尔丹方而:(1)噶尔丹夺了厄鲁特准噶尔部的汗位,兼并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据了西北地区的广大草原,“控弦之众百余万,驼马牛羊遍山谷”,并与西藏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第巴桑结嘉错狼狈为奸,又在沙皇俄国唆使和支持下,占据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接着向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并分掠车臣汗部牧地。噶尔丹与沙俄侵略军钳形夹击下,使喀尔喀蒙古腹背受敌,被迫南迁。噶尔丹“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一心要成为大蒙古的汗。这是噶尔丹掀起割据战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清沿明制,而中央官制与明固多同亦有不同,同者不复述,而不同者则为理藩院与内务府。为明所无之理藩院只管理当时内外喀尔喀蒙古、回部和番部的宗教与民族事务,东北封禁之地与西南苗、彝等各民族并不包括在内。至于清所创建之内务府,全称为总管内务府衙门,其长官为总...  相似文献   

20.
第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罗布桑丹彬多密,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出现在喀尔喀蒙古地区一位著名的政教领袖。他虽然不比前人德寿兼全,久于黄教,然而一生能致力于黄教的传播,也尽到了一个僧人的职责。需要指出的是在和托辉特部札萨克多罗贝勒青衮咱卜煽动喀尔喀的“撤驿之变”和沙俄制造分裂喀尔喀的阴谋活动中,他能积极维护祖国的统一,平息叛乱,抵制沙俄的分裂活动,这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国内外至今看法迥然不同,褒贬不一,为此,不妨将其事迹作一简略的论述,以便对他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