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越春秋>中保留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产生于汉代或汉代以前,对研究唐诗鼎盛以前的诗歌发展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对其来源的考证,这些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引用前人的诗歌、改用前人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总览这些诗歌,可以从中了解诗歌从先秦到汉代发展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学形式,我国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英国的古典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都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绚丽瑰宝.诗歌的翻译也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众多译者.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汉英诗歌互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的传达对于诗歌的理解也至关重要.介绍了意象的定义,通过引述许渊冲、王玉书、杨宪益和戴乃迭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一诗的三种译本,分析了意象对诗歌翻译所起的作用,并探讨了古诗翻译中对意象的处理,从而说明意象的理解对于翻译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相似之处,如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及语言等因素,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又有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从诗歌形式、创作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和对欧美诗歌"横的移植",由此成就了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诗歌角色.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以及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是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在诗歌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诗歌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5.
叙事性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被称为当代诗歌的一次“审美转向”.本文清理叙事性观念的产生和演变,辨析对它的误解.本文认为叙事性并未改变诗歌的抒情性品质,而是在社会转型中,在对现代性诗歌观念的接续和回应中,实现了诗歌“知识型构”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末以来,"网络诗歌"的存在事实业已形成,并对社会文化和诗歌写作本身产生了综合而广泛的影响.但"网络诗歌"文本又有着浮躁化、矫情化、随意化、虚脱化、平俗化等等不容忽视的艺术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网络诗歌"并未拥有独立、完整的诗美准则,反而对严肃诗歌写作形成了巨大冲击.网络环境的特点对"网络诗歌"文本艺术缺陷的形成有着本质关联,自娱自乐的"网络诗歌"文本在远离生存实在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诗歌艺术本身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英美现代派诗歌滥觞于英美意象派诗歌,而中国古典诗歌对于英美新诗运动尤其是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意象派诗歌借鉴并采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策略即意象直呈和叠加的策略.最后,就有关周桂君先生对意象主义误读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8.
乐伎在唐代是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对唐代诗歌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乐伎不仅是诗歌的传播者,也是诗歌的描写对象,更是诗歌的创作者.作为诗人的乐伎人数众多,妙兼色艺、慧擅声诗.她们创作的诗歌与男性诗歌相比,笔融细腻,情深词婉;与其他女性诗歌相比,大胆直白.唐代乐伎的诗歌还显示出拟男的创作倾向:她们以男性士大夫所推崇的标准为其创作的标准,表现出和男性一样的心胸.她们的创作打破了男权社会中女子“无才”的偏见,更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  相似文献   

9.
历来咏杨贵妃的诗歌,归纳起来有同情和批判两种主题.这两种主题部肇端于杜甫,但杜甫咏责妃的诗歌主旨和感情倾向与后世同类诗歌又有着细微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杜甫诗歌的政治含义和思想感情.杜甫咏贵妃的诗歌中,一以贯之地寄托着对朝政阙失的讽谏,对杨妃的态度并没有后世那么激烈.  相似文献   

10.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11.
清代,随着人们对明人独宗盛唐缺失的反思、宗宋之风的兴盛,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也呈现出兴盛局面,接受维面颇为丰富,主要有对其诗歌学古创新的深入探析;对其诗歌风格的多样论评;对其诗歌章法的着力揭示.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使黄庭坚诗歌接受走向全面细化和视野不断开放.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与诗歌有着同样的文学本质.诗歌借助隐喻增添华彩,加强感召,深化内涵;隐喻本身就是微缩的诗歌,是诗歌的本原.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的诗歌性与诗歌的隐喻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认知学角度看,二者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都是以精华的语言表述人类对现实世界带有艺术色彩和浪漫想象的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本,由于类绘画性和类音乐性的存在,使得诗歌在意义上的不确定性非常突出.诗歌意义的不确定性,表现出来就是个体对作品理解的差异性.造成诗歌意义不确定性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其语言的高度凝练和结构的独特是造成诗歌意义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对《四库全书》收录的诗歌注释著作作了精审中肯的总结评价,总结了从汉代到清代诗歌注释的主要规律.首先,四库馆臣总结了诗歌注释者对诗歌写作目的的分析,强调了"以史证诗"方法的作用.其次,四库馆臣总结了历代诗歌注释者对诗歌表现手段的分析,强调使用分段释意、以诗学研究的成果指导释意、将注释与批评分开等方法.最后,在两者综合的基础上,四库馆臣指出了解释诗歌意旨的基本规律:反对主观臆测与过度解读,应在训诂与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诗歌的深层意旨.  相似文献   

15.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诗歌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李贺与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大多虚荒诞幻.传统文学观念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艺术功能,以至后人对二李诗歌的"模糊"意象褒贬不一,或片面认为李商隐步李贺之后尘.比较二李诗歌兴象的美学特征,一日情势,一日情韵.探讨其诗歌艺术的成因,乃在于有普泛的宗教意识的渗透.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对诗人审美体验的影响,故有各自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战争政治对1940年代的中国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诗歌特异的繁荣.这一方面因为诗歌是最充分地体现人类激情的文学体裁,它的精神气质与人们对战争的激情和浪漫式幻想有着天然的契合,更重要的是,诗歌的某种富于鼓动性的特点在战争时代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战争政治也直接影响到诗歌风格、形式的发展,并在深层次上影响了诗人们的意象选择.我们不应当简单地全盘否定战争政治对1940年代诗歌的影响,而应该历史地看待诗人们的选择,看待特殊政治时代诗歌的属性.  相似文献   

18.
"豪放飘逸"的定型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李白诗歌文本的解读.抛开先入为主的偏见,透析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悲怆.李白的诗歌是在"酒神"的狂舞中完成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9.
细节描写是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歌产生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把握,透视形与神、意及趣、情同景的辩证统一关系,了解传神、传情、传趣是古典诗歌描写的重要特点,从这一角度提高人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20.
汉英诗歌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人称指示词在汉英诗歌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汉语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常常处于隐匿状态,而在英语诗歌中则表现得彰显.这种不同的隐显模式并不只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且反映了汉英诗歌不同的美学追求与审美实践.该文旨在从诗歌美学观、诗歌解读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对汉英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的美学功能进行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在诗歌阅读和翻译中关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