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依据两次调查所得到的资料,描述了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的现状。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青年的生育意愿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的差异。处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也基本相同。从数量上看,三分之一左右的青年希望生育两个孩子,60%左右的青年希望生育一个孩子,5%左右的青年不打算生孩子,希望生育三个以上的不足1%。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的现状与变迁趋势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蓉蓉 《兰州学刊》2011,(11):64-69
利用2010年在上海市静安区进行的老年独生子女父母状况与需求调查数据,在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劳动参与现状和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的双变量统计基础上,利用二项Logistic方法实证分析独生子女父母的性别、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性别、子女健康和婚姻状况等变量对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劳动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老人自身特征外,子女性别、健康和婚姻状况也是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劳动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老人的经济状况和子女的生育状况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蓓 《家庭科技》2008,(10):4-5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国家规定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二胎。如今,这些当年的独生子女,纷纷进入生育年龄。生还是不生生还是不生,这对胡维和钱娟来说真是个问题。与同龄人相比,胡维和钱娟算是“早婚一族”。他们是同班同学,2003年大学一毕业就举行了婚礼。次年,女儿佳佳出世。同学们都说,他俩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了婚姻大事。如今,佳佳5岁了,他们却在新一轮的领跑前停住了脚步。  相似文献   

4.
我国独生子女研究已开展了30年.相关研究基于两种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化、社会适应等问题;另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变量,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已有研究至少有三个问题没引起足够重视:独生子女人口对社会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成年独生子女和"独二代"研究;农村独生子女问题.这也是继续开展独生子女研究需要着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904个大学生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尽管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在许多指标上存在着相同之处,但由于其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关注度的不同,也造成了二者在性格、经济用度及行为选择上的众多不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大学阶段的差异性并未消失,家庭在其社会化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独生子女研究已经开展了30年.相关研究基于两种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化、社会适应等问题;另一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变量,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已有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至少有三个问题没足够重视:独生子女人口对社会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成年独生子女和"独二代"研究;农村独生子女问题.这也是继续开展独生子女研究值得着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20多年来 ,中国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十个主要的问题上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但目前的研究在学科视野、研究角度、对象、理论、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新世纪中 ,独生子女研究应重视和加强对青年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独生子女的婚姻与家庭、独生子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宏观性、潜在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至今已逾30年,正是这30年来独生子女父母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并冒着传统养老风险而生养一个子女,使中国摆脱了"人口危机",实现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顺利转变,独生子女父母们的功劳可谓大焉.政府应像管计划生育工作控制"生"的问题一样,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后续社会保障问题.即要强化独生子女养老事业(包括家庭养老)规则化、制度化的问题.妥善处理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消除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妇的后顾之忧,是我国稳定低生育率的关键.基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支持所存在的经济、生活以及精神等方面的问题,从政府和社会、独生子女父母、独生子女等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包蕾萍 《社会科学》2012,(5):90-101
1980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中国独生子女总量已经居世界首位,从家国关系的视角对这一群体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非常有必要.基于全国5000份问卷调查样本,对独生子女生命历程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量化分析发现:家国同构模式并未对独生子女家庭现阶段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优势递减效应”的存在及公共生命历程一致性也为其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国家一社会互动过程中,作为中间组织的家庭能力建设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重新思考国家-社会关系中家庭的位置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转眼间,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施行三十年了,作为对社会人口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政策必然引起社会多个层面的变化。通过在吴江地区的调查,笔者发现赘婿婚姻的比例开始上升,人们对赘婿婚姻的观念也有一些改变。本文试图从文化层面阐释独生子女政策对赘婿婚姻的影响。运用马克斯.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独生子女政策与赘婿婚姻之间是一种亲和性关系,人们对赘婿婚姻的接受也有利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  相似文献   

11.
已婚独生子女父母角色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育期,他们的父母角色扮演得怎么样呢?通过对武汉市600名青年实证调查的资料分析,对已婚独生子女在父母角色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和探讨。研究表明,在父母角色的进入、父母角色的准备和扮演、对父母角色扮演的自我评价等方面,已婚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父母角色的承担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引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其根源就在于独生子女家庭已不具备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从养老角度来看,国家近期推行的"单独"可生育二胎政策也是为了缓解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在上述问题背景下,本研究将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ogistic定量分析模型,根据老年人对于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老年人面临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核心养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针对如何集国家、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解决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走进"围城"的独生子女:概念、规模与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概念上对与第一代独生子女婚烟有关的现象进行了区分。提出用“已婚独生子女”、“双独夫妻家庭”等概念来分别对相关现象进行界定。其次,依据作者2004年对全国12个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抽样调查结果,从宏观上分析了成年的、已婚的、有子女的独生子女的可能分布和“双独”、“单独”、“双非”家庭的大致比例。从而为认识这一现象的规模和范围提供了经验的基础。最后,论文对现有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在1210份大学生问卷的基础上,运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分析模型,分析了独生子女属性在不同分组和变量影响状态下对大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确更容易得到父母过度关心,但不如城乡和性别的影响明显;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期望学历相对偏高;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预期收入相对理性;独生子女属性对大学生的晚婚意愿影响不明显;独生子女并非更想要两个孩子;独生子女大学生对机构养老相对接受。  相似文献   

15.
柏珂 《天府新论》2004,(Z1):212-214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经历,形成和造就了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行为、性格和心理等方面的新特点,高校应当重视研究,把握规律,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仔细观察80后的婚姻状况,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常常出现一些杂音,并不都是来自80后自己,而许多是来自他们的父母。当独生子女一代面临结婚生子等情况时,80后的父母往往要把自己的愿望实现在子女身上,特别重视包括房子、彩礼等婚姻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晓慧 《理论界》2005,(7):140-140
作为一名幼师专业的教师,通过总结分析,我认为影响幼儿期独生子女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因素,另一个就是消极的因素。下面对这两方面的因素做以具体讨论。一、影响幼儿期独生子女的积极因素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可以说家长把绝大多数的物力和精力都放在子女身上,所以这是有利于幼儿期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郾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好。由于良好的经济条件,独生子女的饮食状况良好。孩子们营养充足,身体及大脑发展迅速。曾有人做过统计,独生子女的身高有百分之八十超过非独生子女。如今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孩子的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18.
论“三步走”中国人口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态势和特点,"五大人口高峰"相继到来:人口总量高峰将在2030年前后到来;10多年后劳动年龄人口即可达到最高峰值;本世纪中叶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流动人口已临近最高峰值;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新的高峰。以人口零增长为战略目标的人口发展战略,根据"着陆"方式的不同,分别可称之为"硬着陆"、"软着陆"和"缓着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和更长远一些时间的人口发展战略,应建立在"软着陆"方案的基础上,这个方案并不要求生育率继续下降,相反,在稍有回升后才保持相对的稳定。具体的生育政策选择为:全面不分城乡,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结婚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农村一方为独生子女者结婚,允许生育两个孩子,现在也可以实施,城镇可暂缓几年,2010年以后组织实施为宜;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条件下,农村可不分性别普遍生育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19.
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职业领域的大背景下,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定量描述了处于职业初期的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状况,对青年独生子女与同龄非独生子女在职业适应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与青年职业适应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青年总体的职业适应状况较好,独生子女青年与非独生子女青年在职业适应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与青年职业适应状况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青年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青年与同事关系的好坏、青年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部分职业类型的性质,而是否独生子女则与青年职业适应的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20.
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独生子女父母空巢期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很多缺乏实证资料的支撑,某些结论是否反映客观现实需要验证.通过对12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城市1245名在职青年社会调查可知:目前处于空巢期的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比例大约在36%,独生子女父母在48岁左右进入空巢期,空巢期平均为23年左右;独生子女父母空巢期开始的平均时间比人们预计的要晚,空巢期持续的平均时间比人们预计的要短;特别是,他们的空巢期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之间的长短差别也没有现有研究所预言的10年那么多,二者相差只有3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