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与民俗相生相伴,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女性民俗作为文学启蒙的一个触手,其发展也经历了民俗与启蒙的互动、民俗与政治的博弈、民俗与风情的融合等阶段。女性民俗的文学嬗变,其背后体现出时代作用于文学的复杂因素,研究其文学发展脉络对于文学创作尤其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也开启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新的批评视角。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迟桂花》塑造了“莲”这一女性形象,对其潜在、隐性的“寡妇”民俗身份展开女性阅读为“莲”的反常举止提供了合理的根基,对女性人性的开拓也更为深刻。而对男性视角进行颠覆性批判的同时转而关注女性与语言、符号的关系,也是女性阅读在文中得以实践的一个重要策略。基于此,对其他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笔下的女性民俗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层地探析女性民俗与女性人性开拓之关系,揭示女性民俗的内在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3.
滨海新区的和谐发展与女性创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创业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传统社会性别文化仍然影响着女性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女性创业问题,分析了女性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深层文化障碍,最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促进女性创业和滨海新区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自编自导的"女性电影"经常会表现出文化传达上的孤立和边缘,由女性小说改编的女性电影,表现出了性别文化向大众化表达迂回靠近的努力,而女性小说与男性导演的合作更可能走向性别文化表达的和谐与整合。以目前"共读"研究重整合的思路,关注并赋予女性小说影视生成的价值和意义,寻找影视媒介传达性别文化的有效路径,打开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些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文章试图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女性心理学挑战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女性心理学的研究中缺乏本土取向,缺乏文化因素,缺乏性别视角,本土女性心理学的研究还没有发展起来。通过分析社会性别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透过中国近代性别视角的转换来理解对女性人格建构的社会心理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构建本土女性心理学的三个角度:以中国文化为依托,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女性心理学的构建中;注重女性的主体性,推动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本土女性心理学的构建将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性别差异、女性心理和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体在中国文学书写中一直被不同因素所压抑,在寻根文学中,寻根作家表现出追寻自我确证与建构文化中国的需求,女性书写于是被整合进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书写中。寻根作家复活了民族文化中的边缘声音:地方、乡土、民俗等因素,却忽视了被压抑的性别他者——女性主体的声音。女性作为结构因素、驱逐因素、文化因素被写进寻根文学的父系叙事文本之中,完成寻根作家渴求追寻文化记忆、追求民族文化世界认可的内在需求。在重构文化中国主体时,寻根文学鲜明地体现着父系叙事特征,而其中的女性主体则处于西方、民族、性别的三重压迫之下,被迫失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战争叙事、知青叙事都趋于消沉,乡村叙事还是她们涉足的话题,都市叙事基本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主旋律,女性文学也就从性别压抑、性别遮蔽而真正走向繁荣。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和90年代多元文化的转型之外,女性叙事从本质上来说是摆脱不了原生的性别意识和母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女性人文贫困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关注。现阶段,我国正在开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弱势群体脱贫问题是改善民生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女性贫困化程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对贫困的研究却缺少分性别的统计资料。无视性别的统计忽视了女性贫困现象的特殊性,因而也无法揭示我国女性人文贫困的程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背景下,有必要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我国女性人文贫困状况,揭示我国女性人文贫困的特殊现象,提出基于社会性别意识的女性反人文贫困建议,以实现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脱贫,以性别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妇女的命名有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姓名中的女性气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文化赋予的,女性气质名字的从无到有反映了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先秦时期的社会性别文化尚未建立,妇女称谓与命名主要是标明她们的生理性别及附属于男性的社会身份,并不具备女性气质;两汉时代,随着以儒家纲常为核心内容的性别文化的建立,女性气质的名字开始凸显出来;在魏晋六朝时代,社会性别文化已经确立,女性气质的名字成为妇女命名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客家山歌中对女性的描绘和对女性的讴歌,展现了客家女性独特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以及客家族群独特的女性文化特点。这些山歌也教化着后人,加深了客家人族群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推动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文学世界中出现的众多女性中,女娲是存在的异数。女娲身上潜藏着其他女性少有的生命强力和创造伟力,无论从人格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女娲都显现出鲁迅文学世界中罕见的理想光芒。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女娲是一个拥有多重寓意的文化符号,显然,鲁迅将这些民俗寓意隐晦地编织进《补天》中。论文的主旨在于,探寻鲁迅创作《补天》的潜在心理缘由,在对女娲民俗文化身份的追溯和民俗文化中性文化隐喻的分析中,将鲁迅封存在于《补天》文本之下的情爱心意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3.
台湾原住民族作家于1980年代开启了边缘发声的行动,在初始的文化发声期与汉族作家书写的发展历程一致,以"男性"为主流,至1990年代原住民族女作家始加入文化发声的行列。她们在追索自我存在的价值过程中,透过与女性生命历程相关的民俗变貌书写,呈现族人的离散境遇与日渐疏离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作为一名当代女性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不仅受到来自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而且也深深受到西方当代文艺思潮特别是女权主义的冲击,而这些影响的痕迹分别在她不同时期的小说文本中以不同的女性意识形态体现出来了。试就王安忆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的不同表现来探求其女性写作道路的变化发展轨迹:即从欲望写作到民间叙事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民俗集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心理的等诸多文化因素于一体,是最具审美特质的"生活材料"。我国现代小说家对女性的婚姻习俗、禁忌恶俗和信仰习俗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这些民俗成为作家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状况、文化心态以及解剖国民灵魂的最好标本。  相似文献   

16.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深受家庭和时代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民间立场,建构了独特的女性观念。他的一生见证了现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积极利用男权话语为女性呐喊。他的小说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同情女性的不幸遭遇,赞美女性的优秀品质,弘扬女性的伟大品格。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温和的女权维护者,一个优秀的女性书写者。端木蕻良的名字和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将随着他的作品永存于文学史。  相似文献   

17.
论赵树理小说中婆媳关系的民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婆媳关系是赵树理小说所涉及的女性解放问题中特别被关注的一个侧面。有关革命的、新政权的叙事话语使其小说具有了叙事的合法性 ;而他自觉的民间叙事立场又使其小说自溢出相悖于证“名”的叙事空间 ,呈现出真实的女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农村妇女土地权利保障的法律规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已十分明显,她们对土地权利的缺失,既有传统思想意识及民间规约的束缚,也有法律规范制定缺少社会性别视角及保障措施缺乏可操作性.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需要从观念到规范的重构,从宏观上确立真正的农村妇女权益的法律话语场,并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有效调适民间法,进一步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增强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确定性及法律条文执行时的性别敏感性,改进法律规范的创设和实际执行,消除立法上可能体现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化梅山情歌中女性元素的分析,凸显出古梅山女性追求真挚爱情,敢爱、敢做,淳朴、勤劳的个性,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并由此折射出梅山地区的民风民俗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对女性生理上的独异特性及生命感觉的执着表现,对日常生活审美意蕴的丰富阐释,以及安心于朴素简单的艺术描述,充分体现了她与世俗民间亲密的感情与本性。女性在严歌苓民间视角下的诗学观照中,被赋予了温润的母性韵致、日常劳动的生命情趣、简单与执拗的性格情韵等审美内涵,这决定了她的书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