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信达雅”翻译标准视角下,对培根散文《谈读书》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与鉴赏。分析译者如何跨越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体现老一辈翻译家精湛的翻译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从而进一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为译出原文韵味,风格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从风格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品中两种语言的风格特征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散文的汉译英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上,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戊荪指出,在中国,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作为“翻译大国”,中国距离“翻译强国”依然遥远。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  相似文献   

4.
李今 《河北学刊》2007,27(2):138-142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中国翻译界展开过多次论争,左翼阵营中鲁迅同瞿秋白关于翻译原则的讨论颇为引人注目。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当时“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的问题与鲁迅进行了商榷。瞿秋白强调要用“绝对的白话”去翻译,与他鼓吹欧化文艺的大众化和革命大众文艺的创造紧密相连。鲁迅的翻译主要着眼于提高,而不是普及,目标在于精神界之战士,还不是暂时与文学和翻译无缘的大众。鲁迅和瞿秋白都注重翻译的功用性,但鲁迅始终没有否认文学与翻译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及其本体的目的与特征。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作为阐述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第一人,其文《爱国论》深刻洞见了“国”与“民”的关系,此文,以翻译为桥梁,对开化期朝鲜“恢复国权、启发民智”的爱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爱国论》在朝鲜的三次翻译充分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的选择与干预,而且作者通过不同文体的翻译尝试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开化期朝鲜汉朝翻译的面貌;体现了近代新概念、新文明的一系列新词语也通过翻译走入处于激变期的朝鲜语词汇系统,充分发挥了翻译的语言价值与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6.
合作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对“立体式合作”、“口述加笔受”、“主译加辅译”等中国传统合译模式成因、表现形式、优缺点、当下适用性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希望为合译模式的深入探讨和翻译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拟从翻译本体论的视角,结合散文英译,浅谈对于"译随人意","译有所为"[1]的几点反思:(一)翻译的界定:不同主体间的最佳关联;(二)翻译的效度:创造性叛逆;(三)翻译的信度:各主体、影响因子间的对比与调和;(四)翻译的运作:三个维度,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8.
外国文学要成为本国、本民族多元文学系统的有机部分,本土文学要走向他国和世界进而成为世界文学,获得在异域“后来的生命”,必须仰仗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学翻译批评的正确引导,而文学翻译批评要不负众望、发挥上述导向作用,自身建设——翻译批评研究亟待改进和加强。本文在对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现状分析、评述的基础上,围绕研究命题的内涵、重点与难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李洁 《理论界》2007,(9):214-215
风格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重要旨归。中国古典艺术散文原文的许多风格标记很难在译文中得到对应,译文的风格因而不等同于原文的风格,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对古典艺术散文风格英译的规范做描述有助于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研究和英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