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所周知,在美国盛行的荒誕离奇的实用主义哲学,是壟断資产阶級統治人民思想意識的理論武器。挂着教育哲学家招牌的杜威把它应用到教育上,是企图通过教育要青少年作資本主义社会的俘虏。关于这一点,杜威在他的教育目的論上表現得最为明显而突出。所以我們应当深入地批判他的教育目的論。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論”是人所习知的。他說: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教育的目的乃是“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此外則別无目的。不过,杜威在这里是打掩护,我們絕不能因为他在字面上說教育无目的而信以为真。分析杜威的論著,他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論是可以由两方面来来解的。其一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索解,其二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索解。当然,这两者是彼此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就前者而言,杜威認为教育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生活、生长和經驗改造;他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經驗改造”的理論,主要是就受教育者来說的。就后者而言,杜威認为教育目的在于解决社会矛盾和謀求阶級协調,他那臭名远揚的“以教育代革命”的主張,就是他所确定的教育在社会方面的目的。以下且分別說明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杜威并非教育无目的论者,而是主张教育目的应该内隐于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之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实施民主教育塑造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民主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施行沟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生长论”是杜威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杜威认为生长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儿童通过生长过程,其个性化与社会化得到实现和统一。因此,客观公正地评价杜威的教育生长论,认识其本质,发掘其精髓,不仅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社威的教育思想,而且对于我们开展教育研究与实践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1.教育究竟应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儿童的个性化,还是应注重社会价值,实现儿童的社会化?这是长期困扰教育思想家们的一个重大教育基本问题。对此,杜威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杜威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关于杜威道德教育的理论,在以往的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比比皆是,成果层出不穷,形成了“道德教育环境论”、“道德教育方法论”、“道德教育课程论”、“道德教育目的论”等等形式多样的观点.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杜威理论结构的完整性和内容全面性上,而忽视了对其中基本观点的澄清和挖掘,这实际上就造成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肤浅而失去了它应有的效用.对杜威道德教育重要观点的再认识和思考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杜威是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现代教育"的代表.[1]杜威的教育思想在适应当时美国政治、经济需要的同时,也曾引起巨大争议.本文介绍了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最后评价其利弊.  相似文献   

6.
杜威并非教育无目的论者,而是主张教育目的应该内隐于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之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实施民主教育塑造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民主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施行沟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论杜威“教育无目的性”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伟武 《天府新论》2008,(6):154-156
受其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约翰·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实际上,改良社会的目的一直潜伏在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中,只是杜威巧妙地将其"改造社会"的教育目的与"教育除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了.尽管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思想有其固有的理论局限,也并非名副其实,但其内蕴的合理成分仍能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8.
杜威(John Dewey,1858~1952),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做中学".杜威还提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杜威的这些教育哲学思想对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杜威“儿童本位论”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孙建江在中国,“儿童本位论”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是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的名字直接联系在一起的。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应邀来华进行为期两年又两个月的讲学,足迹...  相似文献   

10.
刘卫萍  刘绍勤 《云梦学刊》2007,28(5):128-130,13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孰重孰轻的争论主要体现在赫胥黎的科学文化价值论、罗素对“实用”教育和“装饰”教育的见解、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战争的悲剧和威胁、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后果、人自身的危机是当代人文主义复兴之原因。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完善,重视科学人道主义教育,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必然融合是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龙虾三吃”是日常生活中的俗事 ,但它透露出来的哲学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人们根本无法从餐桌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被宰杀了并被烹饪过的“龙虾”去理解、达到那个未出场的、活生生的、真实的龙虾。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旨在于追求永恒的“在场” ,试图通过理性形式 ,从感性存在中发现纯粹的统一本质。然而 ,后现代诸哲学家如晚期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对这一病弊作出了怀疑和反思 ,以为“在场”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它总与“不在场”相联系、相统一 ,而力倡回到真实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6.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朱奇志 《江汉论坛》2004,4(5):87-90
龚自珍和鲁迅一生都与"梦"结下不解之缘.龚自珍的"梦"是忧患的宣泄,理想的升腾,往事的感怀,做的大凡是美梦、好梦、奇梦,体现出绚丽浪漫的色彩;鲁迅的"梦"则远远溢出"梦"之常态,成为内心黑暗影子的暗示和强化,做的大凡是苦梦、噩梦、毒梦,播撒出阴森愁惨的"鬼气".这种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两位先觉者各自不同的心理个性和时代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19.
"恋母情结"与哈姆雷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普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对20世纪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氏著名弟子欧·琼斯运用"恋母情结"理论对哈姆雷特形象给予解释.本文对佛氏"恋母情结"理论作了阐述,介绍了琼斯的主要观点,并对"恋母情结"理论和琼斯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20.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