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背景之下,旅游地的农村社区无论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社会观念上,都发生了各种变迁。随着旅游开发的纵深发展,这种变迁将会是全方位的、更为深远的转变。村民在旅游开发与发展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仅仅是外界的力量在推动旅游地的社会发展。调动旅游地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可持续的、有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郭胜 《社会科学家》2007,(6):117-119
旅游文化是旅游地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积淀,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文化品牌塑造即通过旅游文化的主题定位和整合创新,保持当地的文脉,促进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它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而且对旅游地和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旅游是人类自由支配个人时间的一种休闲行为,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女性旅游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是伴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和女性的全面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为女性旅游奠定了基础,家庭结构变化为女性旅游创造了条件,生活质量的提升为女性旅游提供了便利.女性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男女在多个社会层面上的平等,推动中国妇女的全面解放,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营造和谐的旅游生存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发展至今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包括旅游地生存环境也因此而受到多方冲击。本文在列举并分析了旅游业对旅游环境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后,提出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营造旅游业和谐的生存环境,以期改善目前旅游环境不合理的地方并对将要进行旅游开发的旅游地提出建立和谐生存环境的建议,使其防患于未然,最终实现旅游地内人、地、物三者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旅游流动加快,以及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制度结构与社会结构转型与分化,旅游发展成为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的同时,也带来各种社会问题。旅游地的社会问题是妨碍旅游地运行与发展、影响旅游利益主体正常生活、引起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标本兼治,确立两类旅游地社会创新模式;基于系统思维,推动旅游地社会创新的科学建构,加强旅游制度建设,推动旅游地有序转型;构建多种旅游地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晞 《社会科学家》2002,17(6):35-38
当今“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既有积极促进也有不少负面影响,如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文化设限”宽松化,旅游犯罪率上升;旅游地“仆从性”文化加剧,居民的媚外或排外情绪直接影响当地文化的健康发展等。这类负面影响给该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Crampon基本引力模型基础上,引入更多反映旅游地吸引力及两地点因素的变量,构建滨海型旅游地引力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对2009年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我国滨海旅游地引力的因素主要有客源地GDP、旅游地旅游从业人数、旅游地GDP、旅游地宣传促销努力程度、客源地与旅游地间的距离、文化认同感以及签证政策,而客源地人口数量和旅游地景区、酒店数量对游客流量解释力度不大。并利用回归方程估算各旅游地的旅游潜力进行测算,通过旅游流量实际值和潜力值的比较,将所有滨海型旅游地分为三类,每一类旅游地应根据分类选择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东盟和中国旅游的精髓和灵魂应该是文化,只有通过文化的相互欣赏、学习而得到精神陶冶,旅游才会升华到心灵共鸣和审美愉悦.只有通过深度的学术与文化合作,才能使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更深入地了解相互的文化资源、文化特点和个性、文化的潜力和深入开展文化合作促进旅游的愿望,真正欣赏到旅游地的文化和民族的文化精粹,通过这种深入人的心灵层面、文化欣赏层面的旅游活动,"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使旅游真正成为一种能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深入了解和深厚友谊的平台和途径,并通过旅游这样的平台,达到共同关心旅游地的文化命运和民生,促成旅游地的社会和谐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苏城市社会经济要素与旅游相关表征要素的对比分析,给出了江苏旅游与社会经济要素间动态耦合特征。结果显示地区GDP、产业结构与区域旅游发展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不同城市的旅游流耦合在时间上表现出阶段性、同步性、异步性交织的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传统文化影响的传承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旅游空间中通过仿建、舞台情境再现、民族文化符号恢复等形式得以展现和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空间中的展演与构建形成了旅游地民族文化舞台镜像。旅游空间中少数民族文化展演与构建的旅游地文化舞台镜像,是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共赢开发的积极尝试。旅游地文化开发应该因地因时制宜,不要因为一时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复兴的趋势而失去对原生文化保护的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1.
目前 ,就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结构的经济布局来看 ,不平衡性的特点很突出 ,并且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独立发展的产业 ,它的发展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只能依托于旅游产业 ,过去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 ,人们进行旅游消费的时候其重点主要是放在自然景观上 ,旅游产业的重点也放在开发自然景观上。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旅游消费的重点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消费者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 ,对旅游地的人文景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对旅游地人文景观的挖掘、开发、整理 ,成了今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民族众多是云南一大特色 ,少数民族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战略设想 ,而少数民族体育是人文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产业化进程既依托于旅游产业又极大地促进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执法体制是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管理体制三个维度出发,文章认为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历经探索起步时期的三废管理、继承发展时期的环境监理、渐进调适时期的环境监察与创新完善时期的环境执法四个阶段。此中,环境执法体制在改革主线上呈现强化监督与推动综合执法特征,在改革过程上呈现“间断—均衡”演进特征,在改革模式上呈现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结合特征,在改革趋势上呈现专业化、独立化和法治化特征。基于已有理论和改革实践,文章建立了解构制度变迁的“社会情境—参与者网络—制度系统”框架,研究发现社会情境的外部干预、参与者网络的内部博弈以及制度系统的结构性影响共同构成了环境执法体制改革演进的多重逻辑。文章有利于加深对环境执法体制改革的学术理解,同时为环境执法体制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人类学的视野对新疆民族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进行考察,揭示了新疆民族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的耦合关系.就当下新疆的社会场域中民族旅游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从人类学层面思考民族旅游、社会文化变迁和现代化三者的互动关系,指出协同优化的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旅游生态产业集群特征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旅游产业集群与其外部生态、社会环境等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旅游集群的生态成长特征与旅游产业集群生态位变迁特征.要实现旅游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构建集群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互动机制;维持集群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选择合适的集群成长机制;选择正确的生态位策略等.  相似文献   

15.
董原  王嘉瑞 《兰州学刊》2010,(12):212-216
随着竞争的加剧,旅游业在经历了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后进入了形象驱动的阶段。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以及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可以帮助旅游地在旅游市场上较长时间地占据垄断地位。对于甘肃——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准确、合理地进行旅游形象定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和区域化。旅游地人地关系是由地理环境和旅游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当地居民是旅游地旅游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行为活动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就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优化人地关系为基础,环境伦理教育、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可持续旅游消费、公平分配资源是旅游地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四大名旦”时期是男旦艺术发展最为繁盛、艺术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此阶段男旦表演艺术形态及高度艺术成就的取得和其特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艺术文化土壤等相关因素密不可分。在新时代背景下男旦群体自身地位的本质改变,以及男旦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表现出全新的风貌和特征,男旦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变迁里摆脱了“私寓”禁锢,在艺术道路上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和主动,铸就了男旦发展顶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的变迁对我国景区形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景区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会发生变迁,并对景区的形象产生复杂的影响.本文从文化旅游变迁的规律及其路径分析着手,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探讨了文化旅游变迁对景区形象的多面影响,然后提出了应如何正确对待文化旅游变迁对景区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旅游纪念品凸显文化品位的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天府新论》2005,(Z1):297-29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品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品位,使其在树立旅游地形象,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跨文化交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因此,从旅游纪念品的本身内容、旅游纪念品的装潢、旅游纪念品设计者、旅游纪念品的宣传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升旅游纪念品文化品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目的地文化变迁是学界的研究热点。曾厝垵自进行旅游开发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当地传统文化也经历着变迁。这种文化变迁可从文化再生产的理论角度得到解释:旅游产业中利益主体——政府、村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权力的博弈是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它们之间的相对平衡。由于政府在旅游发展初期的主导作用和后期的支持作用,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具有和谐性和互补性,因此,可将曾厝垵的文化变迁模式称为共生的文化变迁(再生产)模式。村民在博弈中权力的保留使曾厝垵在通过旅游业发展经济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当地传统文化。该案例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共生的文化再生产模式为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