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苏联《共产党人》(1976年第13期、1979年第5期)、《哲学问题》(1976午第7期、1977年第3期)杂志报道,Ф·В·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现代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一书由三卷组成,已于1975、1976、1978年先后出版。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为止,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表征马克思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文本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非常薄弱的环节甚至是盲点,"赫斯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甄别和分析,可以发现,莫泽斯·赫斯真正参与了这一著述的写作,理应归入这一文本的作者之列;作为该书第二卷批判对象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者的赫斯应邀参加有关章节的撰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与他仍然是一种思想合作的关系,而不可能是两种异质思想的彻底决裂.这一解释对于客观、全面地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涵、改变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的简单化定性和划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把商品视为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结构的核心问题,他对拜物教的批判也是从商品拜物教开始的.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人的关系的物化.齐泽克以拉康哲学为工具,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是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范式,商品拜物教在今天已经发展到犬儒式拜物教的新形式,并借助拉康哲学对这种拜物教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了具体解读.齐泽克对拜物教的拉康式解读,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而发展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最终弱化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4.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意识形态的解析与超越贯穿着阿尔都塞思想发展的始终,他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在一种思想张力之中: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致力于探寻超越或摒弃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在其早期阶段,阿尔都塞认为,"行动的天主教徒"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自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他又认为马克思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但他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当作圣人来看待的,他在60年代对马克思哲学的经典阐述正是建立在此种思维层面上的.这一解读思路中的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了他晚年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5.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罗伯特·W·塔克撰写的《哲学与卡尔·马克思的神话》(Philosophy and Myth in Karl Marx)一书,是当前关于人道主义问题论争中出现的一部著作.这部用英文发表的著作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据说是"最佳"的意识形态作品之一,在西方的反对社会主义的论著中名列前茅,常常被当作"经典"著作加以引证.  相似文献   

6.
在一般人眼里,“美学”基本上是和艺术作品评论相联系的,或者认为它是那种对我们所认同的文化成果的人性方面进行具体有效的价值辨识的哲学分支。但是,特里·伊格尔顿在其《审美的意识形态》一书中,只是对个别艺术作品作了一些评论,却并没有因此抽象而将其写成一部美学史。他在书中描述了从18世纪中期到我们当代的真实性观念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7.
温权 《求是学刊》2016,(2):46-53
挖掘并梳理散见于马克思诸经典论断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尔库什后期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借此,他大致归纳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范式的三重特质:其一,通过抨击先前各种思想幻象所彰显出的论战-揭露性;其二,凭借分析这些幻象由以产生的社会根源而突显出的解释-功能性;其三,立足更为广泛的文化视角进而生发出的批判-哲学性。由此可见,针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体系,马尔库什旨在建构一种"思想-日常生活-文化"三位一体的解读模式,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范式从宏观维度向微观视域的历史性转向。值得一提的是,该转向在完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同时,又成为日后马尔库什进行现代文化批判的实践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弗洛姆继承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从社会主体出发以"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为概念工具,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基础。他认为意识形态主要运用社会过滤器即语言、逻辑与社会禁忌来压制社会成员的无意识进而异化社会性格结构,而要消除这种意识形态的压制就要进行社会变革与心理革命,建构一个健全的社会。尽管他试图综合并超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但由于他没有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其意识形态理论最终难以完成建构健全社会这一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人们怎样看待弗里德里希·尼采,这不是一个对精练的文字的个人兴趣或爱好问题。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在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尼采的思想是一个联接点。他是处在思想转变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行将到来的垄断资本主义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在尼采的哲学中,我们发现了资产阶级哲学和意识形态新思潮的一个巨大的突破口,它包含着许多先见之明,并将其付诸实践。尼采对价值的重新评价也许是晚期资产阶级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概述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他以"美学"为锲入点探讨审美与身体关系的这一理论尝试,不仅阐明和重申了其立足于感性生活的实践哲学立场,而且揭示出这一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架构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的继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与分析,汤普森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并指出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但他同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必须加以改造,当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发展出一套关于意义如何服务与支撑权力关系的理论。虽然汤普森的理论对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和发展大众文化有着明显意义,但也存在着多种局限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些学者按照马克思本人的提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不但切近马克思哲学的特质,而且也切近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性质。什么是实践唯物主义?为什么实践唯物主义更切近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性质?这是首先必须探究的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集中而鲜明地显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特质。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评论,同时也是对于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述。在这些论著中,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我们认为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这样几个观点:第一,不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是马克思从1843年末到1844年8月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过程的反映。同时也是这个研究过程的总结。马克思的《巴黎笔记》的前五本可以向我们说明,马克思是把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及《实用政治经济学教程》和弗·斯卡尔培克的《社会财富的理论》作为他研究国民经济学的入门读物的。而对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9,(6):34-39
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哲学真理观在改变世界的实践基础上和社会历史视角下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表达,那么,与之有着"费尔巴哈"这一共同论域和历史语境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对作为真理幻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批判。因此,离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真理观。马克思正是在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揭示中反证真理的真实性内涵。事实真实和价值真实是意识形态真理性的双重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气质和真理性品格正是因这双重规定而彰显。  相似文献   

15.
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0年第4期报道,苏联哲学协会于1980年1月召开了理事会全体会议,研究了该协会在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斗争中的任务。参加会议的有著名的哲学家、党务工作者、社会学家,以及学术研究机关、高等学校、社会组织的代表。苏联哲学协会主席·康斯坦丁诺夫院士主持会议。他指出,党要求意识形态的工作者,包  相似文献   

16.
据民主德国《德国哲学杂志》1987年第6期报道,1986年11月10日—12日在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非洲人民在争取和平与社会进步斗争中的世界观和哲学问题.东欧和非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由民主德国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研究中心、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会和卡尔·马克思大学共同举办.会议着重探讨了非洲的领导人、各个政党和民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观念批判理论中,存在着两条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一条是意识形态批判线索,另一条是日常意识批判线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创立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此时,这一理论既没有科学分析意识形态与日常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没有科学解决无产阶级与意识形态、日常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是在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完成的.在后期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分别在意识形态、日常意识形式、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无产阶级与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的解决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陈燕霞 《社科纵横》2013,(1):198-200,229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是巴赫金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探讨语言与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巴赫金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概念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语言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阐述了语言的物质性、对话性和阶级斗争特点,揭示了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形成了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探索的阶段性重大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形成。但这种哲学形态不是通过这一部著述就完成了建构的,其中相当多的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思想发展中、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变迁中得到拓展、深化、变革和修正的。从思想史的视角就"意识形态"的内涵变迁、"消灭哲学"的含义辨析、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资本批判与"共产主义"建构等进行对照和梳理,可以从中凸现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价值。同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提供了理解和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