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荣 《船山学刊》2018,(3):42-52
"人道"是王夫之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但长期以来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王夫之视人道为中国历史的本质,历史即是人道之历史。人道为立人之道,即挺立人之为人的根本标识。人道的内容由文明人类之道、中夏之道和君子之道三个部分构成,它们分别将禽类与人类、夷狄与中夏、小人与君子的本质区别开来。人道的本质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它们皆属于儒家思想的范围:一是各种治国理政之典制,二是各类人伦、道德法则。人道内涵贯穿于人道内容当中,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正是由于这些人道的内涵,才依次挺立起了文明人类之道、中夏之道与君子之道。王夫之认为,只有君子儒者才是传承人道的主要力量,是他们对人道的坚守才让人道在历史中绵绵不绝、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人合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思想原则。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 ,其中最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就是主张人可以“裁成”、“辅相”、“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天人协调说。在这种天人观指导下 ,我们的先哲提出了许多善待自然、保护生物资源的朴素生态智慧 ,对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不无启发意义。但中国古代并未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发展生产力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彭彦华 《东岳论丛》2023,(1):169-180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中国哲学的底色。天地人三才,以人心为主宰,会通成就了天道、人道、地道三位一体的道体。道乃宇宙生命之大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各家皆得道而立。诉诸良知揭开道学的真谛,辨析朱、王的悟道之法:朱熹侧重道问学而尊德性,其明心悟道“使人反其固有而复其性”;王阳明侧重尊德性而道问学,主张讲学以明道、体道而见道:“心体明即是道明”。这充分说明阳明心学是彻底的心体统领下的致良知实践之学,即明心悟道之学。  相似文献   

4.
陈赟 《齐鲁学刊》2008,(2):18-23
在《中庸》的思想体系中,诚是"一切道之道"、"一切德之德",是人道与天道得以连接的枢纽。人道显现天道之诚的方式有两种:思诚与诚之。但同时,天道之诚开显在天道万物的各正性命中,因此,人之给出万物的各正性命的行动,才是开显天道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性自命出》所论述的主题是"道"。这个"道"因为其可"道",故为"人道"。此"人道"始自"人情"出自"天道",终于"义"回复于"天道"。"道"此"道"之方为"教",圣人设教,制礼作乐,终成其"治道"。故《性自命出》之"道"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乃是圣人之治道。至于简文中所出现的对"心、性、情"等的论述皆是服务于此"道",从对"道"的论述上来说,相比于传世文献,《性自命出》并无多少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综合先秦道儒法诸子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领,强调以人法天、人道合于天道,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使人的活动顺应自然,建立自然生态伦理模式。依据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基础以及因顺自然、取法天道的生态价值原则,《淮南子》把以人法天的基本思想落实到实践层面,以“因”、“利”、“节”三个关键概念为核心,阐释了系统...  相似文献   

7.
喻立平 《江汉论坛》2005,3(3):16-19
《中庸》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纲。《中庸》从形上之道的角度系统总结儒家政治思想,天道“中和”,是其核心政治价值;人道“诚明”,是对政治主体的规范;政道“位育”,是其社会理想。将天道、人道、政道融会贯通,载道以入政,修德以化政,力行以成政,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人治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生态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即自然(不排除神格化之天在内)与人的关系问题,这在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儒、道两家学说中有明显表现,儒家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遂通为理论骨架,主张天人和谐、平衡;道家以道法自然———人道契合———人道为一为思维路径,追求人性与自然本性的一致。此外,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还有其内在的因素,即:中国大多数哲学家都是文人的思维;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耕环境;中华民族原始的宗教心理和强烈的报恩情结等。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讲求与遵行中庸之道,践行与修养中庸之德,始终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中国人孜孜以求和勉励为之的伦理价值目标与生活信念.中庸所确立与规范的道德生活是一种效法天地之道而成就人道,并以人道来与天地之道相配相参,进而使人得以无愧地立于天地之间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道德生活.它借助并通过命、性、道、教和庸言庸行来表现与实现,并以尽性知天、体天恤道、率性修道为精神要义.其宗旨是使人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地做人.中庸贯穿于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统领一切价值的精神枢纽与价值基质,使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呈现出一种执中取正、贵中致和、用中守常的中正之道的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荀子《解蔽》的实质是以“己之蔽”解“人之蔽”,他在知识与价值、天道与人道、道与物、认识途径与实践环节、认识前提与目的、认识的无限性与终极性等问题上均暴露了他的认识之蔽。因此,他不但未能解人之蔽,更未能如当前学术界有人所说“发现自我”,而是将自我价值淹没在“圣王”、“群体”的光辉之下,最终造成自我价值的泯灭。  相似文献   

11.
"道"是老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具有本原性、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等特点,可以分为"本原之道"、"万物之道"和"社会之道"三种形态."人性自然论"假设是老子之"道"实现由"万物之道"向"社会之道"转变的关键.以"人性自然论"假设为出发点,可以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体系的推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情的儒家仁道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就个体生命而强调怎样去求生保真,怎样去悟觉生命本然的道家自然之道思想。以孔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在生命之道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传统,能给现代人以安顿生命的智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不是宗教哲学 ,却具有强烈的宗教性。这一宗教性既体现在推“天道”以立“人道”的致思进路上 ,也展示在对“道”性的界说、对“得道”“体道”工夫与境界的描述上。由于推“天道”以立“人道”的思路下隐藏着借“天道”的权威性以高其“人道”、慑服人心的意图和推“天道”以合“人道”的真实理路 ,因此“道”实乃一思辨性预设概念 ,从而令《老子》哲学之宗教性表现出虚实、真假相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儒道两家本属同源,历史上不断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中国文化中伦理秩序与自然秩序不相隔阂,道德智慧与自然智慧并举。儒家的人文主义中有自然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中有人文主义;儒家的道德智慧中有自然智慧,道家的自然智慧中有道德智慧。两者相济相参,并行不悖。儒道之间有批评有争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此而能"合而不同",互为体用,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潮。兼顾儒家儒教与道家道教之"两行",才合乎中国之"道"之流行的妙谛。儒道双行,包含人文与自然、超越与内在、无限与有限的两行兼顾,在人文到自然,自然到人文等的回环之中,找到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5.
刘勰认为文学起源于“道”。而学术界对“道”的含义多失其解。本文认为 ,刘勰所说的“道”含义先后不同 ,首段指自然之道 ,二段和三段前半指神道 ,三段后半指社会政治之道。刘勰的文学起源理论是 :文学起源于圣人上秉天意、下合自然创作的《六经》 ,而《六经》同时又阐发了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人伦道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道”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人道、天道和仁道。其中人道着重探讨人特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道德性;对于天道,孔子采用了“负的方法”论述其重要性,并将宗教情感化的“天”与客观存在的“天”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而仁道则是人道与天道相互交融的体现,是“承天道以扬人道”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7.
在一段时间里,有关研究者罕言老子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南面术,却大谈特谈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大有此即《老子》主题之势。然而,郭店楚简《尊德义》说:治民有民道,治水有水道,御马有马道,种地有种地之道,“莫不有道”,但“人道为近”、“君子以人道取先”。而《性自命出》也说:“可为道者四,惟人道为可道也”,“是以入道以取先”。那末,老子的“道”、“可道”,是不是也“人道以取先”?或者说取先的是不是君道、政道、治道?而那“天道”宇宙本体论,是不是“虚晃一招”却最后落脚在人事上?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弄清简。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最大阙失是对异化劳动具有的人道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对其进行扬弃是必然的。从劳动的历史形态发展看,异化劳动并非没有任何人道性,否则就无法认识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性。异化劳动存在的基础是私有财产,不顾条件地废除一切私有财产会导致更大的不人道。在私有财产还存在的情况下,异化劳动依然有其人道性。从异化劳动一般含义与异化劳动的类型看,判断异化劳动人道与否要根据劳动者意志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吾丧我”和“道”看庄子“齐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吾丧我”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极高境界,呈现出主客合一、空虚寂静、独立自在、自身同一、无边无际等极其神奇的境状特征,由此意味“吾丧我”属于形上超越境界;道之体也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与“吾丧我”相同的形上超越境界,但庄子从不同角度视其为道之体和“吾丧我”;庄子之“齐物”,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融人道之体或“吾丧我”境界,齐化为毫无差别的虚寂之“一”,可见其“齐物”与道之体和“吾丧我”都是通过气功途径达到的同一形上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