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再教育"思想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文革"时期。它与毛泽东对新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有很大关系。"文革"时期知识青年"再教育"思想的内涵被概括为在"三大革命"(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它是"文革"前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分水岭,使"文革"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了异化,被完全纳入了"文革"的轨道,成了"文革"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知青作家在文革前和文革时期文学能力训练的真相及其文化原因,是一个至今尚未被充分揭示的问题.尽管个人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境况不同,但知青作家大多在少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文学启蒙,文革"派性"斗争时期经历了集中的文学阅读,上山下乡时期又处于具有文化优越性的社会位置,所以文革时期其文学创作能力即已累积形成.实际上专制和动乱不可能覆盖整个历史时空,其"空隙"处必然滋生出人类对文明的向往和个人的天赋与才华之花.  相似文献   

3.
散木 《源流》2011,(1):73-77
一新近阅读《老照片》第38辑,见章乃器公子章立凡的文章中有一节"‘文革’权贵,巧取豪夺",列有"文革"后北京文物局退还的章乃器文物被劫掠的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2):35-42
纵观当前对"文革"历史的研究,大部分是政治人物或较为重要的知识分子对"文革"的回忆与研究,或者是对"文革"史的整体研究。利用有关"文革"的民间文献,尤其是来自下层人物的回忆性文字来展开"文革"基层社会史的研究,目前所见还很少,所见的多是这些回忆性著作出版后媒体的报道以及所引起的读书热、怀旧热。因此,利用这些有关"文革"的民间回忆性作品,来展开对"文革"社会史及"文革"对不同阶层人物影响的对比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开始有研究小人物在"文革"期间命运的相关著作,"文革"回忆性作品逐渐从上层走向下层,从主流性"文革"回忆录转为非主流性"文革"回忆录。这种变化打破了"文革"研究领域的沉闷局面,丰富了"文革"史研究的材料来源,使"文革"史研究突破官方历史的特征,向真正的历史研究回归。丰富的"文革"回忆录材料,围绕作者本人的经历展开,是研究"文革"时期民间社会生活史不可多得的资料。有关"文革"的这些回忆性作品,无疑是平民的历史,它不仅构成了宏大叙事的有力补充,也使得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有助于反思"文革"留在国民身上的各种潜在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实证出发,追踪朦胧诗先驱们在“文革”时期的阅读经历,发现他们从解放前的旧版图书、尤其是当时出版的“内部读物”,同时通过地下沙龙、文学聚会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地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朦胧诗先驱们这种在非常时期的阅读经历,构成一种新的文学背景,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余华的<兄弟>(上)和东西的<后悔录>是以身体经验为中心书写"文革"记忆,所承续的依然是"五四"以来启蒙叙事的文学传统.首先,文章通过<兄弟>(上)中偷窥、<后悔录>中围睹的情节,分析了"文革"时期普通中国人荒诞的身体经历.根据现在的身体经验,用带有夸张、反讽意味的调侃笔调描写身体可笑可悲的处境,以揭露"文革"的历史理性和道德戒律压抑摧残人性的"罪恶",是两位作家共同的旨趣.其次,文章通过"文革"特殊的呈现方式,分析两位作家经由荒诞的身体经历进入"文革"政治的特殊途径.支撑"文革"政治的是其历史理性即阶级理性.余华和东西并不属于没有历史的失忆一代.在切己的身体经验中回忆"文革"政治如何渗入、控制身体,这是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反思"文革".在阶级理性和道德戒律的支配下,运用政治化的身体修辞,性基本上被社会化或阶级化了,性关系基本上被革命友谊或阶级情义所取代.这无疑有其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最后,文章通过对"五四"以来启蒙叙事传统的清理,对两部作品中启蒙因素的概括,分析了两位作家与这一传统的精神联系.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启蒙思潮,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然而,他们的先锋或叛逆姿态遮蔽了这种精神联系.他们重视艺术而不反启蒙,并未抛弃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对人的认识,后现代的消解意义的文学游戏与他们无关.  相似文献   

7.
只有经历对文本解读的"正思"和对感知过程的"反思",读者才能达到有效阅读。这种"正思"和"反思"的过程构成了"反思阅读"。学习者通过"定向"中感知、"定向"后验证自主形成阅读目标,"探究"中感知、"探究"后验证自主解决定向问题,生成"反思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8.
1975年邓小平全面主持中央党政日常工作后,淡化以至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对各行各业进行全面整顿。文化工作的拨乱反正,是这种整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在文艺工作方面,重新提出要贯彻执行"双百方针",配合毛泽东的有关批示,开禁一批文艺作品;科技工作方面,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提高科技工作人员的地位,鼓励他们钻研业务;教育方面,提出要正确看待"文革"前的教育制度,否定"文革"时期在招生制度和教育制度方面的一些所谓改革措施。这三个方面的拨乱反正,初步纠正了"文革"时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而造成的文艺、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的偏差,为"文革"结束后文化工作的全面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1978至2018年的四十年,中国社会始终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与此相伴,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也不断变换着场景和主题。四十年的阅读史,事实上是一个开放、沉淀、再开放的过程。而今,改革还将继续,阅读不会止步:阅读不仅改变个人,终将改变中国。第一个十年:阅读饥渴的盛宴"文革"一结束,书成为思想领域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一篇7000余字的短篇小说,小说的题目叫《伤痕》。因为《伤痕》,  相似文献   

10.
清末修律运动开启了中国法律发展近代化的历程,并自此开始了艰难的嬗变与转型。通观整个转型过程,中国法律发展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初步复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党化"、文革前的"政策法"、文革中的"法律虚无",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发展等各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法律发展都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以至于中国今天的法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吉田茂作为战后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其对华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战前长期任职中国北方各省,1928年撰写《对满政策私见》一文,对华政策中的帝国意识正式确立。吉田茂战前对华政策中帝国意识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经历中渐次形成的,探究对华政策观中的帝国意识,可以对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思想有更为深入的分析了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人运动也在中国兴起。李大钊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国际工人运动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劳工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思想渊源,是一个内容上熔知、情、义三种教育于一炉,目标上集政治革命、社会进步和人的完善于一体的思想体系。这既是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初步探索的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艾芜在西南边地的漂泊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活体验,也是一种极限体验。极限体验使作者能更贴近地了解流浪者的痛苦,促成其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的成功。艾芜保留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感,对流浪者有所保留和批判。这种批判脱离不了极限体验所带给作者的情感联系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也造成了作品风格和创作手法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的思想具有超越意识,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本末理论和对"中体西用"的否定变革上。郭嵩焘思想的开创性,源于湖湘文化"借法自强"的理念以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贵州水族青年、山东党组织创立者、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革命历程艰难曲折。家乡的生活和教育、水族英雄潘新简的英雄事迹孕育了邓恩铭的革命思想。邓恩铭革命思想的发展源起于新思潮,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邓恩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表明邓恩铭革命思想已经成熟。在革命过程中,邓恩铭历经艰辛组建党的组织和工人组织,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工农罢工和暴动。当革命事业危机四伏时,邓恩铭在革命斗争中献出宝贵的生命。邓恩铭短暂而辉煌的革命历程彰显出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当代贵州改革发展事业的推进有显著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新思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高瞻远瞩、卓有建树。其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战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江泽民同志人才战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科学人才观”是新一届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新发展,是对我们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人才战略思想上的历史性飞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三者是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人才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教育观的灵魂是倡导"自由",其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与志愿服务社会的人",这两者是协调统一的。爱因斯坦不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观是主要是基于他自己的教育与工作经历提出的,虽然并不全面、系统,但对于改进与调整我国的教育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即提醒我们关注到自由的重要性及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谢筠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4):18-21,47
唐君毅的人文思想是儒家传统思想的现代开发。他借助西方哲学资源重新阐发了人的生命存在、人伦关系、人格世界等人文问题,提出了摄末归本的人文主张,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文群科重新做了排序。唐君毅的人文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容西学的"返本开新",这种"返本开新"为深入了解中西文化融会的路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民族思想。民族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他的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有紧密的联系。对他的民族思想进行研究,是深化傅斯年研究的需要,对全面认识傅斯年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中华民族危难关头,他坚决反对外敌侵略,力主全民族团结抗战;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强调中华民族内各民族平等,热切希望中华民族的复兴。傅氏的民族思想是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以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其一系列小说创作中给予流亡状态下的生命存在以热切关注和深刻思考,以其个人而又社会、生活化以及哲理化的流亡书写叙述了异质文化下身处遗忘与记忆、回归与认同和自我身份纠葛中的生命抗争,揭示和追问了人类生命存在的多重维度和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