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从苏州发端,渐次扬州、金陵,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与扬州的关系一直为红学界所关注。《红楼梦》中关于扬州的风俗民情、扬州风景、扬州方音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扬州情结,也反映出曹氏家庭的兴衰和扬州的关系。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分析评述,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笑道”译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拟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笑道”两字的翻译做比较,从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的角度找出两个文本在翻译差别上的根源。提出:翻译不是语言层面的简单对应,译文更要受到意识形态、翻译诗学、权力关系以及译者同原文作者、译者同译文读者等之间相互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的操纵。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在语言的空白艺术方面已经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它通过语义的多元、模糊、悖谬及反常组合,巧借修辞,动作描写的虚实相生,形象刻画的丰富意蕴,环境烘托的潜在信息,标点符号的标识等艺术手法,以实化虚,创置再创造的想象空间,在“空白”中寓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底蕴,进而增强了作品的召唤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主题思想、宝钗和黛玉、《红楼梦》人物阵营的划分与价值判断、《红楼梦》是否“另有本事”、后四十回是续作还是原作以及《红楼梦》创作方法等论争由来已久,所有这些论争各有道理,给人以启发,又各有其局限性。《红楼梦》研究者应立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认为归化与异化不仅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之分,而且有整体策略和具体方法之别,并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部成功的译作,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异化为上策。另一方面,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整体策略,是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而作为具体方法,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则总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张雪梅 《南都学坛》2005,25(6):48-50
教育文化是《红楼梦》中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线。对封建教育深恶痛绝并具有强烈叛逆性的曹雪芹,在小说中通过贾宝玉在接受教育培养上几乎伴随其一生的遭遇与抗争,艺术化地折射出作者超越时代的颇具近代意识的教材观、方法观及学习观等教育观念和教育理想,颇具研究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时代 ,人们对《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多持反对意见 ,而今进入 2 1世纪 ,青年一代的婚姻观随着社会变革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金玉良缘”之说多持肯定意见。本文从现代青年的视角出发 ,通过二宝一黛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金玉良缘”的合理性 ,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相似文献   

9.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作者代拟小说人物的诗歌创作,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量体裁衣,凸显个性;同时,借助诗歌的言志缘情作用,揭示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展现本真。而作者又以叙述者身份所写的诗词,从他者的角度对人物或赞或讽,揭示性情与命运,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作者正是借用诗词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人物,增强了小说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赋与小说在形态与体格上是貌似大相径庭、实则一脉相承的两种文类,二者在《红楼梦》的时代形成“参体同构”。《红楼梦》不仅援赋作入小说,秉持“远师《楚辞》而近学六朝”的赋学观念,存“隐曲之笔”;更是援引赋法入小说,以“七体”结构小说第五回,以“曲终奏雅”结构小说全篇。反过来,诸篇《红楼梦赋》又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首次以“赋”体完整组织、重写小说,以“赋法”构筑一个新的大观园世界。“赋—说”同构的文体形态分别在小说文本叙事与赋文本敷陈中得以实现。《红楼梦》与《红楼梦赋》二者的成功“互参”,是辞赋与小说试图以“赋法”同构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文体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将民族文学大师老舍历年来散见在各处的有关《红楼梦》的言论,搜集起来,加以梳理,并阐发其意义。这在老舍研究方面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有些词语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较难索解,一些辞书也解释不确。运用现代汉语方言资料及其他典籍文献、参考有关辞书考察其中的9个词语,并探索词义的来源,可知:“抖露”有“揭示”义,“方便”有“设法”义,“拐”有“捎回来、带回来”义,“尽”是表极限的程度副词,有“最”义,“话”有“事”义,“口舌”有“发议论、说闲话”义,“能”有“将就”义,“清楚”有“完毕”义,“歪”有“躺”义。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故事已经深入人心,“风月宝鉴”就是借用了佛学白骨观的思想,它源自佛学思想,而作为佛学经典的《俱舍论》,则十分形象地传达了“风月宝鉴”里面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俱舍论》第六品详细介绍了“白骨观”(《俱舍论》用的是“骨锁观”)的修法和作用,专门用来对治各类贪欲的方法。今天,这种方法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很多情节描写到小说人物对戏曲的阅读、观赏和点评,戏曲在《红楼梦》中有其特殊的作用。从人物描写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面镜子,通过人物对戏曲作品的评论以及点戏的细节,映射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从情节设置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条伏线,通过戏曲曲词的内容以及演出剧目的连缀,暗示出人物命运以及全书的脉络和结局。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未了--《好了歌》意蕴及其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好了歌>及注对生存形态根本特征的的哲理把握及认识局限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好了歌>在书中出现的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近年来红学界以及《红楼梦》影视传播中出现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无端拔高”论、“钗黛合一”论、“等量齐观”论,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但其实质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把错误的观点当真理。就会发生以讹传讹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一部大书 ,书中吸烟描写仅有两处 ,但《红楼梦》中贾府人物其实是吸烟的。书中没有对吸烟作太多描写 ,其中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弄清个中原因 ,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理解。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世界"论涉及主题、主线、结构等许多范畴,它作为对作品叙述内容的整体审视与把握,有着颇为重要的研究意义.从传统的评点派到新红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论.两个世界论、三个世界论、多个世界论可作为其典型代表.这些"世界"论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层进演化,显示出努力挖掘<红楼梦>精髓的可贵探索.这些"世界"论的深层心理认知机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言意、虚实等哲学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双构性与多维性.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中,有着两个既平凡又特殊的人物,被贾宝玉称作一对尤物,她们就是尤二姐和尤三姐。一个肚子里跑出来的姐妹二人,不仅有着共同之处,也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尤氏姐妹二人异同的探讨,希望可以加深对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思想容量和千钧笔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