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国》人物命运与川端康成的悲观虚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国》集中体现川端康成的悲观虚无思想。主人公岛村一方面寻求官能刺激,一方面追求虚幻的情感,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驹子和叶子身上,最终从叶子的死亡上获得心灵的悟彻。川端康成本人坎坷的命运奠定了他的悲观虚无的思想基调,他的思想的形成受到日本古典文学和佛学的熏陶,并受到时代的影响。陷入思想岐途的川端康成美的追求的最终幻灭,其悲剧性的宿命终结也是必然。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的小说将凝重与冷清,浓艳与虚无,不可捉摸地结合在一起,精致而富有朦胧的诗意,其中贯穿着一种淡淡的东方宿命,蕴含着人生的徒然与美的终结,以及无端的哀愁。小说《雪国》诗意地表现了川端康成这种禅意化的虚无思想。从作者对《雪国》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的虚无化处理着手,可挖掘并剖析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物哀理念贯穿于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作品中无不弥漫出一股哀伤情调。川端康成在继承传统物哀理论精华的同时,又对其进行深度开发,与传统物哀相比,川端康成尤为强调心与物的交融,同时,将佛学思想特别是佛学中的虚无思想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物哀内涵。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热心探求美,他的小说常常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为背景,常常以美丽纯洁的年轻女性为中心。川端康成又擅长表现悲,他的小说往往充满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感情,结局往往具有或浓或浅的悲剧色彩。在他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所以,他的小说构成一种既美且悲的独特风格,抒情味浓,感染力强。《伊豆的舞女》、《雪国》、《名人》和《古都》等可作例证。川端康成之所以形成这种既美且悲的艺术风格,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家庭出身和孤儿遭遇的影响;二是亡国末世之民观念的影响;三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集中体现──谈《雪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集中体现──谈《雪国》卢燕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怎样独辟蹊径,都不可能不受时代潮流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川端文学的支撑点,正是建立在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艺术表现手法等基础上。川端康成在继承和创新的自...  相似文献   

6.
《雪国》是一首美丽而有充满忧伤的梦幻曲。冷艳、虚无、缥缈的超现实的美集中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美的执著追求。倘若将《雪国》看成一支凄凉、感伤的乐曲,那么虚无就是它的主旋律。幽玄理念与日本传统文化是形成其虚无思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悲美·丑美·凄美——论川端康成的《美丽与悲哀》刘劲予(广东教育学院)1961年1月,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美丽与悲哀》在《妇人公论》杂志连载,直到1963年10月结束。小说吸引了日本各阶层妇女的注意,也引起关心妇女问题的各界人士的重视,这是一部在社会上...  相似文献   

8.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颠峰之作,佛教的虚无思想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无论是人物对生活的态度,对爱情的追求,对美的认同都体现了作家的虚无思想.  相似文献   

9.
论川端康成审美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是日本唯美派作家,其作品的审美特征来自日本传统文化的凄婉美,早期作品表现出作者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妇女的同情与爱怜。二战期间,严酷的现实使他虚无主义思想与悲观主义情绪日益流露,战败后普遍产生的失落感,使他的作品着重表现感官刺激,寻求官能美与虚幻美的结合。晚期作品更以情欲以至性变态为主要表现内容,终至陷入颓废美而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古都》中千重子悲哀美的艺术形象 ,寄托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和对现实的理解 ,体现了作者对创作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是中日新感觉派文艺土壤里生长出的两朵奇葩。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试验中转而走向传统,从而取得了不菲的创作成就。他们在新感觉文学实验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各有侧重。川端康成倾向于现代主义的虚无与日本传统物哀美的有机融合;而施蛰存着重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其笔下的传统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以及传统的道具与场景如上元灯、梅雨之夕、古塔、扇等,只是叙事的偶然因素,或者说演绎现代心理的道具。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东方式的虚无 ,即人生无常 ,万事皆空 ,灭我为无 ,无中生有 ,这种思想一方面具有万物一如、真美求存的清澈畅达 ,另一方面又散发着自我悲怜、感物伤怀的哀愁。这种虚无思想构筑了川端的代表作《雪国》的思想灵魂 ,也形成了小说中具有浓郁虚无色彩的艺术之美 ,即物哀之美、悲美和川端式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是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创作道路、美学思想和重要作品已为大量研究者所阐释。但对其小说创作总体特征的研究却稍有欠缺,本文拟从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特征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填补川端小说研究这一空白。 作为东方作家,川端康成重视东方文学的传统意识,将自己的创作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学传统美的世界里;作为新感觉派的一员,他又借用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心理主义、象征主义等表现手法,开创了自己的文学新路。纵观他的多部小说创作,我们可发现四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由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早期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中,充分体现了孤儿伤感的秉性和为寂寞的人生创造理想与生的力量的川端式“佛典”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篇章结构艺术上对川端康成的小说《母亲的初恋》进行了评价,阐明川端康成的小说结构艺术是感伤美与曲折美的统一,是杰出的东方美。  相似文献   

17.
"川端文学"中的虚无思想是明显的,但也是复杂的:一方面,虚无就是死灭,就是什么也没有;另一方面,虚无则是最高本质,意味着什么都有。由于虚无是最高本体,是对终极的把握,因而也就成了超越与自由的意识。川端康成的"虚无"既是对生命死灭的喟叹,也是对生命死灭的超越,因而也就是对一种永恒无限精神的追求。它以大和民族对自然风物的死灭感受为启迪,同时又接受了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对这种死灭的弥合和超越;它以传统佛教的无常观为基质,同时又接受了佛教禅宗对于这种"虚无"的顿悟和化解。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生态原则和女性原则相结合的创作倾向。他笔下的自然随处可见、千变万化、充溢着灵性,随着作品情节及主人公的感情波澜而变化,自然与人情完美地结合。他笔下的女性集卑微与圣洁于一体,既有早期的蕴含男性文化标记的传统女性形象,又有中后期的女性意识觉醒的追求个性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川端康成还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出发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他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万物有灵观""万物有生观"和母性文化等思想,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忧虑紧密相连。川端康成的生态女性主义观念对我们当代生活有重要的启示和情感抚慰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在日本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艺术世界使战后的日本读者接触到了正统的日本文学的清香.其实,川端笔下幻想的乌托邦、颓废的官能世界、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作为其思想根源的虚无,都是与日本文学传统中"脱政治性"的特点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时候,多数学者关注的是他本体论的两种存在观及其自由学说,而对他的人的实在论思想却缺乏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萨特的人的实在论思想作一总体性的概括,以期勾勒出他的人学思想内容的全貌.这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萨特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有益的.一、关于虚无。焦虑、自由.人的虚无是萨特的人的实在理论的基石.在他看来,人的实在是自为的存在,像自为的意识那样,是一种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存在.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给我们描述了自在和自为两种不同领域的存在.自在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