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海燕 《求是学刊》2005,32(4):93-98
目前对"意淫"观的研究主要从思想、哲学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还远远不够.文章着重梳理了文学史上性描写由<高唐赋>、<神女赋>所开创的诗化传统向<金瓶梅>等小说所代表的世俗化倾向过渡的轨迹,凸显<红楼梦>面对以上两种"文学遗产"所作抉择的特点和意义,提出"意淫"观使<红楼梦>性描写诗意化、象征化,而悬置了其中的性内涵,其本质上是以诗法作小说.  相似文献   

2.
何谓灵魂?     
尽管我们否认宗教神秘主义的灵魂观念,否认宗教所谓的灵魂起源及其在冥府的存在,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不使用"灵魂"(?)和"精神"(?)等这样一些概念,实际上也不可能.历史学家M.基姆在其《社会主义与文化》一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创造的精神因素"、"精神财富"、"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精神发展"、"精神成长"、"现实世界的精神开发"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哲学的两条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希腊哲学和犹太-基督教<圣经>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传统和思维原则的对立出发,论述了西方基督教哲学中以菲洛、安瑟伦、托马斯等为代表的、主张理性与信仰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和以德尔图良、达米安、路德、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舍斯托夫为代表的"信仰主义"思想路线,指出了后者于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近代文坛,白桦派主将志贺直哉以贯彻"绝对自我"而著称。志贺确立自我的标志之一,即对自由的肯定,包括对合理性欲自由的肯定。志贺于初期力作《混浊的头脑》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性欲和道德的葛藤、性欲与宗教的相克;志贺通过主人公灵肉痛苦挣扎的经历,旨在点明基督教禁欲导致的弊端和性欲放恣的恐怖。志贺大胆地以《混浊的头脑》中的性欲来强烈反抗基督教冷酷的禁欲主义,以示作者对基督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通过死生互证法、"回忆说"论证法、构成分析论证法、反对"和谐说"的论证法、"相反相克"论证法来论证灵魂不朽,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关于灵魂的构成的灵魂能动说、等级说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理性、激情、欲望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人讨论灵魂、德性或人性问题时的标准性说法;灵魂回忆说是先验论哲学的最早表述;灵魂不朽说不仅是宗教神学的支柱性理论,也是伦理学倡导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外不少佛教研究者都认为佛教主张无灵魂。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想以研究者们经常援引的《那先比丘经》(以下简称《那经》)为对象探讨一下其中所反映的灵魂观。灵魂观念产生得很早,还在远古时代,人们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对一些生理现象、精神活动无法解释,他们不把人的思维与感觉看作是人体固有的功能,而把它抽象为一种寓于肉体内部又独立于肉体、可以自由活动的神秘的超自然存在,并由此产生灵魂不死的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基督教的圣教历史和许多外在形式虽然来自犹太教,但它主要的神学思想却发轫于希腊宗教哲学。通常人们在论及基督教起源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犹太教,而忽略了希腊神秘主义思想。实际上,希腊神学思想与犹太教的圣教历史一样,都构成了基督教的思想来源。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具有与犹太教正好相反的倾向,它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这恰恰是粗浅的犹太教所缺乏的。对于基督教来说,希腊哲学过于玄奥,犹太教又过于直观,基督教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总的倾向是用希腊神学思想来改造犹太教。因此可以说,基督教的“载体”是犹太教,而它的“灵魂”却是以否定的姿态脱胎于希腊多神教的希腊神秘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人观”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光顺  王媛 《唐都学刊》2005,21(1):62-67
<庄子>的天人观和道物观紧密联系,并贯穿其思想的始终.在<庄子>中,天人关系是道物关系的现实化与具体化,是批判文明的重要出发点.道物关系及道物演化史是天人关系的自然基础.天人关系史就是以道物关系史为基础的文明发展史.庄子认为,文明史就是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和合的圆环之路.文明要良性发展就必须与自然化通有无、和谐共存.文明的终极追求应当重视人之生存的本真向度,注视天人之际的神性之维,从而达到人文与自然回环互动的理想生态.  相似文献   

9.
所谓“中国礼仪之争”,是指17—18世纪时基督教传教士就中国传教方略所进行的争论,内容有:1.中文怎么翻译基督教信仰的神(Deus或God),教会是否可以引用中国古典书籍的术语“上帝”或“天”来代替?2.尊孔祭祖是否要受到谴责。基督教徒是否被禁止实践;或它们没有什么宗教意义,至少与基督教信仰没有矛盾。而应得到宽容?3.基督教徒是否被允许参加崇拜非基督教的神祗的公共节日活动;是否可以为基督教徒的非基督徒的祖先的灵魂作弥撒;教士对妇女举行宗教礼仪时,是否可以免去那些冒犯中国  相似文献   

10.
德尔图良关于“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对立,其宗旨在于反对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的简单混合,以便维护基督教传统。这是圣经思想的具体阐发,在基督教教会史、思想史和神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并不完全否定理性。在拒绝利用希腊哲学来理解基督教之后,他试图用人的自然理性和灵魂来证明上帝和信仰。本文结合基督教思想史对德尔图良在理性问题上的矛盾作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吴世永 《学习与探索》2004,1(3):112-114
但丁提倡用俗语写作,打破了拉丁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与中国白话文学打破文言统治、印度虔诚派打破梵文统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论俗语>与白话文学观不仅维护了民族语言的独立生存权,而且提倡作家的世俗体验与人文关怀,富有人间情怀,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指出了作家摒弃"独白"、与阅读者对话的重要意义,对今天的文学与美学理论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2.
明治时代末期浪漫主义歌人与诗人石川啄木(1886-1912),颇具国际化眼光.他不迷信权威,对托尔斯泰的作品并非一味赞赏,而是立足客观立场,明确承认受到了托尔斯泰的某些积极影响,同时,对托尔斯泰主张靠宗教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态度,旗帜鲜明地表示批判.托尔斯泰本着基督教博爱主义精神来反对战争,强烈批判与宗教对立的科学.对此,啄木并不赞同.批判“科学”,一切问题全靠“宗教”来解决,托尔斯泰的这个一主张发表后,在日本人中间产生了疑问.啄木批判托尔斯泰,焦点对准的是他的宗教感情.  相似文献   

13.
张扬 《学术交流》2006,(7):172-174
在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创作中,时刻充满着灵魂与欲望激烈的撞击,它向读者充分阐释了天主教教徒对于宗教完满的精神寄托,灵魂慰藉与教徒现实生活的矛盾。在矛盾相互抗衡与冲撞中,戴维.洛奇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与独特的批评视角不断调整其在天主教小说创作中的位置,从愤怒而激烈的批判到深入切肤的质疑与思考,从对宗教精神寄托的理解与宽容到对新天主教理想“人文主义关怀”的憧憬与期望,戴维.洛奇经历了天主教小说创作的重大变革,同时也为读者展开了具有普遍而深刻现实意义的宗教人文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向玲玲 《浙江学刊》2022,(5):183-191
狄金森以矛盾歧义的方式谈论“尘世天堂”“死亡家园”“天国异乡”,以超前的现代意识应对宗教危机与父权统治,建构起一个灵魂自主自治的“诗歌家园”和开放的“家园”诗学。其中“尘世天堂”观体现了19世纪美国世俗思想的萌芽,即从神性永恒到世俗永恒的蜕变;“天国异乡”观揭示了她对基督教“天国家园”观的继承、反讽与解构;“死亡家园”的诗意构建,被其诗歌叙事揭示为“不可能的故事世界”。这些“家园”在活的语言中诞生,构成了无限可能性的诗歌家园,印证了狄金森“家园”诗学的开放本质。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康德的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坚持"传统性诠释"的一方认为,康德的道德宗教是反基督教的,理由是其思想中理性的、普遍的以及纯粹道德的信仰与基督教中启示的、特殊的以及历史性的信仰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与此相对,主张"肯定性诠释"的一方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断言,基督教中的教会信仰对道德宗教中理性信仰的确立具有导引作用,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由康德对基督教典籍《圣经》的诠释来看,人们将会发现前面两种解读各有不足,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彼此冲突的,也不是相互包容的,而是一种对话关系,即尝试在以理性方式解读基督教的过程中,查勘理性神学与圣经神学、纯粹道德与历史信仰之间的张力与对话会把我们引向何处,进而为构建道德宗教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在法国形成的冉森派运动是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中重要的宗教运动.在神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这一神学问题上,冉森派对莫里尼主义和耶稣会神学家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延续了贯穿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奥古斯丁主义对佩拉纠主义的批判.然而,这一批判不仅仅是基督教神学内部的对话,而且体现了冉森派对现代性的拒绝.由此,冉森派的影响超出了神学和宗教层面,推动了反绝对主义王权的政治话语的形成,在旧制度后期法国的政治运动中产生重大影响.对17世纪冉森派的神学和政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督教和现代性的复杂关系和法国现代政治中的反宗教倾向.  相似文献   

17.
西方基督教本位主义思想与全球多元宗教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和紧张关系,继承宗教改革思想传统的基督教哲学家希克提倡多元主义的宗教观以化解这种紧张关系.他从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中发展出"实体自身"的宗教本体论,从佛教觉悟成佛的传统中发展出主体性的多元救赎论,这两者有机的结合便构成了他的实体论的多元宗教救赎思想.这个具有新启蒙思想特色的宗教观既契合于基督教自身的改革传统,也为正在兴起的世界宗教平等对话和已签署的<全球伦理宣言>提供了一种比较全面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古代文化从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化·赵林·基督教作为一种高级宗教虽然产生于公元之初,但是构成其核心和灵魂的彼岸意识与唯灵主义,却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就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土壤中孕育滋生。尽管基督教的圣教历史、律法道德部分来自于犹太教,但是它的基...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话语:考夫曼(Gordon Kaufman)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之一,退休之前是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曾任美国宗教学会主席。他一生一直孜孜以求的是上帝问题。传统基督教倾向把上帝物化,把上帝看做在这个世界之外、之上或之后的某个存在物。在考夫曼看来,这样的上帝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政治上,它很容易被看成一个权威主义的暴君。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对世界几乎每个重要宗教都有分析。这方面的成果收在他死后出版的《宗教社会学论集》(1921-1922)中,该书内容包括基督教、儒教和道教(第一卷),印度教与佛教(第二卷),古代犹太教(第三卷)。本文根据该书第二卷参考其他一些材料,对韦伯关于印度各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