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唐宋笔记中民间隐语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笔记中民间隐语体现了秘密语发展到唐宋时期的特点:刚刚成熟,但又不太诡秘.具体表现为:一、大量的秘密语和方俗俚语界限不明;二、行业秘密语的系统性在唐宋时已初露端倪;三、行业隐语的制作理据大都易寻;四、唐宋秘密语为后世秘密语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唐宋两代音乐迥然不同,它反映出唐宋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文章从音乐性质、形式、表现功能、表演场所等方面,探讨了唐宋音乐之间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对唐宋词中颜色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唐宋词的美学特征及唐宋时期人们的审美习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唐宋诗之争"贯穿清代诗学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绝大部分诗人和流派都涉及"唐宋诗之争".综观20世纪以来的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内容上有从"唐宋诗之争"出发对诗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的,有关于唐诗、宋诗研究的,有从清代诗坛风气、诗学演变立论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一元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的历史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考察其研究方法,提出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唐宋之际经济格局变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自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长文《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译文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册,中华,1992)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中外学界已在唐宋变革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唐宋社会转型问题之内涵的认识。而唐宋之际经济格局的变迁实为唐宋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学界成果亦相当可观,内容涉及气候变化、森林植被伸缩、湖泊水系变迁、农牧业经济板块的异动、经济重心的南移、交通网络的延伸,以及区域经济的升降等诸多方面。然据笔者所见,目前从总体上研究其时经济格局诸方…  相似文献   

6.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出自明代茅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选本盛行于明中叶及有清一代。"唐宋八大家"选本被经典化是在宋、元以来散文选本和散文批评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演进而成的。南宋吕祖谦编选的《古文关键》已见"八家"端倪,元代陈绎曾《古文谱》中的古文理论促进了"唐宋八大家"选本的产生。"唐宋八大家"文章的编选过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官方旌表与唐宋两代孝悌行为的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旌表孝悌是唐宋两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方面。由唐宋社会对孝悌行为的主观认识的差异、割肉救亲行为在唐宋两代的认可程度、孝悌观念在大家族中的存在状态等方面入手 ,分析孝悌行为由出自天性缘于亲情的个人行为到为官方礼法引导和控制的社会行为的变异过程 ,可探讨唐宋两代社会教化的差异以及唐宋变革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安是唐代的京畿重地和北宋西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唐宋各自的时代特征造就了长安经济的发展、繁荣和变迁,使得长安经济在我国经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唐宋长安经济研究是经济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从20世纪初以来,学术界就唐宋长安经济研究出版了大量论著。  相似文献   

9.
三峡地区在唐宋时代有什么样的一些乡土特色呢?唐宋诗人上千篇的诗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答案。研究他们的诗文对如何全面认识乡土文学和唐宋文学有不少的启发意义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宋巴蜀诗不仅多方面反映了巴蜀地区的经济、军事、社会、风俗,而且也留下了有关对巴蜀地域富于时代特色的地理感知,特别是其中所折射的感觉地理认识,对于巴蜀文化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唐宋诗歌中所反映的山川奇异感、蜀道诗的文化内涵、“山南”诗中古典农业地理景观的玩味三个方面对唐宋诗歌中的“巴蜀意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唐代的"兴胡"与元代的"斡脱"这两个"商胡"集团进行考察.指出,他们具有经商兴贩,牟取高利的共性.同时,由于他们分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存在一些差异.唐代的"兴胡"是元代"斡脱"的先驱,但后起的"斡脱"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越唐代的"兴胡".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古代铜镜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关注 ,留下了许多有关铜镜的寓言传说和诗赋佳话 ,“菱花镜”便是其中一例。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 ,认真分析比较了唐代菱花形镜、葵花形镜及装饰纹样 ,认为“菱花镜”既不指形制 ,也不指纹饰 ,而是唐代诗人对古代“菱花镜影”典故的引用 ,指的是铜镜“青莹耀日”的精美程度 ,否定了“菱花镜”研究中的形制说及纹饰说。  相似文献   

13.
“七出三不去”最初只是礼制的一项内容,后 入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颇具特色的一项离婚制度。唐代“七出三不去”法在内容与顺序上 都与礼制有所不同,这种变动一方面反映了家族主义对法律的进一步渗透,同时也代表着唐 代立法技术的进步,表明立法者已注意到了礼制与法律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功能,这种 合理的区分有助于法律趋向合理化和世俗化,更能反映和适应社会的本质和需要。  相似文献   

14.
曲江是唐都长安的一处胜景,它的盛衰与唐王朝的兴亡几乎同步,唐代诗人为它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在这些"曲江"诗中,诗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曲江当作盛唐时期那段辉煌历史的标志,赋予了曲江特殊的情感色彩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人日"起源于创世神话.唐代宴会﹑登高﹑"剪彩"等"人日"节俗或为诗歌创作提供材料,或直接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唐代"人日"诗主要有歌春颂新﹑思人怀乡﹑感叹身世三大主题."人日"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梅花、"彩胜"、柳、雪等.  相似文献   

16.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17.
"狂言绮语"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日本康保元年(964)起,"狂言绮语观"逐渐成为平安中晚期的重要文艺思潮,进而发展成为中世文艺思潮的主流,在近世和近代也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狂言绮语观"源于中国唐代诗人自居易的《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839)和《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840).在这里,白居易在反省自己那些有违于儒教传统和佛教戒律的"狂言绮语"的同时,又以"世俗文字之业"和"狂言绮语之过"可转为"赞佛乘之因,转法轮之缘"的本愿,肯定了"狂言绮语"的存在价值."狂言绮语"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风格,盛行于中国唐代中晚期.以纵情声色为表象的唐代新风尚的形成,将一种推到极致的"自然"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南宗禅的盛行,提倡"以染为净"和"大染欲"的密宗的兴起,可被视作"狂言绮语"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大量的涉农之作,多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包括农业的生产和制度,农村的环境和生活,农民的形象和心理等,是对唐代"三农"的艺术写照。根据文学史考察农业史,既能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项新内容,又能为农业史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对当今的新"三农"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06-116HLJ《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和《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们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目录,而且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20.
从唐代开始,弄孔子、乱经传之优戏表演不断涌现。作为一种由学术论议、宗教讲经演化而成的以插科打诨为主的特殊戏剧形式,唐代“弄孔子”的活动始于宫廷,由优伶传及民间,形成化雅训为俗讲、化圣经为讹传的戏弄艺术。考察这一戏剧形式的演出与流播,有助于我们了解装扮表演孔子由宗教而伎艺、由伎艺而戏剧、由雅及俗的俳谐意趣中所隐含的关于唐代政治、宗教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