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的关中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是两个久负盛名的“天府”。它们之间,横亘着一条大山脉——秦岭。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越过这座大山,无疑是十分困难的。故六朝及唐代的一些文学家惊呼蜀道难。唐人欧旭詹在《栈道铭·序》中说:“秦之(?),蜀之(?),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谿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峭壁,千里无土,互隔岈绝,巉巉冥冥,糜鹿无蹊,猿猱相望,自三代而往,蹄足莫之能越”;自然障碍,把关中与汉中以及巴蜀隔开了。“秦虽有心,蜀虽有情,五万年间,爱不相接”;只有到了秦惠王将要伐蜀,开通了石牛道,秦蜀之间才开始交通。这种说法有根据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熟知蜀人参加过牧野之战。蜀人是怎样去到中原的?其间必有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2.
褒斜道循褒、斜二谷而成。褒谷在汉中之北,斜谷在眉县之南。褒斜道又称斜谷道,盖由关中南向而言,犹如傥骆道之称为骆谷者也,此道通达已久。《华阳国志》卷十二,《序志》引《蜀纪》云:“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黄帝乘祗车出谷口”之说,姑且不论,“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大概不会有问题。《华阳  相似文献   

3.
考察《夜雨寄北》“巴山”所指,须辨析唐诗中“巴山”“蜀山”用法及唐剑南东川之历史地理。《全唐诗》所涉“巴山”约三分之二指古巴地之山,约三分之一指川北之巴岭,即巴蜀经汉中往返关中所经大巴山脉西缘。但目前所知李商隐行迹,没有初秋由巴蜀经汉中返关中的记载,所以巴岭之说缺乏依据。今影响最大的“泛指东川(今四川东部)一带之山”说则误读了唐代地理,唐剑南东川辖区在今四川之中北部、中部、中南部、重庆西部而非“四川东部”,今四川东部中晚唐时属山南西道,今重庆东部属荆南。综合考察,唐诗中的“巴山”除少数指川北之巴岭外均非确指,而多用以区分巴、蜀、楚等地域与文化或羁留之地。但兼具“巴山”“夜雨”“秋池”,尤其是极易触发羁旅中诗情的“相思”题旨等诸要素集中之地、唐时李商隐任职的剑南东川所辖渝州之缙云山,仍最可能为李商隐创造文学典型的触发地或原型。  相似文献   

4.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吟诵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无人不神往“京口第一山”的旖旎风光.确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梁武帝肖衍登临此山,便曾赞为“天下第一江山”,并亲书门额嵌于北固楼头.到了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曾歌咏道:“丹阳(今镇江)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烟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此山烟水架  相似文献   

5.
刘邦数项羽“十罪”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史记·高祖本记》记载,在楚汉之争相持阶段,刘、项隔广武涧对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不仅不应战,而且一连列举项羽十大罪状。后人论刘、项争雄,大都褒刘贬项,且往往以这“十罪”为依据。其实,所谓项羽“十罪”乃政敌责难之辞,其中难免有诬陷虚夸的成分,不可盲目地信以为据。现逐条考辨评析如下: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人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按:《史记》曾多处提到怀王之约,合而观之,大体情况是,怀王命宋义、项羽等人北上救赵,同时又遣刘邦领兵西征,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即先入关灭秦者王关中。刘邦抢先入关,“当王关中”,而项羽却把他封干巴、蜀、汉中,所以有  相似文献   

6.
街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亭,三国时重镇之一,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作用,是蜀魏必争之地。公元228年诸葛亮兴师北伐,首先占领祁山,接着相继获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大有一举出陇兼并关中之势。但由于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蜀军从主动转为被动,被迫退回汉中。失街亭这一战役家喻户晓流传极广。然而,街亭的具体所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弄清楚。例如新版《辞海·街亭》条认为“在甘肃庄浪东南”;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则认为就是“甘肃秦安”;南开大学新编的《中国古代史》又认为在“今甘肃秦安西北”;近年来又有新说,认为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见《地名知识》1981年4—5期,《街亭考》)。众说纷纭,却都不确切。为此,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再结合实地考察所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唐宋关中政治变迁与感觉地理意象地嬗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唐宋诗歌中关中及秦岭文化意象地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唐宋时期的关中地区经历了从帝都到“故都”的巨大政治变迁,唐宋诗歌中的关中地理意象也表露出迥然不同的文化感知:唐都长安既是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实现政治梦想的目标之地,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关中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以讴歌长安及关中平原“帝王州”恢弘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的政治梦想居多;宋代国都东迁,长安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平原周秦汉唐时代的大量历史遗迹每每触发宋代士人伤时感世的心灵,宋代的长安访古诗,总有麦秀黍离的历史沧桑感。研究还认为,在唐宋诗中,秦岭在唐代是士大夫政治顺达或困顿的分水岭,在北宋是隐士文化的象征,到了南宋,则成为爱国人士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分析,对于认识一个具有重要政治地理意义的传统政治中心地区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的嬗变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文字记载蜀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当在殷末。如殷墟卜辞有“至蜀”“蜀射三百”周原甲骨有“伐蜀”的记录。《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而《尚书·牧誓》确有此记。但古史有关巴蜀事端零若散珠,又多讹误,故不能详其考。因此,运用考古材料来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原简威王问(一背)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孙子合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厕,是胃谓大得。”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孙子曰:“有。”威王曰:“我强适(敌)弱,我众适(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明王之问!夫众且  相似文献   

10.
“僚人入蜀”是西南民族史上一件大事。史载:成汉时期,曾有僚人十余万落自牂牁北入蜀境,散布梁、益二州,影响颇大,凡言西南民族史者无不及之。但是,个别文献在记载僚人入蜀的同时,又说什么“蜀土无僚”;因而一些学者恪守这个说法,坚信成汉以前“蜀本无僚”。然而,这个说法却是未必符合实际的。二十年前,徐中舒先生在《巴蜀文化初  相似文献   

11.
<正> 偶检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秦代政治地理一阅,读后觉得作者对待史料不够严肃,或窜改有之,或杜撰有之,随心所欲。兹就鄙见所及·予以指出。一,在论述秦代疆域时,作者引《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东到海……西至临洮、关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①查《史记·秦始皇本纪》应为“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②这是对秦代疆域的概括。而  相似文献   

12.
释“老革”     
《三国志·蜀书·彭羕(漾异体字)传》云:羕因左迁,私情不悦,往见马超,超宽慰之,羕颇恨刘备,曰:“老革荒悖,宁复道耶?”裴注首先引扬雄《方言》:“悈、鳃、乾、都、革,老也”.又引郭璞注:“皆老者皮毛枯瘁之形也”.  相似文献   

13.
盘古一名之出现,向来以徐整的《三五历记》所载为最早①。王羲之十七帖之一云:“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讳,彼有能画者行?欲因摹取,当可得不?”羲之不特“书为古今之冠冕,丹青亦妙,”②故于周抚在益州时,托其调查汉时所画之三皇五帝。汉时讲堂,即汉景帝时,蜀守文翁所建者讳③。唐益州学馆庙记残碑云: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以瞿塘最险;而瞿塘之险,又在滟滪堆。宋人范成大的《吴船录》云:“天下至险之处,瞿唐(按:唐与塘同)滟滪堆是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引李壅云:“江出渂山,行二千余里,合蜀众流,毕出瞿唐之口,山疏而磔,崒水漱而奔汛,天下瓖玮绝特之观,至是殚矣”。但是,人们为什么称此峡为“瞿塘”、此礁为“滟滪堆”呢?这里讨论一下它们的名源。先说“滟滪堆”。所谓“堆”,其实是块大石头。《蜀外记》云:“瞿塘即峡内江  相似文献   

15.
一,杜甫绝吟海棠诗索微海棠之盛,莫盛于西蜀。杜甫居蜀八九年,诗章千四五百篇,而无一首海棠诗。最先发现这一秘密的是薛能。他在《海棠》诗“序”中说:“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工部子美于斯有之矣”(见《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九九)。从此,它就成为历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训释之词语,皆出初中六册语文课本.或课本未注而窃以为当注者,或已注而窃以为当补当正者、逐条列之.释语但求简明,尽量不作深入探究考证.聊备一说;就教大方.1.鄙 蜀之鄙有二僧(一册·为学)课本注:鄙,边境.按:鄙之边境义,泛指,边境有四至,故古文多西鄙北鄙连书.文中所指为蜀文西鄙,故下文“西蜀之去南海”云云,此但云鄙.盖蒙下文省.注宜作:鄙,边境;这里指蜀之西境.明此;  相似文献   

17.
〗“明皇幸蜀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青绿山水画,本订名为“宋人关山行旅图”。1950年代以后,学者陆续研究认为此图描绘的峻岭栈道、出行人马,可能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蜀的情景。“明皇幸蜀”为重大历史事件,不过历代著录的绘画目录却罕见其作品。然追索史料,探究其原因可知:宋人对于白居易《长恨歌》有负面评价,并且认为“明皇幸蜀”为国祚不幸之征兆,于是鲜少图绘相关题材的画作。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明皇幸蜀图”并不以《长恨歌》为创作依据,仍颇具参考价值,可藉以理解日本大和文华馆和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的同类行旅图式。  相似文献   

18.
西安的位置在陕西省渭河平原中部,北临渭水,南望秦岭,西濒(氵白七)(潏河下游)、沣二水,东滨浐、灞两河?厥拼筇迳隙细叨鞅钡?好象簸箕的形状,“被山带河”,形势非常优越。横贯本省的渭河,是哺育了西安地区古代文明最重要的自然条件。西起宝鸡市,东到潼关县,南至秦岭,北接陕北黄土高原,这一东西长三百余公里,东宽西窄的狭长断层陷落地带的平原,主要就是由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层覆盖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灌溉方便,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作区。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以原始的农耕和渔猎为生。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禹贡》里说这儿的土壤是黄色的,田地都属于上上等第。周代初期,已出现了大豆、谷子、糜子、麦、麻、瓜等多种农产品。到了汉代,司马迁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则什居其六”。汉人东方朔也称关中是“天下陆海之地”。关中的确是当时我国最富  相似文献   

19.
关中,是一块神奇瑰丽的宝地。在古代的许多有识之士看来,“东崤、函,东南荆、华,以属终南山。西南太白、鸡足山,又西秦陇、岐山。北梁山,东北雷首、中条山,与平阳诸山相属。泾、渭、浐、灞、沣、滈、涝、(氵矞)之水,在其前后左右,以入于河…。自尧、舜、周、秦、汉、唐,都城皆相近,高山大河,平川沃野,形势压天下。…前代(五代以前)英雄必得此然后可以有为”。毫无疑问,关中以其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饶,战略位置之险要,因此而成为诸侯逐鹿的著名古战场。而大荔“居其东,所称据黄河之险也。然稽往牒,受兵独烈。绿河(黄河)自龙门而南,至于华阴,皆平旷可渡。北接上郡,虏骑得阑入”。自始皇筑临晋渡为始,便成了出入进而占据关中的一个咽喉所在。战略地位尤显重要。所以,作为关中的前沿地带——大荔,便当群雄居关中,得天下之要冲,常受战火洗劫,生灵涂炭,诚如史籍所云:“受兵独烈。”而南北朝末年的沙苑之战,正是发生在这个古战场诸多战争中规模较较的一次。  相似文献   

20.
巴渝辞——竹枝词 “巴”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甲骨文就有五片说到“巴方”。“巴”和中原华夏族很早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壮举,《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往焉”。这是完全可能的。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华阳国志》又说:“周武王代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艺术才能曾经在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