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传统公共精神,已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精神建设的重要议题。中国传统公共精神是以“公”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为根基,以保障人民利益和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公共精神的七大精髓,即天下为公——场域的公共性、民为邦本——价值的指向性、为政以德——行为的约束性、道法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法治精神——制度的保障性、革故鼎新——内涵的时代性和天下大同——未来的完美性之间存在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传统公共精神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民性的发展观、服务型政府、生态文明、全面依法治国、创新型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艺 《社会科学家》2004,3(5):32-36
传统行政法理强调利益与权利的划分,将法律保护的范围限定在权利保障的基础之上。“行政国”的兴起促使行政法从以权利保障基础向以利益保障基础发展。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足与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某些特质,导致利益长期为中国法学所忽视。认真对待利益对中国行政法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文章通过考察美、法、日等国公法的变化,从中国行政法的现状、功能实现以及现实压力等几个角度,对利益在中国行政法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力图厘清当代行政法中利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之前。存在于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人们对国家权力配置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主观认识和反映。其基本范畴,是以服从和服务于皇权专制制度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皇权至尊观念与圣主期盼意识、民本理念与“子民”意识、吏治思想与清官意识、宗法宗族观念和崇祖意识、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主要功能是指导人们认识和调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在重新调整和组合,甚至会出现暂时和局部的利益减损,必然引发各种利益的矛盾冲突,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来进行正确引导。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看法不一。这里,笔者略抒管见。笔者认为,民族传统道德不应成为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主旋律。所谓中国民族传统道德,主要是指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传统的各家伦理道德的总…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是以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利益主体。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利益竞争。这种建立在经济主体利益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物质利益与社会道德的矛盾冲突。因此,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既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利益价值观,又要确立能够调节整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价值观念。如果从建立重视物质利益价值观的需要来看,中国传统的义利价值观,特别是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徐晋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45-148
文化是软实力体现的一种,它对于增强国家实力和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国家利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战略文化,但在当今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应当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战略文化进行再建构,以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适应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7.
党员民主听证契合了我国转型期的非公企业向民主管理模式转变的时代需要,构成我国非公企业利益整合的一种机制创新,这种创新体现了典型的中国特征,从功能上看,它弥补了传统企业利益表达和聚合机制的不足,建构了职工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的新型机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中国式非公企业劳资关系.今后宜强化同职代会、工会等传统企业利益组织机制的协调性,提高职工卷入方便性,以达到非公企业利益整合的更优化.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把握,为人们所关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邓小平理论积极倡导的重要原则。党的十五大对此进行了重申和强调。认真学习、透彻理解邓小平效率公平观,对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社会主义在模式选择上,把现实社会主义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理性构想上,以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或预测套用于国情各异的现实社会主义,把现实社会主义设计为一个无利益矛盾和无利益差别、高度集中、高度计划化、行政化的产品经济社会。基于此,在利益分配关系上,把公平…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对习惯法文化精神及其对传统乡村治理的作用和影响缺乏研究。传统中国习惯法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为“和睦”、“合约”及“和谐”三大精神。这三大精神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们以和睦亲族乡邻、相助相恤、扶危救困、相互尊重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协商一致、利益均衡、义务互负为利益分配及处理公共事务的基本原则;以宽容、和解、息事宁人为解决纠纷的基本原则。这些精神原则及蕴含了这些精神原则的具体的习惯法规则促进了乡村良善秩序的形成,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乡村利益的平衡,乡村内部公平正义的实现及社会矛盾的调处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传统蕴涵着丰富的交往伦理思想,从中可提炼出传统交往伦理的一般理论模式,即在交往主体上。求诸个体自我与加强道德修养;在交往媒介上。强调语言的功用性与伦理意蕴;在交往境遇中。正视各种利益与矛盾冲突;在交往原则上,仁爱为本,经权结合。和谐为要。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应为道义论和功利论。道义论肯定道德价值高于实际利益,功利论强调道德价值不能脱离实际利益。传统道义论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为代表;传统功利论以墨子、李觏和陈亮、叶适等为代表,两者都有所偏向。传统道义论强调"义"重于"利"、"理"高于"欲"、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和生命价值。先秦墨家功利论主张"利"即"义";宋明时期儒家功利论强调道义不能离开功利。从总体上看,与传统功利论相比,传统道义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应居于主导地位。从中西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功利论体现"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功利论则体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义论与康德的"道德自律"有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道义论和功利论,吸收两者合理性的因素并进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都是以谋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各个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目标,必须有正确的对外方针、政策和策略。而正确的对外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是以科学的国家利益观为基础的。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国际关系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反映了国际交往发展规律的国家利益观。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可以为我们在复杂的国际交往和斗争中,为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一、在理解国家利益的本质上…  相似文献   

13.
任念文 《晋阳学刊》2002,1(3):79-84
以义和团运动为标志的清末教案问题,有着深层的经济原因。在华教会、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借传教之机,广泛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对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结构产生破坏力,侵犯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导致清朝社会官、绅、民一体的反洋教运动。  相似文献   

14.
所谓经济利益多元,系指社会经济利益结构的多元,含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利益分配方式的多元、社会成员利益所得的多元等。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利益分化的结果,是与利益平均化格局相对立的新的经济利益格局。我国经济利益多元的现象早已存在。即使在计划经济强调利益一元的时期,也允许少量的“自留地”收入和“副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确认了经济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平均主义,承认了劳动者之间富裕程度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中国由资本输入国转变为兼具资本输出国的身份。利益交换的缔约理念不能适应中国身份出现混同的情形。利益平衡成为中国双边投资条约的缔约基础。所谓利益平衡即以投资者私有财产权保护为核心,以东道国社会公共利益为边界,将投资者私有财产限制在东道国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最终达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和东道国核心利益的维护,实现两者的平衡保护。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刑事和解制度将犯罪行为看作是对个人权益的侵害,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体现对被害人、犯罪人和社会利益的人文关照。中国传统刑事调解制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学"思想,追求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维系的是国家本位的社会结构。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顺应传统,兼学西人,探寻中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17.
我们所说的忧患意识,原指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推崇的那种时刻关注、忧虑着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克制自我感情而忠贞于、服从于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以优惠为其特征。从屈原开始,多少怀有忧患意识的土大夫受到人们的尊敬歌颂。杜甫的优国伤时,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可以说是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代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表述,可以说是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忧患意识。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先进的中国人忧国忧民,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  相似文献   

18.
明清海禁政策对闽广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内部存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平衡,导致一些中央决策与区域社会的利益产生尖锐的矛盾。历时3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就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央朝廷的矛盾焦点。中央决策视野如何看待间广地区的利益,官吏层面的地方利益集团对中央决策有何影响,以及中央决策对问广基层社会有何影响,都集中反映了在国际环境变化下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所发生的变化。一、明清中央海荣政策的决定和实行中国与周边诸国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而大规模的海禁政策是从明朝开始的。洪武四年(…  相似文献   

19.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任剑涛(中山大学博士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在此,讨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达到成熟,战国以降,无重大发展,直至明清之际,才达到民本思想的顶峰。因此,传统民本思想是具有全民认同的影响中国统治方略达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抛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人民性的精华,进行综合创新,从而彻底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化转换。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都主张以民为主体,以民为本位,而且承认民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将民众的利益置于君主利益之上,主张“听于民”,这在当时显然是先进思想。但是,传统民本思想未曾论及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