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从事的语源学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 ,首先就上古音总结出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转移规则 ,确定了“大”、“小”、“乱”三个义类 (即语源义 ) ,然后就上古文献钩稽有关词汇 ,以同义词互训同训为经 ,以同源词音转可通为纬 ,归纳出“博”、“小~”、“悖”三个同源词词群。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词汇并非散沙一盘 ,汉语的词汇系统就是由一个一个同源词词群组成的。本文还利用亲属语言同源词进行词汇和语音的历史比较研究 ,文中推求的语根表明 :汉语前上古音存在 smp_、 tsl_、 mp_等复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2.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声训形式或语源寻绎内容在辞书编纂中势在必行,而汉语词典中只有附有语源内容,才能真正显示汉语词汇“类聚群分”、“同条共绩”的本质,故须对以往的声训材料加以收集与整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汉语同源词逐步地进行系联工作,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研究领域,“同源字”与“同源词”两个概念确切的内含和外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为同源词或同源字所下的定义,往往字、词不分,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本文认为,讨论同源词。应该从词的音与义出发,而讨论同源字,则必须从汉字的本体——字形出发;同源字与同源词尽管有时候在字形上具有重合关系,但是,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而不别。本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从汉字的构意性质、汉字的孳乳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降”是汉语中一个多音多义的字,这些音义不同的词是不是同源词呢?它们如果词义有联系并在上古汉语中只有一种读音形式,说明这些词来自同一语根,后来才孳生分化为音义相关的几个词,这一语根的语音形式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发生演替分化的呢?  相似文献   

6.
从刘熙《释名》的声训到王圣美的“右文说”。为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 ,清代学者对“右文说”合理成分的发掘 ,又把同源词的研究向理论方面推进一步。然而 ,这都是在缺乏语言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情况下所进行的探索。直到王力先生《同源字典》问世 ,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才步入科学的轨道 ,而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同源词研究还有待承学之士的进一步努力 ,这对汉语史的建立以及汉语词汇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源词和同义词。对于同源词和同义词问题前人虽有过相关的论述,但对同源词的“义同”和同义词的“义同”这一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鉴于此,本文从二者“义同”的区别入手,阐述了科学的区分方法。  相似文献   

8.
汉语同源词研究产生于先秦,但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直至近代才提出同源词的定义。早期的同源词定义注重从外在词汇意义及语音来下定义,不能揭示同源词的本质特点。科学的定义应包括一组词在意义上具有“同一语根”的本质特点及“音近义通”这一主要特征。同一语根即具有共同的词源意义,这对判定同源词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理论上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任何语言在它形成之初,语音和词义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词也就各不相同。如“父亲”这个词,汉语有的地方叫爹,有的地方叫爸,有的地方叫“大爷”“二爷”,按父亲的排行叫。但当一种民族语言已经约定俗成之后,其种语音表示某种意义也就固定下来。如“鹿”就不能说成“马”。在创造近义词时,往往在语音上有一定联系,这种出于同一语音渊源的近义词叫做同源词。同源词的词义相近,是以声音为纽带的。《说文》九千多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  相似文献   

10.
壮语是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它和汉语都是来自原始汉藏语。它们是亲属语言。壮语和汉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壮语的声调可以根据汉语古借字的音韵系统分为平上去入,又各分阴阳,跟汉语中古音(以广韵为代表)的声调系统相合。壮语韵母阳声韵与入声韵相配,也跟汉语中古音和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话相一致。壮语和汉语有许多同源词。壮、汉语都是以单音节词根作为构词的基础。壮,汉语都是以词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不是以词形变化为语法手段。壮汉语也有少数的变词形式,重迭法都是这两种语言的主要变词形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男”语义场内“男性”词族各词:a21pa55“父亲”、?a21ko21“男子”,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语音对应规则,即同源.从亲缘关系来看,土家语“男”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等藏—缅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分析同源词是《通雅》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方以智尚未提出“同源词”、“词族”一类的术语,但他把一些语音相近、语义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分析它们的音义关系.他所做的工作正是在分析同源词.方以智在《通雅》一书中分析了大量的同源词,为我们今天研究同源词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同源词和构词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一,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中形成的。词义引中产生新义,近引中义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中义就分化为同源词。这种同源词是由词义构词法形成的同音的同源词,有的字形没有变化,有的字形有不同。二,音近同源词是由音变构词法形成的。一般来说,音变构词必须有严格的语音标准,不能随意把语音相远的词定为同源词;有人认为有所谓声韵各有不同来源的“声韵同源”词,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观点。 三,由结构构词法造出的都是复合词,复合词总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它只存在共语素的同索词,不形成传统意义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4.
王念孙在“训诂之旨 ,本于声音”这一总理论的指导下 ,创立了“就古音以求古义 ,引伸触类 ,不限形体”的训诂方法。“声近义同”现象入手 ,揭示同源词的“命名之意”以及汉语同源词语义的系统性和音义结合的规律性 ,采用多途径和多形式研究和系联同源词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这是由于受到汉语基本韵律的制约,从而促使汉语词汇基本单位的构成形式多为双音节.这样双音节和双音节组合的四字格多数都固化为惯用语.因此,三音节词处于相对特殊的位置.对于在原有双音节词后加(+性、+化)而构成固定三音节词的研究数量很多,但有关三音节词其它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三音节词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三音节词数量庞大,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为“V不住”形式.先从原型“V住”来比较看,“V不住”形式的词汇化结果.  相似文献   

16.
汉字字族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同源词”和“同族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汉字字族,从字族的角度研究汉字学,却是汉字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同族字”就是记录汉语同族词而且必须具有共同文字发生源的系列汉字,它是在认识、语言(词汇)、文字三者的互动中寻求文字与语言的相对动态平衡而产生的,是汉字通过内部孳乳以适应漠语词汇的“同源派生”而形成的。研究汉字字族的形成及其分布状态,有利于在汉字发展变化的动态中进一步认识汉字,把握汉字,进而探索汉字发展的内部规律。但是,汉字字族的研究必须要有时间和层次的观念,必须进行穷尽性的定量分析研究,切不可只是根据立论的需要而随意罗列、挑选几个或个别有利的材料来证说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从“羊”一词词源看不同语言的文化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语和突厥语的“羊”一词具有同源关系 ,它们都来源于 qorin (圈 )的动词 ;汉语的“羊”同“”同源 ,“养”同“羊”也同源。根据“院”、“园”、“垣”同“”之间的语音联系 ,认为“羊”也来源于“院”、“园”、“垣”等。由此看来 ,蒙古语和汉语的“羊”的共同点是在词源上都与“圈养”保持词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在于”这个语言形式,是由“在”和“于”结合而成的。“在于”由词组凝固成词,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试图以“在于”为主,旁及同类的“至于”,具体考察它们的演变情况,为研究词组成词历史提供参考。附带说明,过去书面上“于”和“於”通用,本文以“于”为代表,引证材料以原书为准。  相似文献   

19.
同源词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20年来,汉语同源词研究继续深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同源词、同源词族的考证和系联工作;二是总结和反思以往语源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三是在相关学科的影响下,提出同源词研究的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同形组合结构说明形式相同、意义有联系但功能不同的几个单位不具有同一性,不宜看作一个词,它们是同一个词族里的不同成员。汉语词族里边的不同成员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词族是同形词族。“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汉语词类不与句法成分相对应”这些结论是用单纯的意义标准鉴定词的同一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