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6,23(5):78-86,92
南高史地研究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社团,实行导师制,主要的导师为柳诒徵和竺可桢;会员中的骨干为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和刘扌炎藜等人。上述诸人因为学术旨趣相近,在史地研究会及其会刊《史地学报》停止活动后,另行活动,最终形成了现代学术史上与学衡派有紧密关系的南高史地学派。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史学界,南北对峙之态势已然比较明显。北方史学界的大本营是北京大学,而南方史学界的大本营则为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部分南高师文史地部师生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了南高史地学派,他们以自己创办的刊物为阵地与傅斯年在殷墟发掘、《东北史纲》等问题上进行论争,折射出民国时期"南派"与"北派"之间的学术异趣。  相似文献   

3.
<史地学报>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21年11月,终刊于1926年10月.该刊宗旨在于研究和介绍历史学与地理学方面的知识,以求经世致用.作者以本校师生为主,其中又以史地研究会会员为多.研究会同仁所撰文章大体不脱历史学和地理学两大范畴.正是因为学术旨趣方面的相似,使得<史地学报>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作者群,但最终也因为作者群的星散,<史地学报>被迫停刊.  相似文献   

4.
南京高等师范史地研究会创办的《史地学报》对鲁滨逊新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它不仅介绍了其代表作,而且关注其史学活动并翻译其史学作品,该刊相关撰稿人亦接受了鲁滨逊新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南京在中华民国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然民国时期政局纷乱,南京的地位频繁升沉,而其作为国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亦饱受质疑。一系列质疑之集中表现者,即为数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首都论战。在此过程中,“为南京作强有力辩护”的史地学派积极推动西方地理学的传播,发挥史地之学致用功能,开展长达30年的对南京的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对国都问题的关注,既体现了该学派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寻求平衡与发展的努力,亦反映出民国时期西方地理学的传入和在地化应用。史地学派对南京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集中表现为张其昀、沙学浚等人全面、深度参与近代国都论战,“为南京做强有力的辩护”。此论战第一阶段为1928年前后张其昀与北派地理学者白眉初等论证南京作为都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二阶段是抗战胜利前后,沙学浚、李旭旦等多次回应首都论战,对南京位置价值、空间价值和都城价值进行新的阐释与评判。史地学派从初涉南京史地问题到全程参与国都论战的过程与其知识凭借,既是学派成员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选择的缩影,亦是西方地理学传入和运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徐松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松是清代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的学者中承先启后的人物 ,其学术上承乾嘉诸老 ,精于考证辑佚 ,又受嘉道间经世实学的影响 ,在当时学者中颇受推崇。他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克服了前代学者研究西北囿于书本的局限 ,以实地覆勘与文献考证相结合 ,著述真实可信。在其多种关于清代西北史地的著述中 ,《西域水道记》最具特色。其研究及其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西北边疆史地具有突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中,祁韵士历来被视为嘉道西北史地学的开创者,其生平著述多为人知。本文旨在分析祁韵士在学术史中意义,认为祁韵士较前人更充分地融会了此前有关西北研究的资料,为后来学者提供了研究基础;祁韵士有关著作反映着当时学术风气与治学特点,也预示着西北史地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祁韵士作为西北史地学人形象在道光年间被发掘的史实,显现清代西北史地研究由起始到兴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的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源远流长。不过在鸦片战争前后,这一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研究内容、特殊的历史影响,使它远远超出了学术范围,具有了政治、军事、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对中国近代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史地期刊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目前的研究仅集中于《史地学报》等几种史地期刊上,对其它史地期刊关注较少;缺乏比较研究;史地期刊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等.因此,今后对史地期刊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扩大基本史料运用的范围、注重比较研究、从史学学科化角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落幕之际,北京的一批士大夫以建祠和定期会祭的方式,发起对顾炎武的纪念活动,当时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的几位重要学者尽在其中。依靠顾祠连接起来的人际网络,越来越多的学人投入到关于西北的研究之中,而西北边疆的知识也赖以流传,参与形塑着晚清汉族士人的帝国想象。顾炎武之于西北史地之学的意义,除学术榜样之外,更代表着对王朝的忠诚与士大夫的政治觉醒,这种象征意义折射出边疆研究与道咸政局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边疆史地学是清代中后期兴起的一门学问,在近代它又深化发展,并与西北的考古发现联系在一起。罗振玉的边疆史地学研究,顺应了这一最新潮流,他搜集和辑录了大量的西陲古物与边裔金石碑刻,刊布了一些传世史料,并从事边疆史地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南高学派史学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严峻的民族危机,他们为救国,为进行爱国主义历史教育而努力从事史学研究。他们极力表章悠久的中国文化,驳斥了盛行一时的中华民族西来说,以培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面对外敌入侵,他们呼吁民众奋起反抗,努力激发民众的救亡意识和爱国情操,自己也履行了书生报国的职责。南高学派的这一史学特色,充分彰显了他们经世致用的的治史理念。  相似文献   

13.
元人的宋诗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勾勒宋诗版图;二是界划宋诗流派;三是论评江西诗派;四是论唐宋诗因革;五是编辑宋诗选本。这五个维度既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又互相融通,从不同视域展开、丰富、深化和完善了宋诗学理论的内涵,为此后的宋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人在宋诗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在"宗教与文学相互关系"方面成果最为丰硕,在吸收20世纪70年代以来道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仍待加强。唐代首次形成遍布全国的道观网络,多部道经在国家制度的支持下成为全民熟读的典籍。唐代形成了一套融合所有道教传统的科仪经系以及相应的道经位阶体系,这决定了唐代道教文学独特的知识谱系。六朝时期不同经派背景的仙真被整编到唐代道教仙山地理系统之内,仙山地理的相关道教文献是唐代道教文学尚待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1月18日至20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党校系统党史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围绕改革开放30年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老风口》是一部描写新中国建国之初第一代军人戍边新疆,垦拓新疆,扎根新疆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张者故意放弃传统历史小说史诗式的宏大叙事,采用跨文体的文史杂糅手法,通过复调的叙事结构,将“事件”与“故事”、“正史”与“野史”、“史性”与“诗性”杂糅在一起,让读者游走在真实与虚构,宏大与微观,严肃与荒诞的小说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先生一生有志于经学研究,推崇今文家的研究方法,又认同今文家的辨伪观点,主张古史研究以至于考古学、古文字学、社会史、民族学的研究都要由经学入手,所以虽然他不是经师,但确实是走了经学的路子。但“以今文打破古文、以古文打破今文”或“超今古文”之说,实际上是两难成立,在今古文两方面均少有创获,反而连经学原来据有的高度也难于保持,致使其学术境界下滑到了史料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考察,就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进行了若干思考。认为艾尔曼将通常研究今文经学的重点由"康梁"转为"庄刘",把思想史的研究和社会史、政治史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我们开展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