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文甫 《探求》2002,38(4):27-29
以社会发展问题为对象,研究马克思主义认知逻辑的含义、实质、基本内容及把握认知逻辑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吴莉  刘立群 《学术交流》2012,(12):176-179
认知符号学认为,人类所有的认知活动都发生在符号系统内部,即所有的认知过程都是符号过程,反之亦然。转喻符号是由形式、事物和概念构成的三维实体;转喻意指跨越形式世界、事物世界和概念世界三个本体域;转喻表征是语言、现实和思维三者之间的互动与整合。从认知符号学的维度探讨转喻与话语的关系有助于人类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转喻的认知基础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杨武金  梁超  Chi Zhen 《孔学堂》2023,(2):4-15+105-115
一套可信度高、具备强大说服力、能把道理讲清楚并表达出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其背后一定有彰显民族特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方法作为强大支撑。中华文明话语体系背后的逻辑之魂,主要就是墨家逻辑。在语形层面上,墨家“故、理、类”“三物”逻辑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说理方式;语义层面上,墨家“明是非”的取“当”求“是”思想构成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分析理性与辩证理性的统一;语用层面上,墨家“两而勿偏”的权衡思维原则构成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具有鲜明政治伦理特征的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4.
5.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是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摒弃了传统哲学对"人"的遮蔽,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在实践中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实现人本。在当下语境中满足人民正当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是人本思想的实践点、落实点,而这一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合理的制度保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核心话语的深刻把握,有助与我们深入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2):32-38
修辞表达上,"中国梦"从物理、地理、心理空间等维度,合理地将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心理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空间区域做了合理切分。"中国梦"既统摄今天的中国,对内引导社会实现更加强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组织;同时,对外传播中华文明,实现当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合理辐射,影响转型中的世界。"中国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表达大众化,内隐相应的修辞逻辑与政治逻辑,并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中国梦"的社会效应与其可能的理论张力构成逻辑关联。理论张力越是趋于至大,其内蕴的社会效应也随之趋向更大。  相似文献   

7.
关于"吃人"的话语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江滨 《浙江学刊》2006,11(3):37-42
本着从思想上"回到鲁迅去"的态度,本文系统梳理了对<狂人日记>"吃人"话语探究的代表性观点,对以往"误读"吃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从理论层面揭示了鲁迅"吃人"话语的双重语义和"吃人"话语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8.
宁莉娜 《求是学刊》2002,29(6):51-55
逻辑方法曾囿于哲学视野之内 ,为哲学论证服务 ;外化于哲学视野的逻辑方法 ,发展成为哲学分析的有效工具 ;现代逻辑以特有的形式化分析方法 ,改变了哲学的发展方向。对哲学进行逻辑分析、对逻辑进行哲学反思 ,构成了 2 0世纪逻辑与哲学多姿多彩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9.
认为"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充分而坚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在理论逻辑上,"两个维护"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基本原则;在历史逻辑上,"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现实逻辑上,"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认为理解与把握"两个维护"的这三重逻辑的深刻意蕴,是将"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逻辑与自然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路 《求是学刊》2008,35(5):34-40
一种观点认为,传统逻辑是用自然语言表述的,现代逻辑是用形式语言表述的.这种观点暗示着现代逻辑不能解决自然语言中的问题,而传统逻辑能够解决.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虽然有形式方而的区别,但最主要的区别还是句法和语义的: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谓词结构.由此区别出发,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形成了对自然语言的不同解释.而后者的能力无疑更强.  相似文献   

11.
所有命题都必然地存在于逻辑空间之中.排中律是逻辑空间上最根本的推论,是使命题得以明晰的基本形式.无论预设是否真实存在,排中律总是毫无例外地普遍有效.  相似文献   

12.
王路  张立娜 《求是学刊》2007,34(3):5-11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逻辑学”是国内逻辑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其中,“没有逻辑”说还分为绝对论者和相对论者:绝对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任何形式的逻辑;相对论者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逻辑,但只有非形式逻辑。之所以学者们在此问题上争论不休,是由于双方对什么是逻辑有不同的理解。在进行中西逻辑学比较之前,首先要确定一种统一的逻辑观念,因为逻辑观念是逻辑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逻辑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从亚里士多德创立演驿逻辑、培根批判亚氏逻辑提出归纳逻辑,到莱布尼兹肯定亚氏逻辑提出逻辑的数学形式的发展方向,预示着新的逻辑方法的形成.新逻辑方法的形成,对哲学方法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西方哲学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换之一的"语言转向"就是借助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传统哲学问题进行改造,它给当代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法,这种逻辑方法也是现实哲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论教学逻辑——兼评《逻辑教学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研究教学逻辑的必要性及教学逻辑的研究对象等问题,并对《逻辑教学与研究》一书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修辞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新 《求是学刊》2012,39(3):84-90
论者通常把修辞与逻辑对立起来,很少论及二者如何统一于论证过程,而在法律领域尤其需要这种统一.法律的学科特点在于其推理前提的开放性和结论的封闭性,因而在法律推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修辞将开放的前提集合论证为可接受的封闭性前提集合,也需要通过逻辑根据封闭的前提得出必然的结论.文章通过对法律推理过程及其特点的分析,论证了法律修辞与逻辑的统一性,即逻辑是修辞,是最具说服力的一种修辞;修辞也是逻辑,是在无法直接进行演绎推理时所备选的逻辑.其目的都在于提高法律推理结论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主体认识结构作为认知要素与非认知要素的统一,是构成主体的本质力量。尤其是非认知要素,作为创新活动内在动力,是创新活动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新过程中,以灵感、直觉、情感为主而形成的激发、诱导与定向作用,以情感、意志、直觉为主而形成的调节、评价和选择作用,以灵感、直觉、情感、意志为主形成的创新、激励与推动作用,三者相互联结交融,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合力作用,从而形成一股推动创新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8,(3):45-51
先秦法家鲜明的统治逻辑奠定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专制政治理论的基石,后世的制度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出一种路径依赖,传统的统治逻辑不可比避免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过去与现在。中国正在经历从统治逻辑向治理逻辑的嬗变,厘清法家的统治逻辑内在机理,剥离其中的痼弊,从逻辑的起点、哲学基础、主体、手段、国家社会关系结构等方面进行现代性重塑,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论信用研究的逻辑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家瑶 《浙江学刊》2005,(3):186-189
从经济关系与伦理关系的统一中认识信用关系是信用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上把握信用生成基础以及从原有观念作用机制与现实社会变化发展实践的尖锐冲突中分析信用缺失根源是信用研究的基本逻辑行程,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伦理、制度和环境要求中思考信用重建是信用研究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法 《浙江学刊》2004,(3):20-24
本文认为 ,文艺美学在中国包含三个方面 ,是一种理论话语 ,一种学术建构 ,一种文化现象 ,话语形式受到学科逻辑和文化逻辑相互纠缠的结果 ,二者的矛盾造成文艺美学从产生到现在的话语现象。从而可以理解文艺美学虽然在逻辑上矛盾重重而在学术上仍然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20.
逻辑与怀疑--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4,31(5):46-51
“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为思想的表达划的界限 ,逻辑与怀疑同构其中。实在论、遵从逻辑语法的语言记号、记号的指谓前提是构造《逻辑哲学论》的脚手架 ,但它们因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非现实性而表达着《逻辑哲学论》的怀疑 ,《逻辑哲学论》所内涵的怀疑及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承诺决定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主题 ,从而成为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