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表现在:领导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求实精神;领导开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成长和丰富奠定了实践平台;领导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确立了目标、任务和方向;创立邓小平理论,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南.邓小平的思想与业绩推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他的思想与人格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法学30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以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为背景,总结了经济法学30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学研究的贡献.论文认为经济法学的理论创新确立了国家一市场的理论框架,推进了中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推动了公平和有效率的市场秩序的构建,促进了宏观调控逐步走向法治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论文认为经济法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本位和整体主义的价值理念,发展了传统法学的公私法二元划分的范式,拓展了法学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空间,丰富了法律调整机制与功能的理论,创新并丰富了部门法学的构成和法的主体理论与法学研究的方法,突破并丰富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法律关系原理,发展和丰富了法律责任理论,促进和丰富了法学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时期,都城往往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都城规模和布局的变迁集中体现了社会诸多领域的变化。和商代早期相比,晚商都城的规模明显扩大,不再修建城墙,宫室建筑和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布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葬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现象意味着晚商都城的人口有了较大增长,行政管理体系更趋复杂化,王权有了较大的发展,宗教和祭祀活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王权和神权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现实出发,深刻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指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揭示了未来国家的理论形态,在暴力革命、过渡时期和国家形态诸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本科生参加横向科研项目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了横向科研项目的特点,指出了本科生参加横向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好处,分析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组织形式 ,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 ,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会计环境及其传统会计核算体系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提出了重构以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会计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7.
苏景锋  曹颖 《新天地》2011,(12):172-173
随着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使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得作用。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和陈垣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史学家,为中国现代史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共同的事业和学术追求打破了年龄和学历的障碍,促进了他们的交往,深化了其间的友谊。在推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同时,他们用深情厚谊和高尚品格书写了很多动人的学术佳话,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历程留下了闪光的背影。  相似文献   

9.
知识资本的概念、结构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对知识资本概念和构成的研究过程和思路进行了梳理。针对知识资本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突出了知识资本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共存的特性。从价值实现和价值转化的角度,将知识资本分成四个组成部分,并界定了其内涵和外延,为以后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在知识资本概念界定和结构分析基础上,归纳了知识资本区别于物质资本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和冲击下,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不仅扩大和深化了表现领域,获得了批判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和精神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注重情节演绎的叙述模式,拓宽和丰富了历史小说的写作途径与探索空间,实现了历史小说在文体和审美形态上的创新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试论科技与法律的辩证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兴邦与依法治国密切配合,是科技与法律走向互动的现实基础。作为生产力层面渗透性因素的科技与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法律,二者构成了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科技对法律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它促进法律的发展;法律对科技具有能动的作用,它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科技与法律走向互动的现实对策,在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引导科技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宏观科技传播研究:体制、政策与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传播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大力发展的一项社会事业,科技传播研究不能局限于微观的技术性研究,也要特别关注宏观层面的一些重大现实课题,例如国家科技传播体制、科技传播政策、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等问题。本文在总结笔者前期研究及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国家科技传播体制、科技传播政策、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等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发展科技传播事业的过程中,应建立“一府(政府)两体(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技传播事业的社会援助体系)”的科技传播新体制,建立包括公益性发展政策、产业化发展政策、技术发展政策在内的科技传播政策体系,建立定位于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规模运用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不少西方学者把技术理性的彰显看作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把科学技术、合理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异化同资本主义制度有关,形成了较为丰富和深刻的科技伦理观。技术理性的缺陷在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克服这一缺陷的根本途径在于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第十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围绕“科技文化与科技伦理”这一主题,考察科技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及其嬗变;审视高技术前沿的伦理问题;评介国外的技术伦理前沿理论;分析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探讨生态科技文化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大数据时代我国科技传播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提出“两种技术哲学”融合的可能性及进路。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技术对现代服务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及现代服务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和促进作用这两个方面对科学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及二者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指出科学技术与现代服务业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促进其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生态问题,出现了科技异化现象,如科学观上的功利主义、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因此有必要对科技异化的涵义、根源以及防范和化解科技异化的措施进行初步的探究,以盼能够使人们认识到科技异化问题,自觉有效地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两岸农业科技的优势和特点的分析,提出"十一五"期末和"十二五"期间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领域。从海峡两岸资源的互补性、科技研发的互补性、产业的互补性和市场的互补性出发,展望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前景。提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1)加强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2)建立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协会;(3)建设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4)重点进行台湾精致农业和科技推广的示范;(5)构建农业科技合作支撑体系;(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科技哲学的发展将会出现科学化与人化两种不同的趋向;计算哲学将成为21世纪最具时代特色的科技哲学的典型代表,而认知转向则会成为科技哲学在21世纪最有影响的事件。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科技双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含有自己的反面。科技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其双刃性的影响日益突出,从科技发展思想角度对科技的双刃性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提倡科技的伦理化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技伦理化是解决科技对人类负面影响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是中国科技政策发生转向的重要时期,国民政府继承了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欧美模式的科技体制,对科技决策、工业格局、科教布局进行了战时调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和抗日根据地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进行了科技政策的初步建构;国民政府和边区政府的科技政策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但二者都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促动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