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靳蕊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8-10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而真正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则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春歌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9-11
阐述了我国和谐家庭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和谐家庭建设中存的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和谐家庭建设的启示,认为和谐家庭建设是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主动性的能动活动;是充分尊重规律的客观性的实践活动;是从家庭的社会性出发,以促进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社会性活动。 相似文献
3.
冯志斌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12-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则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王小鹏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8-36
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理论工程。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尤其党的建设的实践决定了党的建设理论的宏阔视域和独特发展逻辑。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前提下厘清党的建设的理论视域,为此,要以马克思恩格斯政党学说、列宁建党学说为理论源流,以苏共亡党的教训和启示为理论镜鉴,以西方的政党政治理论为理论比较,以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治理智慧为理论延展。只有在宏阔理论视域中构筑党建理论发展的立体空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才能呈现出科学的、革命的、开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态。 相似文献
5.
贺长余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
马克思哲学是关于历史发展的哲学,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是阶级革命与生产力发展.当马克思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与发展”两大视域应运而生.随着时代背景发生变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视域实现了从革命到发展的现实转换.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维度,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生发,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价值诉求,承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并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为支援背景,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全社会的观念大变革。倡导并树立自主与责任、平等与差异、竞争与合作、风险与机遇、效率与公平、法制与道德、发展与稳定、创新与学习、科学与人文、全球与民族的和谐观,把和谐的理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库德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73-77
实现政治和谐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的政治理想,他们著书立说,对政治和谐及其建立进行充分的论证,并设计方案、展开实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政治和谐提到理论高度,列宁则将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建设付诸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探索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谐之路。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及所蕴含的政治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郑珠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393-395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建立在正确反映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全面地分析社会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教育,社会成员的道德实践、自我修养,让社会成员感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魅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文艺作用于人和社会的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从文艺创作层面来看,其形态与文艺作品的感染力相关,具有吸引感化的情感形态。从文艺接受层面来看,其形态与文艺欣赏者的鉴赏力相关,具有感动赞许的审美形态。从文艺批评层面来看,其形态与文艺批评者的批判力相关,具有反思提升的理论形态。情感、审美和理论的形态是辩证统一的,而非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则把它们割裂开来,只强调其中的某个或某些,因而也就不能探究出文艺影响力的应有形态。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视域下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相琴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意蕴.它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本着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着力解决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根源问题,既要避免导致平均社会主义和政治社会主义,又要避免导致经济社会主义和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2.
张艳霞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1):4-6
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以来,便对全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冷静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曲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赵亭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3):24-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最新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面对这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可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汲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和谐执政观、“遵礼崇仁”的和谐人际观、“和而不同”的和谐外交观等,不仅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构想非常接近,而且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田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4-1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问题主要体现在生命生存、生产生活、自由幸福、人类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其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强化民生意识,做好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能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性别和谐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永恒追求。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呼唤。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从人是劳动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意识的存在物、人具有个性这四个方面对性别和谐进行了阐释,深刻揭示了性别和谐的内在要求,让我们认识男女之间的和谐不仅仅只是男女之间不爆发冲突,也不止步于简单的男女权利和地位的平等,而要从人所共有的本质去理解男女之间性别和谐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论文本视域与问题视域的实践整合——当前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朱荣英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4):28-34
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1)应确立一种群众性的根本立场并向着未来的实践积极筹划,才能使之成为革新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策略考虑;(2)应张扬一种科学的批判精神并及时地对时代变革的主题发言,从而使其学术价值得以整体性的自我融贯;(3)应确立一种自觉回应时代需要的实践向度,在其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中获得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拓展;(4)应将其理性文本变成"时代性的文本",以便能够积极参与对当代现实的理论塑造;(5)应将文本视域与问题视域、文本逻辑与现实逻辑内在统一起来,以是否及如何自觉融入到实践为诠释限度,以是否及如何深入到生活的本质处运思为验证其真理性程度的当代标尺.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作为党领导下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充分发挥作用.是工会的神圣职责。那么.工会在推动和谐企业建设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呢? 相似文献
18.
李彦杰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0-6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七大报告的最强音。经过多年来党的理论探索,“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共识。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它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企业自身首先必须创建和谐。因为,没有和谐的单位,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单位和谐,领导班子是重点,起着“火车头”和“领头雁”的作用,是一个单位的最高决策机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贯彻落实;改革发展和稳定等重大任务要靠他决策和引导;各种困难和风险要靠他去排除和化解等等。所以,在一个企业,领导班子的和谐至关重要。下面,笔者从和谐的角度,粗浅地谈谈领导班子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
宋一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2):40-43
现代化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从整体看,现代化发展具有客观性、民族性、矛盾性.从实质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产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予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开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