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九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以后,原属回鹘汗国所有的西域形势发生剧变,天山以北的部分地区一度曾为黠戛斯汗国所攻占,天山以南地区则一度陷没於吐蕃。不久,两迁的回鹘与西突厥的余部相联合,在原来唐朝安西都护府的东部地区建立了安西回鹘国。因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龟兹国的首都,所以,后来又称安西回鹘国为龟兹回鹘国。此后二百多年中间,西域动荡不安,龟兹回鹘几经迁移。十三世纪初,蒙古勃兴,成吉思汗派兵经营西域,击  相似文献   

2.
唐代西域汉人的社会生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西域汉人的社会生活薛宗正早在唐朝之前西域就存在着汉、魏屯田士卒遗黎所建的高昌国,在伊吾也有不少汉人。入唐以后伊吾改置为伊州,高昌改置为西州,又以可汗浮图改置为庭州。由于大批汉军的进驻,还创立了安西四镇(龟兹、焉耋、于阗、疏勒或龟兹、碎叶、于阗、疏...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释氏西域记》中有关龟兹的材料,系僧纯378年左右在龟兹所收集的,因此,《释氏西域记》所谓“国北四十里有雀离大清净”的“国”,应是吕光伐龟兹(公元384年)之前的龟兹都城;而《水经注》所指的都城应是北魏时代的王都。据《水经注》所记水系,雀离大清净应在西源水(今渭干河)上,北魏时的都城应在东川水(今库车河)上,雀离大寺与北魏龟兹都城分别在两条河上。而《水经注》所载“龟兹城,故延城矣”一语,正如黄文弼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说明北魏时的龟兹都城——龟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介绍近年来我所主持的一个合作项目,题目是"龟兹地区现存吐火罗语写本与题记的调查与研究",由新疆龟兹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三方共同承担,从2009年以来已经有5年多了,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一、龟兹的历史背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古代龟兹国,中心区域在今库车绿洲范围内,其最盛时北枕天山,南临大漠,西占姑墨旧地而与疏勒接壤,东抵铁门关而与焉耆国为邻,地理范围相当于今新  相似文献   

5.
两汉上郡龟兹属国及其文化遗存考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兹属国为两汉于上郡所置之县,治所当在今陕北榆林市榆阳区南120里处之下盐湾.其民以西域龟兹国降民为主.龟兹国民主要为吐火罗人,源于南俄大草原,约于公元前3000年迁入新疆.从西汉宣帝始,龟兹民众陆续迁移上郡,至东汉末止.龟兹民众内迁,带来了诸多文化因素,至今仍能在陕北榆林、米脂一带住民的人种、姓氏、宗教、方言、地名、古迹等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人种因素.吐火罗人为白种人,其女性十分漂亮.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当为吐火罗之对音,源于龟兹女性形象;再如龟兹国全民信佛,其移民自然将佛教文化带入上郡.陕北方言中"婆姨"(指已婚妇女)一词,系从梵语佛教的"优婆夷"(女居士)而来.  相似文献   

6.
古西域重镇龟兹是传承东方佛教文化的关键节点,龟兹石窟是新疆西域文明的见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和中原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新疆地方民族特色。龟兹艺术反映了新疆西域文化和社会的变迁,极具地方特色,其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人文气质和宗教信仰具有强烈的西域民族特色,是当代中国原创动画重要的灵感来源,可以为动画从业者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  相似文献   

7.
南京博物馆珍藏的《职贡图》,画有各国使者的人像十二个,这十二人依次是滑国、波斯国、百济国、龟兹国、倭国、狼牙修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密丹国、白题国、末国的使者。在每一个使者的画像之后,附有关于该国情况的题记,是一份极为宝贵的、图文并茂的遗物。在十二则使者画像和题记中,有八则为西域的国家,因此,《职贡图》对研究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莉 《西域研究》2003,(1):103-106
新近出版的《考证与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 0 0 2年 7月 )收录了霍旭初先生继他的第一部论文集《龟兹艺术研究》 ( 1993年 )出版后的十七篇论文。论稿以龟兹佛教文化艺术研究为中心 ,也涉及了龟兹地区以外的西域佛教文化艺术。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关于西域佛教文化艺术领域新课题的考证和研究 ;二是对一些文章论说和观点的辨析与争鸣。一近十年来 ,霍旭初先生对龟兹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作了不少新的探索和考证 ,解决了有关佛教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鸠摩罗什和龟兹石窟艺术关系的研究前…  相似文献   

9.
朱英荣 《学术探索》2013,(5):125-133
龟兹石窟文化不仅是龟兹民族的文化成就,更是古代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就。对龟兹石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记载还是出土文物实证来看,以西汉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为标志,新疆从行政区划上便已列入我国中央政府的管辖区域,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同时,研究还表明,古代新疆文明是在以佛教为主导并融合其他多种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与佛教文化相比,伊斯兰教文化在古代西域地区是一种晚来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0.
再论龟兹的地方铸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兹(今新疆库车地区)地处天山南部要冲,是古代西域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几个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地方铸币很有特色的地区。关于龟兹地方的铸币和流通,《北史》、《魏书》、新旧《唐书》、《大唐西域记》以及南宋的《泉志》、清代的《古泉汇》等史籍、钱谱虽有所记载和收...  相似文献   

11.
龟兹是佛教文化隆盛发展、传播东渐并逐步中国化的重要地域。本文通过对《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等史籍的梳理、辨析,结合历史、考古、宗教、社会、艺术史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对龟兹佛教的基本属性、信仰理念、戒律特色以及龟兹佛教史事等方面的新认识,进一步指出,龟兹佛教文化在安西都护府建立初期和以后相当一段历史内,出现了以小乘为主体的龟兹佛教与以大乘为主体的中原佛教互相并存、各自发展的独特局面;龟兹地区相当规模的汉风石窟及其内地佛教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唐朝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一个缩影;不同派别佛教艺术间的影响、交流与融合,造就了龟兹佛教文化艺术的历史奇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详细论述了古代西域龟兹国人自汉朝至唐朝内迁及扩散至现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历史过程,同时赞美了内迁龟兹名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新疆石窟寺中的音乐造型十分丰富。整体而言,西域石窟寺音乐造型有两大体系:以龟兹为中心的西域体系和以高昌为中心的中国中原体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两种体系又有交叉和互相影响。本文结合西域历史和佛教发展史对西域石窟寺中音乐造型的来源、属性、功能和乐器形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盛熙明,元代西域龟兹人,曾为元顺帝妥欢贴木儿时奎章阁书史,是自东汉摄摩腾以来众多著名西域书法家中精通梵、蒙、汉、龟兹等六种书法的唯一的书法理论家。盛熙明的身世详情,无考,但他的生卒年代系元代无疑。因为他撰著的《书法考》八卷,据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盛熙明传》所记述,是在元至正甲申进上的。至正甲  相似文献   

15.
盛夏8月,在世界著名文化遗址、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克孜尔千佛洞,来自美国、法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的专家学者48人聚集一堂,举行了“唐代西域文明──安西大都护府”国际学术讨论会(佛教美术考察会)。这次会议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等单位发起的。8月17日晚在龟兹石窟研究所学术厅举行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新疆龟兹石窟研务所所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陈世良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王中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15日汉唐文明下的龟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隆重开幕.8月16日~17日上午,学者们分历史考古、佛教艺术和宗教文化三组进行了学术交流. 对汉唐时期龟兹地区的历史考古进行研究,是本次会议所强调的重点,收到论文31篇.其中,又以两汉时期西域政治、出土文书研究、龟兹地区考古文物的研究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17.
龟兹作为西域的绿洲大国,在两汉与匈奴的西域争夺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西汉时与汉友好,学习汉礼仪制度,而东汉时,则成为在匈奴支持下阻碍东汉统一西域的主要势力。从更广的视野来看,两汉对西域经营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西汉王朝自始至终对西域保持了较为有效的统治,而东汉一朝的西域经营表现为"三绝三通"的状态。究其原因,固然与两汉王朝各自的国力强弱不同有关,但不同的西域经营策略不能不说是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陈明 《中国学术》2004,5(1):136-173
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俄、英、法、德、日等国人士在西域探险获得大批的文献,内容非常的丰富。其中的医学文献作为中外医学交流的实证史料,弥足珍贵,自不待言。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除数量颇丰的中医文献之外,医学文献另涉及的“胡语”(非汉语,有些可视为民族语言)种类有:梵语、于阗语、回鹘语、龟兹语(吐火罗语B方言)、粟特语、犍陀罗语(佉卢文)、藏语、象雄语、叙利亚语等。其中前四个语种写卷的数量相对多一些。  相似文献   

19.
疏勒国和于阗、龟兹一样,当年为西域佛教大国,但是目前学界对疏勒佛教考古的研究却比较薄弱.20世纪初,法国学者伯希和在新疆图木舒克脱库孜萨来佛寺遗址发现几幅佛教故事图,90年代,该寺院遗址又出土了一件佛教故事图,这为研究佛教故事图在丝绸之路的流行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将讨论这些佛教故事图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内涵,探讨疏勒佛教性质.  相似文献   

20.
郭双林先生在《中州学刊》2001年第2期 发表的《近代西方地理学东渐与传统夷夏观念的变异》一文中提到,1871年5月,当一位法国人问随崇厚出使法国的张德彝,为什么中国人将外国人称为鬼子时,他竟回答说,此乃汉代西域古国“龟兹”国名的误读。实际上“龟兹”应该读作“秋慈”,只是一般人不知道,以讹传讹,才将“龟兹”二字读成“归滋”。换言之,“鬼子”不过是西方人或远方人的代名词而已。 张德彝是在蒙骗外国人。其实,中国人称外国人为“鬼子”古已有之,并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在甲骨文中“人”字写作①,或把头部夸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