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汰侈之风:暴发户与败家子(之三) 一 《世说新语》第三十篇题为《汰侈》,汰侈,也可以理解为豪奢,即过分骄纵奢侈之意。这两个字,正好是对魏晋上层贵族骄奢淫逸之风的一种精准概括。这种风气的形成,也是上行下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王风>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周王城一带的诗歌,此说自汉以来相沿至今.当代<诗经>研究专家张启成教授根据三家诗学者的观点提出新说,认为<王风>就是王畿之风,即是周代西都镐京与东都洛阳地区之间的诗歌.其实,三家诗的原始材料与毛诗学派在<王风>地域的观点方面并没有分歧.张先生是通过置换概念内涵的方法,将宗周也视为王城,然后,通过实例牵强地说明<黍离>、<君子于役>产生在长安以西,与东都洛阳无涉.因此,其说不足取.相反,东汉郑玄的观点因为其客观、科学与集大成性,二千年来一直为<诗经>学者所遵从.  相似文献   

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第十七简依次评论了<诗经>中的四篇作品,认为<齐风·东方未明>的语言特点是锋利尖锐,<郑风·将仲子>中女主人公想爱而又对舆论有所畏惧的心理值得肯定,<王风·扬之水>表达的是戍边士卒对妻子的强烈思念之情,<王风·采葛>表达的是丈夫对新婚妻子的深切恋情.孔子的这些评论,为辨正和澄清汉儒以来对这四篇作品的严重误读提供了最早依据.  相似文献   

4.
《豳风》说     
清人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有《<豳风>说》,略谓: 鲁无风,《豳风》犹鲁风也。周公治鲁,尊尊而亲亲,故鲁虽弱,有先王遗风。他日,夫子曰:“鲁一变至于道。”又曰:“吾舍鲁何适矣?”盖此志也。以《周南》始,以《豳风》终,始终以周公也。解放前,徐中舒先生也主此说。他曾有《<豳风>说》一文,其副题为《兼论<诗经>为鲁国师工歌诗之底本》文中广列论据以证。我不同意张、徐二人之说。《诗经》之有风、雅,据我看,《诗大序》的说法是对的:“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也即,风诗是一个地方政权统治  相似文献   

5.
唱和词集与词坛风会关系密切.明清之际唱和词集较多,文章仅限于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共有五部唱和词集.这五部唱和词集重小令,内容多绮艳,风格尚婉丽,表现出<花间>词风的特征,这与当时词坛<花间>余波仍旧盛行有关.明清之际,<花间>余波有起伏消长.<幽兰草>体现它高潮开始的标志,<唱和诗余>体现它的新变;而<遁渚唱和集>的黍离之悲,<随草诗余>的人生感怀,则体现出运渐背离<花间>词风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关尹遗说考——兼论关尹学说与《太一生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下>篇云:"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有学者认为,关尹学说即以"太一"为核心.随着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的出土,一些学者认为此即失传千余载的关尹学说.本文辑先秦文献中的关尹遗说,较之<太一生水>,认为在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将<太一生水>作为关尹学说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7.
<桧风·隰有苌楚>是<诗经>中意义深远却易被误读的诗作之一.对于此诗,前人或释为讽刺诗,或视为悲观厌世之作,或以为是一首爱情诗.通过对诗中关键词语的辨析,这是一首意境美丽、节奏欢快的诗作,没有必要作为一首政治诗来读,若非要从中体味出"亡国之音"来,则与诗旨大相乖戾.上博简<诗论>第26简论析此诗"<隰又(有)长(苌)楚>得而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此首诗心的契机.对于此诗,从忧生之叹的视角可以看出相当凄美的的意境,但这种误读化欢快为低迷、变明亮为阴沉,与诗心出现了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国风》婚恋诗的"两个系统"及其历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 《北方论丛》2002,(4):62-68
<国风>中的婚恋诗分属西方系统和东方系统,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气质.究其原因,一是地城差异导致的自然环境之不同;二是西方和东方文化属性上存在的差异;三是农业传统和新兴商业经济基础的差异.<风>诗中"两个系统"的出现,标志着两周之际剧烈时代变革下,经济因素与文化精神之间互动前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自宋代开始,士大夫从事货殖经营的活动日益突出,货殖经营之风愈益渗透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之中.宋代士大夫货殖经营之风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商人地位的提高有关,也与宋代士大夫的贫困化和平民化紧密相连;宋代浮薄华侈的社会风气和士大夫义利观的转交,则为宋代士大夫从事货殖经营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美女对后世美女有着某种模式性的影响,是美女的文化源头.<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散见于十多篇<国风>中.仔细阅读这些描写美人的文本后,我们发现,<诗经>里的美女有两个层面.其一,女性的整体之美.其二,女性的外在美.在<诗经>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男女身份上的相对平等,男性的审美目光是平视的.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旨阝)夜》《蟋蟀》诗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清华简<(旨阝)夜>所记载,<蟋蟀>一诗为周公在武王八年伐耆后所作,但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清华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应为"战国之士私相缀续"之作,所以<蟋蟀>为周公所作之说可能是战国之士运用的一种史事比附.<诗小序>是战国至汉初有关<诗>的"教学提纲",其自身也蕴涵有一种附会历史情节的解<诗>倾向,<诗小序>既然可以运用史事比附,那么<(旨阝)夜>同样也可以.基于以上种种,我们对清华简<(旨阝)夜>中的<蟋蟀>诗为周公所作之说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描写了大量的草木鸟善等自然名物.这些自然名物的运用,造就了<诗经>的灵动之芙,表现在:从表层看,"草木鸟兽"的动态描写,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灵动画面;从深层看,"草木鸟兽"所构成的动态图景的背后,跳动着周人的生命热情.<诗经>的灵动美在<国风>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各学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并且为经作传之风盛行.<墨子>、<文子>、<管子>、<韩非子>均有以经传结构出现的篇目,在文本形态上各具特征.先泰诸子经传结构的文本形态,对于格言警句体、说体、专论体作品均有培育功能,甚至在连珠体和骈体赋的用典中,也可以见到先秦诸子经传结构文本形态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的解读史亦是"青春版"<文心雕龙>的创造史.21世纪如何创造<文心雕龙>的青春版,是当今龙学乃至中国文论的使命.本文依次从青春徘徊、为文用心和雕龙有术三个层面重新解读刘勰及其文论,以求激活<文心雕龙>的当代之用.青年刘勰内化外来佛学以建构本土文论之体系,归本、体要以救治当世文坛风末气衰之时弊.<文心雕龙>用骈体论文,用比兴释名,用秀句宏义,美文与青春共在,理思与诗性同体.当今,创造<文心雕龙>之青春版,应能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话语方式,给当代中国文论带来"泰山遍雨,河润千里"的催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美容之风:"神超形越"的梦(之五) 中国文字中的"风"大有讲究,什么东西一旦成了"风",真是了不得.孔子曾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话用成语来表达,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是上行下效."风德"二字从此称为一个可以互称的词.但事实上.两者还是大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7.
陈雄 《快乐青春》2005,(3):20-21
放寒假,大家都看了<天下无贼>和<功夫>,最近,搞笑之风,风靡全班.从老师到学生,或直接引用电影里的经典名言,或稍加改编,为己所用,天衣无缝,正所谓"妙语与唾沫齐飞,笑容共欢乐一色"!  相似文献   

18.
康国章 《殷都学刊》2009,30(1):59-64
荀子融合了儒、法两大思想,强调道德礼义的作用,偏重于社会秩序的建立.荀子的<诗>学思想特征与其整体思想相一致,主要表现为:以<诗>循道,重视<诗>的教化作用;隆礼义而杀<诗>、<书>,强调学以致用;遍引<风><雅><颂>,以实践倡导<诗>之功用.荀子引<诗>具有浓重的政教色彩,大多属于断章取义,表现出通经致用的特点,客观上为汉代<诗>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20.
立足<诗>的文本资源,逐篇辨读,宏观审视与微观考析相结合,我们发现汉赋文体乃"<诗>立其本"的史实("根蒂"),得以破解"风赋比兴雅颂"六种诗体("六诗")内在联系之谜,挖掘出研究赋体渊源之矿藏资源.因揭示出赋史研究之"原始的隐藏",汉赋源于<诗>赋体始得探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