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40005000263-66徐祯卿《谈艺录》写作时间考李双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4徐祯卿;;谈艺录;;写作时间许多材料证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著作《谈艺录》写于其见李梦阳之前。它代表的应是作者在吴中时期的文学思想,而不是“七子派”的文学思想。0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cademic J  相似文献   

2.
徐祯卿《谈艺录》论诗蠡测陈红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史》本传上记载他为弘治乙丑进士,除大理寺左寺副。乞徙南就养,会失囚,降为国子博士,卒于京师,年仅33岁。徐祯卿作为明诗坛的“前七子”之一,虽仅活了3...  相似文献   

3.
<正> 二论诗的标准元好问论诗,开宗明义,首先明示要以“正体”作为根本标准:“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所谓“正体”,翁方纲解释说:“‘正体’云者,其发源长矣。由汉魏以上推其源,实从《三百篇》得之。”来之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石洲诗话》)这是完全正确的。有元好问在其他诗中所写的“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赠答杨焕然》)和“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别李周卿三首》之二)可证。《诗经》中的风雅——汉代乐府中的民间歌谣——建安时期以三  相似文献   

4.
一清代诗人赵翼,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绝句)他又说:“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瓯北诗话》),在清中叶能说出此话,是极有时代意义的。“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论诗》五古)确是真知卓见。当然,赵翼所讲的主要还是形式上的问题,他要求诗歌要有“新鲜”感,要“趋  相似文献   

5.
北宋许顗《许彦周诗话》指出:“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诗话的内容既有标举作诗宗旨,评论诗人及其作品,又可以有记述流派并推溯其渊源,漫议诗法、诗艺、诗体,记录诗坛异闻掌故,甚至还有考证或阐述诗中词义用事,进而探讨诗学理论,极为丰富.宋人诗话,虽大多不成系统,但所“话”乃不离诗,若对整部诗话进行研究,大致能够窥探出作者的诗学观或理论倾向.而较之于诗话,笔记的内容往往庞杂多了.诗话的作者是有意论诗,并专门论诗;笔记的作者往往无意专门论诗.有的笔记,诗话只是其中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的内容,有的甚至是作者兴之所至偶然录下数条而已.披沙简金,宋人笔记中文学批评的意见时有精彩之处.像沈括的《梦溪笔谈》、严有翼的《艺苑雌黄》、洪迈的《容斋随笔》、吴曾的《能改斋漫录》、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周密的《齐东野语》等  相似文献   

6.
诗话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文论著作。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载一评,或采一诗(或数诗),或记一事,大多随意而话,属于“以资闲谈”的随笔性质。袁枚以《随园诗话》(下简称《诗话》,引文只注卷目)闻名于世。《诗话》内容以论诗与采诗为主,但亦有属于“记盛德,录异事”(许(岂页)《彦周诗话》)的记事内容。本文就尚无人论及的《诗话》记事内容作粗浅探讨,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诗话》所记事多数诗坛创作活动或某首具体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的潘若冲及其作品《郡阁雅谈》历来未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与辑佚,笔者认为《郡阁雅谈》并非笔记,而是宋代早于《六一诗话》且侧重于论诗及事和论诗及人的诗话著作,“雅谈”即“诗话”的雅称。  相似文献   

8.
《乌台诗案》一名《乌台诗话》(见《眉山诗案广证》卷 2 ) ,却有悖于“论诗及事”或“论诗及辞”的“诗话”传统。但换一种眼光来看 ,诗案中有时涉及作诗本事 ,有时供出诗作或某些诗句的用意 ,则“论诗及事”、“及辞”还是时或有之 ,只不过作者多半迫于外力言不由衷罢了。因此 ,《乌台诗案》实在是一种“变形”的诗话。关于诗案供状迫于外力言不由衷 ,前文已有所触及 ,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以见其荒唐可笑。《和李清臣韵》云 :“羞为毛遂囊中颖 ,未许朱云地下游。”前句姑置不论 ,后句用了一个典故 :“朱云 ,汉成帝时乞斩张禹 ,汉成帝欲诛之 …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为“诗圣”杜甫的诗叫好,也并非所有的诗论家都对杜诗为“诗史”说投赞成票。杨慎就是显例。其《升菴诗话》卷十一《诗史》条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杨慎将“诗史”说归于宋人的发明,可能是依据宋人所撰《新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中叶才情横溢的诗人,徐祯卿在文学创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追索。本文首先从地域性、时代性、个体性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徐祯卿诗歌创作中“情深”的基本特征;继而对徐祯卿诗歌理论,尤其是其吴中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谈艺录》进行深入解析,从而得出诗人试图构架以“情”为核心的诗学理论体系的结论;最后总结出诗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对于以“情”为核心的文学创作新境界的理想追求,实际上是他深层心理结构在文学创作领域内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徐而庵诗话》系清初徐增所撰。徐增字子能,号而庵,长洲(今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据《四库全书总目》知“增与金人瑞游”,可断定徐增活动时期同于金圣叹(1608—1661),为顺治年间。徐增有《说唐诗》二十二卷,卷首为《与同学论诗之语》,后为张潮改名为《而庵诗话》收入《昭代丛书》,但有删除或遗漏;丁福保《清诗话》即收此书。日人近藤元粹编《萤雪轩丛书》却据《与同学论诗之语》原文收入,内容完璧无缺,并略作评点,改名为《徐而庵诗话》,此书较完整地反映了徐增诗歌理论,优于《而庵诗话》。对于徐增的《诗话》有心斋居士赞曰:“诗话所云,盖胸中确有所见,非徒为大言欺世者,读者当自得之也。”此并非溢美之词。《徐而庵诗话》篇幅不长,但围绕诗人的条件、创作构思的规律与诗歌内容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阐发,颇有见识。徐氏诗论继承了前人诗论中某些可取的观点而有所发挥,这又启发了稍后的袁枚“性灵说”的一些美学思想;虽然亦有局限性,但不乏可资鉴借的价值。徐氏诗论尚未见人论及,故试作发微。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1190—1258),字裕之,号遗山,系出拓跋氏,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为金代最著名的诗人、词人、古文家、批评家和史学家,是“金百年以来,得文派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被誉为“一代宗工”(《金史·文艺传》)。 《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元好问文艺批评的代表作,清人翁方纲谓“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石洲诗话》)今人郭绍虞也说这一组诗“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中国  相似文献   

13.
许多材料证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著作《谈艺录》写于其见李梦阳之前。它代表的应是作者在吴中时期的文学思想,而不是“七子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关于宋诗的“理致”历来论诗,皆以为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唐诗如蜜,宋诗如橄榄。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又说:“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考深沉,乃染宋调。”正说明了唐宋诗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诗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好问(1190—1275),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他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杰出的一位大诗人。在文学批评方面,当时南方有严羽,是以佛学论诗出名的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在北方有元好问,主要是以儒学论诗的杰出诗论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论诗》三十首。  相似文献   

16.
吴聿所著《观林诗话》论及了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陈师道等诸多北宋诗人,特别推崇苏轼,夹以记叙世人的轶事趣闻,而且论及立意、音律、字词、对仗等创作技巧,兼顾了“论诗及事”与“论诗及辞”两个方面。在论诗主旨方面,《观林诗话》主张以意为先,讲求自然、工巧,并关注诗人之风骨与才气,倾向于江西诗派“用事”“换骨”“无一字无来处”“以俗为雅”等诗学观,并注重考证、辨误,为研究宋代诗学理论保留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诗人孟郊,在中唐社会盛名卓著,而奇怪的是,千百年来,毁誉蜂起.象一桩未了的历史公案,至今对他的看法也未能持平.其中以“抑孟扬韩”为代表的议论尤多.倡此说者,最有影响的是宋代苏武的诗论:“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读孟郊诗二首》).清人翁方纲说此“乃定评不可易”(《石洲诗话》).这样武断是不能服人的.金朝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卧元龙百尺楼.”明人俞弁又据此认为“推尊退之而鄙薄东野至矣,此诗断尽百年公案”(《逸老堂诗话》).“断尽”没有呢?否.这里我们试从“抑孟扬韩”的源流认真探索,就不难看出,“抑孟扬韩”之说并不公允.  相似文献   

18.
清初学者周亮工评论当时诗坛曾说:“国朝诗,推宁人、野人二家.”此说到乾、嘉时,被常州诗人洪亮吉推而广之,他在《北江诗话》中具体地指出:“顾宁人诗有金石气,吴野人诗有姜桂气;同时名辈虽多,皆未能臻此境也.”在《更生斋诗·论诗截句》里,他更进一步加以称颂:“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民.”宁人是顾炎武的字,野人是吴嘉纪的号,他俩都是生活于“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动荡年代中的杰出诗人,现存的《亭林诗》和《陋轩诗》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严羽的《沧浪诗话》,从论著的规模,到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较之《文心雕龙》等著作,虽稍逊一筹,但它着重谈诗的艺术性,又以禅喻诗,自出机杼,自成一家,以其特色影响着后世的文学理论。然而,历来对它评价不一。这就需要我们考察诗论的历史源流,并从总体上来把握《沧浪诗话》的宗旨,以掌握它的美学思想特征。 1 中国古代诗论有两大渊源,一是萌生于《诗经》的“诗言志”说,《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它是先秦、两汉时代评诗、论诗的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20.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我国诗话一类作品中可以说是流行极广,影响极大而引起争论也极多的一部作品。此书之所以影响大,是因为他的诗论确实揭示了中国诗歌中一种特殊的“妙处”,讲究艺术作品的审美风貌和意境,使其显示出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态。在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有独特的价值。首先,严羽讲究以禅喻诗。宋代禅学极盛,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以悟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