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建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4):83-96
为什么《人间词话》经久不衰?其“现代性”动力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它主要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而作为书中核心的三个“境界”之论以“大事业者、大学问家”和“大词人”为对象,这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的哲学格格不入。王国维自言在《红楼梦评论》中对叔本华的伦理学提出质疑,嗣后他深究康德,那么《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有何关系?本文在对王国维的有关康德论述的考辨基础上指出《人间词话》融汇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引进了一种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自然”观。他主张情景之间的直观表现,贯穿于“境界说”之中,包括“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人间词话》含有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引进了一种新的二元世界观及认知主体,具有突破传统思想模式的意义;而“境界说”的镜子“再现”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艺领域中写实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颖娜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1)
"境界"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王国维后期文艺理论的核心.<人间词话>代表了王氏诗学的最高成就,"境界说"是他倾尽全力精心构建的灵魂之所. 相似文献
3.
李良芳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18-121
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新术语,境界说遂成为20世纪以来诸多学者莫衷一是的研究对象。多数的研究者持论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直接来源于其所接受的西学,甚至出现了否定境界说存在的论调。拙文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仔细辨析北宋邵雍哲学和诗学与王国维境界说的语源关联,补充论证明代理学家和文学家对于境界的看法,以期坚定宋明理学和文学家之于王国维境界说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间词话》手稿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48-54
《人间词话》原稿书于养正书塾札记簿上,词话扉页有王国维作《戏效季英作口号诗》6首。词话正文后有《静庵藏书目》15页。《人间词话》手稿正文共20页。1908年10月,《人间词话》的第一批21则在《国粹学报》刊出。以此前推,《人间词话》的具体撰述时间当在1908年7月至9月间。《人间词话》手稿其实一直跟随着王国维。王国维之人间从内涵上而言,更多地渊源于《庄子》,人间乃是人间世的简称,以人间命名词集、词话,是他早年关注人间、志在改造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5.
江瑛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52-56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极力称赏北宋词,谓之"北宋风流".静安先生自己也承认,北宋风流的本源则来自于晚唐五代,盖因其"真"与"广",加上作词的自然摇曳,便构成了北宋风流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马茅赓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56-59
人文科学的目标是建构一套理想的价值体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凸现的人格意识可归结为中国古代文人四种人格模式 :矢志不渝品行高洁的理想型人格 ;忧生伤世锐与报国的道德型人格 ;无所用心随性而发的自然型人格和因物赋形物我两忘的洒脱型人格。它们用以衡量诗有无境界的标准 ,是对传统人格模式作的总结性评价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1):93-100
"作者"、"作品"、"审美"是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三个关键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对《人间词话》中作为"境界之魂"的"气象"范畴作以解读。"作者之气象"是要词人不仅具有真性情、雅量高致,且能"出入自如";"作品之气象"则关注文本内在之"神"及壮观之境界;"审美之气象"则崇尚"不隔"之境,言外之味的自然流露。由此,从"气象"审美的角度出发,又再次回归到了"词以境界为最上"的理路之中。 相似文献
8.
陈水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48-55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在现代词坛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围绕着对"境界"说的理解和阐发,现代新词学得到进一步的确立和完善,词学中的"现代派"与"传统派"在思想上也形成了激烈的交锋和碰撞。这种交锋不但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境"说之内涵作了进一步深化,而且也对"现代派"与"传统派"自身的理论建设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理论,而"境界说"的灵魂与核心就是"真",只有那些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的诗词才能得到他的赞赏和推崇. 相似文献
10.
郑西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02-107
人们对王国维“无我之境”的阐释往往脱离《人间词话》这一文本语境,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观念或是西方理论资源为指引灯甚至为目标,断章取义地进行生发,而忽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原文表述和总体审美取向。笔者认为解释文本不能完全以解释者的“先见”来代替或歪曲文本语境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生存境域,对《人间词话》还原式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切实地理解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说。回到文本本身才是文艺美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钱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6):16-21
《红楼梦评论》、《人间词甲稿·序》、《文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乙稿·序》、《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与《人间词话》有着内在的联系,显示每一重要理论的初步提出到最后成熟的轨迹艺术理论不断产生质的飞跃。他逐渐改变简单化,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文化交流已成必然之势。王国维成为这种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时代作出回应。他潜心学术,对时代作一种精神层面的关照,透露出明显的人文关怀倾向,其远见卓识至今仍不失深刻意义。他把交流意识熔铸到美学研究中,以学贯中西的气魄和胆量,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袁济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5):60-67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右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会通的结晶,其中极为明显地彰显出中国传统的人生与艺术相统一的忧患情结及其观念;王国维将境界的内涵首先理解成人格境界,然后再以人格境界推演到诗学境界这种阐释过程充满着强烈的主观性,真实地展露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他将美学问题与改造国民人格问题相结合的人文忧思,是铸就其境界说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14.
盛邦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3):1-8
王国维一生学术三变,起先潜心于康德、尼采与叔本华思想,继而开展宋元文学研究,最终从事中国古史研究,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钩沉发明,成果粲然。尤其是王国维在《古史新证》等著作中论证周世系确实存在,推想夏后世存在无误,并强调“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表示与胡适、顾颉刚“古史抹杀论”的明确界限。通过对王国维学术叙论认为,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文化是种群的根脉。王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探寻、求信与确认,有助于中国人确定历史认同,维护民族自尊,也为中国文化建设奠定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5.
王洪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2):105-110
相对于国外比较完善的教育司法制度而言,我国教育司法制度建设尚处于发育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此,借鉴国外经验,查找和分析我国教育司法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具体的对策与措施,对于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司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从中国记录片走向世界的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以此来证明中国记录片创作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应该走向世界 ,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走出一条中西合璧的发展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7.
尹建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90-93
"天下观念"与"华夷之辨"是先秦以来以华夏为中心认识和看待华夷地域差异与文化区别的重要思想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当时"天下"秩序的稳定和中原华夏文化的优势地位。秦汉时期,随着王朝"大一统"的实现,"天下"真正变成了由"夏"和"夷"组成的二元结构。在这一背景下,汉代古文及今文学家在先秦天下观的基础上又分别对其做了新的补充和铨释,从而完成了认识上的重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李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4):111-113
王国维在小说批评方面的代表作是《〈红楼梦〉评论》。其中运用的进化的文学史、严格的逻辑推理、艺术的审美理论为近代小说批评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李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32-135
议政诗是王安石诗歌成就的重要方面,其中以寓言诗议政是他经常采用的艺术方式之一。王安石把寓言直接而广泛地带入议政领域,既拓展了寓言诗的艺术功能,又丰富了议政诗的艺术手段。其艺术方式有三:一是典型的寓言诗,以动物故事寄托政治见解;二是一些“亚寓言诗”,以人事为题材,而不拘泥于寓言的固有模式;三是一些以“寓言”为题的诗,在对某一事物的叙议中寄寓一定的政治事理而故事情节则被淡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