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关于电视画面运动的讨论中,有好几个概念都存在彼此牵连、界定不清的问题.为了廊清思路,更好地指导实践,可从拍摄的角度起用一个新概念--"固定拍摄",以便与传统的"运动摄像"概念形成呼应;从后期剪辑的角度,则可以起用一对新概念--"静态镜头"和"动态镜头",以适应观众对画面的把握方式;同时,对传统的一对概念"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相应地需要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和把握.最后,对与"运动摄像"相关的一系列容易让人误解的传统概念、术语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辨别.  相似文献   

2.
对运动物体的拍摄,通常可以采用高速快门来凝固瞬间的动态,突出主体或表现运动的细节,但要想让画面充满动感,就必须采用追随拍摄方法,用慢速快门和镜头运动来控制好运动主体和静止背景的清晰及模糊程度,达到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既给人以明快的运动印象,又保证运动主体有足够丰富的细节,动静结合,使画面看起来很炫很动感。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把握问题与矛盾的关系”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被清理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后,辩证唯物主义对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应该怎样论述”,是当今马克思主义问题哲学研究的两个理论前沿问题。解决了它们,可望对“问题”给出一个恰当的定义。对于后一个问题,通过把握恩格斯对机械—位移运动的系统思想,厘清恩格斯的辩证机械—位移运动观与黑格尔的分野,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把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运动是矛盾”命题的认识与毛泽东的“问题即矛盾”“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命题相联系,通过把握毛泽东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历史,把握毛泽东以现实问题导向为基础的实践哲学思想,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寻找再现事物“本来面目”的语言一直是哲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关于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何;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再现这个“本来面目”.事物是运动的,运动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但传统概念语言只能显示事物的线性关系,无法显示非线性的关系,从而无法再现事物的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的以《周易》卦象为代表的象思维对我们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节奏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存在着生活与艺术当中,研究所涉及的节奏主要是动画影片叙事的节奏,阐述了通过构成镜头的画面设计、构图形式、色彩、光影等要素的运用原理、运动镜头、静止镜头的比例分配等因素对叙事节奏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如何基于镜头来把握叙事节奏提升作品整体魅力,让观众更好地感受视听艺术的美感,达到创作出优秀的、经久不衰的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把握“现代性”的内涵出发,提出了所谓“思想现代性”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清末民初大量涌现的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历史特征和“现代思想平台”之功能;并从考察一些特殊的新名词新概念的词汇构成特点与价值认同的角度,具体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王夫之继承了先秦以来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宋明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与“心物(知行)”之辩,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见解,达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王夫之的“体用不二”思想从一个侧面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统一。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王夫之的“体用”范畴作点探索。一“体”和“用”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重要范畴。魏晋以来哲学家们通过“体用”之辩,逐步加深了事物运动原因的认识。其正确结论是“体用不二”。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三反”和整党建党两个事件的研究都较为深入,但二者关系的研究则相对缺乏.1951-1954年,中共开展了整党建党运动,在此期间,党又在干部队伍中发动了“三反”运动.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的互不相干,到后来密切联系.从时间、对象和内容来说,二者的都有重叠之处;从结果而言,“三反”运动实质上起到了整党建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近西方社会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冠华 《东岳论丛》2006,27(5):19-29
本文介绍和评析了晚近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作者从社会运动的概念开始,分别论述了理性选择学派,组织资源论,政治时机分析模式,认知框架分析(社会运动思想动员),以及“广义社会运动”理论。最后,作者还介绍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所谓“动态社会运动学说”。在对上述学派的介绍中,作者既注意了理论上的分析和评论,又列举了不少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的例子,不仅有源于西文历史的,也有出自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作者强调了西方理论的借鉴作用,也提醒“削足适履”的危害;无论是何种研究方法和理论,都应该防止舍本逐末的倾向,明辨社会抗议活动的根源——政治压制和经济掠夺。  相似文献   

10.
试论传统“大一统”观念对清末“排满”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统”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它对清末“排满”运动的整体走向与最终归宿,均发挥出相当突出的整合与引导作用。这通过梁启超的“大小民族主义”说、1905年至1907年梁启超等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以及武昌起义后革命派放弃“排满”口号而转主“五族共和”等事实,清晰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杨小鹏 《阴山学刊》2001,16(5):57-58
论述了罚球时肌肉运动感觉的训练方法,指出在训练中应要求运动员注重投篮时注意力的指向和集中,投篮成功后立刻进行对技术要领和动作的追忆,把投篮时的运动表象内化为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2.
对第十八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全部入球的主要手段和技战术配合的形式、路线以及进球时间、数量、区域都进行了分析,为更好的了解本届世界杯进球的技战术特点和现代足球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李斯所作的刻石文流传下来的共7篇,采用的是每句四字的形式,继承的是四言诗的形式。在7篇刻石文中,有6篇是三句为一章,是古老诗体的复活,同时又是楚文学影响的结果。7篇刻石文,各篇或36句,或72句,每篇作品的句数相对固定,体现出森严的法度,带有法家特色。各篇刻石文都有自己的风格,针对性较强。在运用比喻的地方,继承的是先秦文学所奠定的原形。  相似文献   

16.
计划经济以性善的“道德人”为前提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性恶的“经济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我们认为 :这种“现实的人”生活的最佳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人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其基本原因是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推行股权分散化运动 ,改变私有制的实现形式 ;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 ,发挥“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的重要作用 ;利用世界市场 ,转嫁危机与灾难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明 《河北学刊》2007,27(5):43-45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庄子的哲学经典《齐物论》进行现代解读,可以透见庄子的评价论之基本理论特征。就其内在理论结构而言,从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参照系统到评价情境都贯彻着相对主义,致使评价结果和整个评价活动也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和虚无性。对此,不仅应结合一般价值理论和评价论的特性,对其理论失足作出分析,而是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给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问题所带来的理论资源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