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中心城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以及辨识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吸收西方主导产业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需求收入弹性、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贡献率等13个指标组成的区域中心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并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的辨识模型,最后结合重庆市的工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计算了重庆市现有主要工业部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辨识模型确定了重庆市的工业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2.
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调很可能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文中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构建出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并以重庆市为例证,运用AHP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省级区域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ER指数度量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在对省级区域极化程度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各省级区域划分为三类区域;然后对全国及不同类型区域分别构建省级区域面板协整模型,考察城乡收入两极分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协整关系检验表明全国及各类区域均支持长期协整关系的存在。面板协整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对全国而言,发现城乡收入两极分化对经济发展存在负面的影响效应,即极化程度越明显,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越大;对于不同类型区域而言,发现我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已经形成了各聚类间的异质(省级)长期稳定关系,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两极分化对其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越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的分析,建构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型框架,并透视其内在机理,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分析西部地区人地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联系强度(Economic Relation Force,ERF)宏观模型,评价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模型建立和求解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对象系统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将人口增长率、人口流动性、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素质等指标有机整合入ERF,该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价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的非线性分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玉鸣 《南都学坛》2004,24(5):103-10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分析可利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其主要方法R S法的原理及模型 ,对中国 1 978~ 1 998年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的时间序列变量指标进行了多维R S实证分析 ,得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的赫斯特指数H值和分维D值。分析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化满足赫斯特 (Hurst)律 ,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其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 ,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没有呈现出收敛 (趋同 )而呈现发散 (趋异 )态势 ,该结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5—2014年各省份相关变量数据,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门槛变量构建产业结构与污染减排之间的门槛效应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存在单一门槛值45 342.981 3。以该门槛值为界限将中国区域划分为高经济发展和低经济发展两大区域,实证结果表明只有高经济发展区域北京、天津和上海才存在污染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低经济发展区域不存在倒逼效应,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多处于定性方面,即使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定量研究也只是主观评价或客观评价相分离的方法,不能全面的评价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所以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我们认为应在用系统论构造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构造一种以客观评价为主,兼顾主观评价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其建设目标是通过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必须识别其重点建设任务,并构建有效的支持体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下,把中心城市建设、产业分工合作、贸易投资便利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重点任务,并从设施互联互通、发展战略统筹、合作机制构建、风险辨识与防范等四个方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BM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市)区2000—201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并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进而通过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在2002年达到最高,此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不同省(市)区和不同区域之间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存在较大差异;2)Tobit模型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均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城镇化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在空间层面上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双线性模型描述的工业过程的稳态优化控制的稳态模型的建立,是利用优化过程中设定点的阶跃信号作为辨识的输入信息,以获取其稳态模型的强一致性估计,该辨识方法是在Fi为可逆的矩阵的假设下进行的,该文就Fi是否可逆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双线性模型描述的系统可辨识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至今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框架。基于演化思想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总结构建的由政府、产业、资源三者独立演化同时又互相影响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维演化"模型,试图阐释中国区域经济演化的基本规律,并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在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安徽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安徽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波动较大,但耦合协...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依据世界银行1995—2019年199个经济体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分组检验,构建综合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理论上,区域创新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赋能经济发展。实证上,测度了经济体的区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并以各个产业的出口占比刻画了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区域创新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线性正向关系,产品创新和资源配置创新呈现倒U型结构,这一结论在分组和替代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的分析显示,区域创新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速了人力资源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与退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提出,皖江区域应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皖江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金融水平、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六大类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金融相关指标构建皖江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得出金融支持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议从金融各个方面支持皖江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皖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人才匹配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理论并没有解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人才体系,结合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人才生态循环系统的概念,进行区域人才生态循环系统框架设计及动力机制分析,并通过区域人才生态循环模型对协同经济发展进行定性分析。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研究主体探究人才生态循环模型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而结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背景,提出构建人才生态循环系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的投资分配问题.对已有两区域经济发展的Raham-Intriligator模型进行了较大修改,得出比较满意的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只要选择恰当的投资分配函数,不平衡发展的两区域经济是可以重新回到平衡发展轨道上来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据某一年的指标数据进行静态评价,其结果忽略了指标数据的滞后效应.基于此,在现有动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拓展了动态评价的思路,也为不同指标在不同时间截面的时间权数计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结果要比评价单独研究每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20.
以四冲程汽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瞬态工况下油膜模型,用最小二乘递推算法对油膜参数进行辨识计算研究;建立了发动机空燃比的仿真模型。将辨识结果模型进行某瞬态工况空燃比仿真,并和实际发动机试验采集的空燃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小二乘递推算法所辨识的油膜参数精确度较高,能满足实际控制要求,证明该辨识算法辨识油膜参数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