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韵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在对《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宋诗》所收诗歌韵脚进行全面标注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共收录53位诗人的81首江韵诗,308处押韵,涉及27个韵脚;《全宋诗》共收录267位诗人的625首江韵诗,2431处押韵,涉及68个有意义韵脚。通过对韵脚分布、出韵情况、韵脚组合、次韵分韵、诗风与用韵之关系、创作队伍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唐宋两代江韵诗存在核心韵脚、常见韵脚组合等现象,唐宋两代的江韵诗风以平易为主,但同时也有篇幅长、用韵僻、构思奇的奇崛之作。唐宋两代江韵诗的用韵、创作等特点,对元明清三代江韵诗的用韵、创作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年前,撰《全唐诗无考卷考》,已刊《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2期,意欲对《全唐诗》中无世次爵里可考的诗人,作全面的梳理。今撰续考,一考诗人时代生平,二查核诗之载籍出处,三甄辨作者及诗之重出、误收。本文包括《全唐诗》卷七七一至七七三中全部诗人共40家,不当之处,尚请教正。  相似文献   

3.
羊士谔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其诗歌创作多与其为官生涯有关,表现出伤时、伤己、思亲、怀友、咏物等的相异内容,折射了贬谪过程中的生活与生存状态,充满了感伤的基调。诗人在《全唐诗》中虽占有一席之地,却并未受到重视,对其诗歌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诗人生活及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诗歌由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派,以十才子为主的一批二三流诗人的创作形成了所谓的大历诗风,在当时造成了颇大的影响。司空曙为大历十才中存诗较多的一位诗人,《全唐诗》收其诗二卷,计一百八十余  相似文献   

5.
(一) 最近,陈尚君辑校的《全唐诗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这部一百二十余万字的著作包括修订过的《全唐诗外编》及新辑的《全唐诗续拾》,共收诗六干三百余首,句一千五百余条。它不但全面清理总结了近当代学人嵬辑唐五代佚诗的成果,而且在新佚诗的发现与鉴辨方面有极丰富的创获,体例上亦有创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出版标志着唐诗(?)工作的重大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嵬罗的宏富。《全唐诗》于康熙四十五年(1705)编成后不久,日人市河世宁(旧署上毛河市宁,1739—1820)就开始补辑佚诗,成《全唐诗逸》三卷。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将王重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合刊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证了王维《燕子龛禅师》地址在今重庆云阳县;《全唐诗》诗人苏涣为重庆壁山县人;五代花间词人魏承班、顾复、毛熙震三人籍贯均为重庆壁山县人;《全宋词》中陆游妾蒲驿姑为重庆壁山县来凤驿人;元明戏曲《张于湖误宿女贞观》《玉簪记》中的陈妙常并非虚构人物,而是南宋壁山县著名才媛.  相似文献   

7.
雍裕之,中唐诗人.裕之创作了大量杂体诗,其中一些诗作含有裕之生平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裕之生平的一些问题.根据历代诗歌选本对裕之诗歌的收录,裕之两首在《全唐诗》重出的诗歌都应归属于裕之.  相似文献   

8.
王梵志诗用韵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大量王梵志五言白话诗,对庸代的文学研究和语言研究都具有十分可贵的参考价值。王梵志是我国最早的白话诗人,但因为他的诗在传统看法及正统文人的眼中过于通俗,《全唐诗》不收,以至于连诗人的生平事迹也极少记载,最近才经学者们的考证始知大概:“王梵志,唐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除伯四九七八《王道祭杨筠文》说他是‘通玄学士’,和《桂苑丛谈》、《太平广记》卷八十二有过大体相同的记载外,有关诗人的家世、履历、生卒年代,略无史籍可徵。只能考知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初唐时期,是一位来自民间的通俗诗人。”据此可知,王梵志比中唐时期以通俗诗著名的大  相似文献   

9.
下列七首(句)唐诗,辑自宋、明人著作,为《全唐诗》所不载,亦为各家《全唐诗》补本所阙。今抄录并略加按语,以供治唐诗者参考、研究。 一、王绩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的最后两句历来争议颇多。对字面意义的不同理解影响了人们对诗歌内涵的不同解读。在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两句诗的几种主要观点后,从"只是"一词的意义着手,分析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只是",总结出了该词在唐代的九个义项。再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对诗歌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曹操和乐府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安诗人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涉足过乐府诗的创作。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吁嗟篇》、《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王粲的《七哀》、《从军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厅》等等,都是建安诗人所创作而千古传颂的文人乐府名篇。但是,在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中,乐府诗的创作只占很少一部分,有的诗人不过只写了一、二篇。曹丕和曹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坛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唐代诗人究竞有多少呢?历代有很多唐诗选集,就唐朝言之就有《国秀集》、《河岳英灵集》、《箧中集》、《中兴间气集》、《又玄集》、《才调集》等。据卞孝萱教授所考,尚有已佚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但不能明了唐代诗人的确切数字(见《文学评论》一九八二年第四期第25页)。宋代赵孟奎《分类唐歌诗》收一千三百五十家,诗四万七百九十一首,到明残存二十七卷,多数散佚了(见《拜经楼诗话》卷一)。明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收集了大量的唐诗。到清朝康熙初年,季振宜等编辑了《全唐诗》七百一十七卷。后来彭定求等合二者为一再编加补充成《钦定全唐诗》凡二千二百多家,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重民、孙望、童养年合编的《全唐诗外编》。笔者对《全唐诗》和《全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歌是很丰富的,无论诗人的数量和留存至今的作品都较唐为多。由于宋诗受到后人(主要是明清)的鄙薄和冷落,迄今为止还没有象《全唐诗》这样较完备的总集,不过我们仅从清人辑录的《宋诗纪事》即可窥探一些消息。历鹗说:“宋承五季哀敝之后,大兴文教,雅道克振。其诗与唐在合离间,而诗人之盛,视唐且过之。”(《宋诗纪事》序)《宋诗纪事》收集了3812位诗人的作品,就比《全唐诗》辑录的  相似文献   

14.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15.
从对《全唐诗》、《先唐文》、《唐文拾遗》等文献中含有"臭"字诗句的梳理出发,联系具体时代语境,认为把词汇意义解释为"香",把语用意义解释为"臭",更符合诗人的初衷。  相似文献   

16.
关于姚合的籍贯问题——兼与吴企明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晚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姚合,据两《唐书》记载,他是河南陕州(今三门峡市)人。他的传在两《唐书》中都附在《姚崇传》后,说他是姚崇的玄孙。姚崇史书定为河南陕州人、姚合为其后代,当然也应系籍于陕州。吴企明先生在他的《〈全唐诗·姚合传〉订补》中说他实是吴兴人。不只郡望属吴兴,籍贯也当属吴兴。这样,姚合的籍贯也就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清编《全唐诗》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出互见较多,这不仅使这部诗歌总集的学术价值受到损害,而且使广大唐诗研究者在运用有关诗篇时遇到困难,还可能导致失误。因而,对《全唐诗》中一些诗人重出诗进行考辨,也是唐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初唐三位重要诗人的重出诗,在掌握有关材料的坚实基础上,逐一考察辨析,判其归属,这对推进这三位诗人诗歌的研究是有益的。文中征引资料翔实,论证充分,辨析有力,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重出诗篇归属的判定,也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8.
杨慎《词品》录有"晓星明灭,白露点、秋风落叶"一词,未具调名,《古今词话》、《古今词统》诸书录此词多题作《柳梢青》;但《全唐诗》、《历代诗余》录此词题作《贺圣朝》,且前两句倒置作"白露点、晓星明灭";《鸣鹤余音》、《花草稡编》录此词作《柳梢青》,起句多"依稀"二字。在全面比较了此词的异文和体格后指出此词是《柳梢青》而非《贺圣朝》,《全唐诗》调名题《贺圣朝》为误抄所致,《历代诗余》据此孤例定出《贺圣朝》之"又一体"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9.
贾岛诗重出甄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贾岛,夙以清奇苦僻著称,诗风影响后世。但他的《长江集》经过长期流传,作品舛错纷纭,早在宋代已经杂有伪作。康熙年间刊刻《全唐诗》时,所据为季振宜辑《全唐诗稿本》中的《长江集》,而季氏以明万历朱之蕃校刊《唐贾浪仙长江诗集》作底本,并据《才调集》《文苑英华》《唐文粹》《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及宋刻《长江集》校勘。全集后又增补《代旧将》等十六首,季氏稿本中在僧无本名下又载入《马嵬》《行次汉上》《寻隐者不遇》《寄友》四首,所以季氏稿本中共有贾岛诗三百九十九首。《全唐诗》卷五七一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辈出,在《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者就有二百四十三人。明代“搜括唐诗,用力最剧”的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一书中,列举其中早慧者不过二十人。这些神童后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只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骆宾王、王维、李贺、元稹等,也不到其中的一半。这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实属极少数。这些诗人早熟的故事常为后人所赞叹和颂扬,至今不衰。这虽然有助于启发后人尽早发现和培养人才,有助于启发我们探讨快出人才的教育课题,但它也可能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