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是评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核心点之一.在持"对立论"的学者看来,恩格斯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而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并不赞成"自然辩证法"这样的提法;在"现代哲学精神"的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对此,辩证唯物主义者坚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未否定自然界的"优先性"、自然与人类社会应当作辩证的理解、马克思从来没有否定过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的统一,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价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做出的突出的哲学成就,就是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马克思当时使用的术语来看,虽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这个提法,但已是一种全新的解读。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自然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但把自然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且看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历史领域,并用“人化自然”说明人的本质,说明人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与伟大力量,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本文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自然界是人创造的;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界只是一种虚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人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说到底,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使“非人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即“人化自然”,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当前哲学界在辩证法问题上存在着“对立论”的流行话语,他们的观点是:恩格斯的自然证法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因而是无视人的;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从不赞成“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立的。对此,重返文本与勘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清楚地认定,在承认自在自然的辩证法基础上,恩格斯理解辩证法绝非“无人的视野”,马克思一直支持与赞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将此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作为思考的背景,树立本体论的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早晚期主体性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早期和晚期表现不同。在早期他认为:人及其历史是真正的主体,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以主体为基础的主观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在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同一"的结果;意识等同于实践,无产阶级意识是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晚期,他对自己早年理论进行了彻底清理,认为:人及其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自然先于社会而存在;客观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历史是一个自在的过程;劳动实践是存在总体的核心范畴,阶级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与唯物论内在结合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反对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规定为实践的观点。本文对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倾向进行了揭示,尤其是对用实践辩证法来消融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在自然观层面上片面强调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忽视二者的统一,既表现出了反辩证法的性质,又表现出了唯心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客观存在人化自然理论,论说者的简单化理解使其丰富的内涵被抛入视野黑洞之中。回归文本,原生态检视的结果是如下内容:人化自然是人类的基本问题,意谓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人化自然;变自然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之处;人化自然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区分人化自然与非人化自然。与传统哲学中的自然理论相比,人化自然理论已消除了传统哲学自然理论中的客观性陷阱,使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人化自然秉有多重属性,如主体属性、预设属性、法权属性和文明属性等。人化自然与非人化自然的边界处于变动过程之中,前者的边界不断扩张,后者的边界逐步退缩,因而形成人化自然的客观辩证法。人化自然的特质之一是作为主体的人发明并利用中介。人化自然的主要成果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但具体性结果层面显现出多种性质,其中包括对人类有害的性质。人化自然的哲学评价标准是“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对此处“自然”的理解,学界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指天然自然,即人的感性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另一种认为指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自然。本文基于马克思文本,对此问题浅做梳理认为,马克思所指“自然”的内涵兼具两层含义: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互为转化的观点以及在当下谈论“自然优先地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讨论和研究人化自然的基本性质,对于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化自然的发展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人化自然的系统属性作一粗略探讨。自然界是个大系统,它可区分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两大子系统。一般认为,天然自然是指未曾打上人类印记的自然,而打上人类印记的自然被称为人化自然。在过去的讨论中,在何为打上人类印记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因而对如何划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也各有所见。但在人化自然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的观点,却为大家所公认。正是这一基本点构成了人化自然这个复杂系统的一般系统属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强调建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表现在:第一,将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第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强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这种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实践性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对之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第一,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即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第二,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文选德同志<邓小平理论学习笔记>中的三篇哲学论文,构成了他对唯物辩证法本质的理解系列.他从认识论切入,到方法论推进,最后达到本质论揭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世界的实践的历史性的理性思维.这种理解,使他站在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的当代逻辑尺度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立足于大工业生产实践,在理论上对旧唯物主义自然概念的批判,对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关于自然及其规律的抽象理解和古典经济学关于社会经济的所谓自然规律的批判基础上得出的新哲学的奠基性范畴,“自然”概念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自然和社会在理论上是互为定义的。马克思的实践、劳动、生产力等等概念都是奠定在对自然的理论批判和建构基础上的。施密特在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解读中存在不少误解,具有总体上倒向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倾向。人和自然的历史辩证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人和自然和谐必须遵循的法则,是我们的时代无法超越的基本实践规范。  相似文献   

13.
论创新思维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是人类的本质特征 ,在人类创新的实践中 ,创新思维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是多种思维要素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 ,它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心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理论特色是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整体性、以实践为中介的能动性、尊重自然的唯物主义和变革社会的辩证性。这一生态文明观对我们的启迪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系统把握世界的普遍联系;以能动的实践为动力;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要抓住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5.
拉康哲学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他的理论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建构作用,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将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座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有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探索毛泽东思想渊源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国外学者梁再赫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概念和毛泽东思想中的自然概念入手,强调毛泽东的自然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本体论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呈现辩证法色彩的概念和体现实践性的概念,并着重对中国古代哲学与毛泽东思想进行纵向比较.深化了学术界关于毛泽东思想渊源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实践观是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台和基础。实践之主客体关系和主客观关系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主客体对立统一是实践现象界的关系,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则是实践本质界的关系。将马克思辩证法归结为实践辩证法,归结为主客体辩证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唯心的。《实践问题和矛盾问题新论》以主客体关系任意比附马克思辩证法本意的做法是片面的。作为限度的实践,只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基础,马克思辩证法是实践的,但不归结为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他首先赋予马克思哲学一种“诗性实践的本体论”视域,从而架空了物质生产实践概念;其次,他试图瓦解马克思“物质生产第一性”的基本叙事逻辑,提出“消费引导型科层制社会”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概念;在其晚年,他把社会历史辩证法改造成所谓“空间化本体论”,这实际上是把历史辩证法“空间化”的“后现代转向”。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守着马克思的政治信仰与哲学理论基本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