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在竞争中就有可能落后.知识产权文化是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特色的区域经济,在国内外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特色区域经济的形成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它是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培育和发展的创新文化.本文结合浙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分析知识产权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殿敏 《决策探索》2010,(20):28-29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09年6月经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并正式批准实施,这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连云港是河南重要的出海口,河南与该地区经济联系比较密切。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必将对河南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产生重要影响。如何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河南发展,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实施辽宁沿海大开放战略接轨环渤海产业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任何地区想封闭起来孤立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明智的选择是积极参与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循环,实现区域内的合理分工、要素互补、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以及北方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是中国北方扩大开放和加速经济发展的龙头,而辽宁沿海地区在接轨环渤海产业带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0,(41):16-17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两个国家级战略经济区同处中国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毗邻.经济发展相互衔接.是全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板块之一。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区域,两大经济区域包括广州、福州、深圳、厦门、东莞等在内的各个领先城市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已成为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城市集群。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的沿海地区是该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沿海地区开发,对于江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沿海地区存在的开发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中心城市带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应在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强化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基础设施先行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正式出台,其中,"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区域发展"的表述颇为引人注目。由"秦唐沧"组成的河北沿海区域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获得了明确定位。经济和文化,要两手抓、两手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区域文化的创新。本文就区域文化创新产业的内涵及现状、创新的必要性和创新的途径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达到创新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江浙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沿海地区港口企业在发展攻坚战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港口运输企业,要建设一流港口,打造知名大港,必须注重港产城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实现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全省半壁江山目标的关键,也是撬动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点。本文对温州港集团文化建设战略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温州港集团是如何深挖百年文化资源,如何充分发挥文化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又是如何实现主文化与亚文化的相融共生,提出了对温州港集团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与河南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剑力 《决策探索》2004,(10):37-38
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内外有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从美国加州的硅谷、意大利中北部传统产业区、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区到北京中关村、台湾新竹工业园,还有,“东东莞(PC制造业)、浙江嵊州(领带业)、河北清河(羊绒业)等.无一不是靠产业高度集中、企业密切联系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因此,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河南.更应该重视和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持续发展,尽快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壮大县(区)域经济,实现“三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企业(包括运输业)必将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面对竞争,铁路运输企业如何走向市场,如何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形势1.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客源、货源不平衡。沿海地区多属于经济和社会文化发达,人们消费水平和人口城市化程度较高,人流、物流较大,铁路发展较快的地区。部分内陆地区由于受现实诸条件所限,人流、物流相对较少,使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2.市场竞争激烈。多形式多所有制的运输方式迅速发展,形成对铁路运…  相似文献   

10.
王梦奎 《决策》2007,(2):1-1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地区发展格局有决定性的影响.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报告,2004年以来,由于中西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大省采掘业和关联产业快速发展,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综合成本上升和结构调整导致增长速度放缓,以及北部沿海地区综合优势发挥带来增长加速等因素,全国经济几何中心北移,东、中、西部和东北这四大经济板块之间的差距,同时呈缩小趋势,全国由基尼系数反映的省际差距随之缩小.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要建设滨海新唐山 1.推动河北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需要 河北作为沿海省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对外开放中没有形成具有强有力带动作用的沿海城市群和沿海产业带。总结河北二十余年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个延误,是未能如上海开发浦东区、青岛开发西海岸那样,对区位和产业优势较大的唐山市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形成区域开放、产业培育和参与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怎样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如何将区域的文化特色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文化的内涵,使文化服务于经济的发展、让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这已经是各地政府及执政者正在思考与研究的课题。本文在研究了河北省的文化特色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区域营销的角度对河北省的区域营销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区域品牌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地区相继提出了依靠发展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因而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对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管理学报》2011,(10):1575
凸显海洋特色注重区域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浙江海洋学院属于浙江省属高校,学校主校区位于东海"千岛之城"舟山市,另在杭州萧山建有分校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浙江海洋管理学院是该校的二级学院。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被列入国家规划以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推进,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步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1,(46):11-11
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后一个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也是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经济观察报》11月21日文章指出.河北申报的这一规划从启动到获批仅花不足一年时间。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沿海开发过程中,实施沿海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加速人才集聚应摆在与发展沿海产业、加速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从分析沿海县域人才集聚的现状入手,探讨如何加速县域人才集聚,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形成江苏沿海县域人才高地,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家出台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把我省沿海地区定位为"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这一定位不仅科学准确,而且对我省沿海地区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规划》,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优  相似文献   

18.
解析三个城市的工业化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立新 《决策》2004,(4):16-1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泉州、温州、苏州把握先机,从发展农村工业起步,较早依靠市场经济走上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产业竞争力较强、地区经济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少数几个地区,形成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且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工业化典型范式。分析研究这些地区工业化启动、演进  相似文献   

19.
陆铭  李鹏飞  钟辉勇 《管理世界》2019,35(10):11-23,6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区域经济在空间布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一系列支持内地发展的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地区间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沿海地区获得并发挥了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但劳动力流动障碍却使得人口空间分布调整滞后于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本文的理论和证据表明,地理因素仍然决定区域经济集聚的程度。由于对地理因素缺乏重视,2003年之后,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主要是将资源引导到地理劣势地区,这一政策虽然带来区域间人均GDP差距缩小,但也伴随着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下降,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地理劣势地区投资回报下降且债务负担高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区域发展与平衡的关系。本文认为,区域发展政策应该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让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按回报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同时,在政策导向上以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均衡替代经济总量的均匀分布,最终开启"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的区域发展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