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句町是古代中国西南骆越民族建立的一个方国.句町国宗教信仰的人文生态包括农耕稻作生产与村落文化生态、氏族王权与英雄崇拜、"三边蛮夷"冲突碰撞与融合、汉文化的进入与文化中转站等.句町国宗教信仰的表现形态主要有巫信仰与鸡卜术、灵魂信仰与娅王花婆、祖先崇拜与布洛陀、乜六甲、国家--民族宗教雏形与麽教信仰、宗法性传统宗教与铜鼓墓葬等.研究句町国宗教信仰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巴蜀文化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古代四川经济文化的基本情况二、蜀的历史三、巴地所在及其历史四、船棺葬与巴族关系五、巴族与錞于铜鼓的关系六、巴文与么些象形文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4.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楚城濮之战事中有一段文字是: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对其中的“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一句,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无注,唐孔颖达等人的《春秋左传正义》亦无疏证。今人的各种选注本或译文,对此理解上并不完全一致王伯祥先生的《春秋左传读本》为此句作注说:为曹所得之晋死人皆棺敛其尸而出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一九八五年贵院第二期学报所载《铜鼓的纹饰、造型和壮族祖先的宇宙观》一文中,在论述雷神在铜鼓上如何表现一节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说来也巧,近年在浙江越人故地出土了一种描写祭祀场面的铜屋,屋顶的图腾柱身上铸满雷纹,顶  相似文献   

6.
据《光明日报》2006年4月30日报道,继去年清理完陕西韩城梁带村19号墓葬之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又完成了26号墓的清理,27号墓葬也已见到墓室底部。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27号墓为“中”字形,有南北两条墓道,总长60米,与19号、26号墓一样是一椁两棺,但棺上有棺罩,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了金、玉、铜、漆、石、铁等质料。  相似文献   

7.
铜鼓     
《今日南国》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铜鼓在四川南部南广河流域发展流传的历史表明 ,川南人是一支拥有巨量铜鼓的古代民族。珙县悬棺岩画中众多的铜鼓形象 ,是川南人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的历史记录 ,它们蕴蓄着人铜鼓文化的丰富内涵 ,积淀着人社会发展的原始文明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铜鼓航道地理位置及水流泥沙条件。根据2008—2009年铜鼓航道5次水下地形测量资料,结合铜鼓海区水文泥沙环境,从航道沿程水深变化、航道冲淤分布、航道回淤量和断面形态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航道的时空冲淤分布特点,并计算了铜鼓航道的年回淤量和平均年淤积强度。得到如下结论:铜鼓航道年平均回淤量为573万m3,平均年淤强为0.82 m,并且回淤呈现洪季多淤、枯季少淤和主槽回淤较多、边坡回淤较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徐州汉玉自南宋著录、1954年出土以来,已成为我国出土汉玉数量最多、类别齐全、富于特色的地区之一。狮子山、北洞山等楚王墓出土玉器质地绝佳,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已出土汉玉的最高水平。金、银、铜、丝缕玉衣和镶玉漆棺等都是汉玉中的重器。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青铜时代晚期彩绘棺画包括彩绘石棺画与彩绘陶棺画, 其生成时间在公元前 1400 年 到前 1200 年, 分布区域主要为克里特和希腊本土。 上述两地出土彩绘石棺和陶棺约 400 具, 其形状有箱 状与浴缸状。 现存克里特和希腊本土的多数彩绘陶棺由粗糙的厚黏土制成, 其颜色与陶瓶相同, 主色是红 色或黑色, 底色是黄褐色。 彩绘棺画描绘的场景由人物、 双面斧、 太阳盘、 格里芬, 棕榈树、 纸莎草, 章 鱼、 波浪线等符号构成, 具有明显的二元并立特征, 即陆地图景与海洋图景并立, 乐园图景与海洋图景并 立。 这种二元并立的图像结构反映了古希腊人关于彼世的认知: 亡灵旅行的最终目的地是太阳之地, 它要 不断追寻太阳的脚步, 历经艰难才能抵达海底的西方乐园。 因此能够断言, 古希腊青铜时代晚期彩绘棺画 图像体系本质上是以彼世为中心的神话体系, 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 是青铜时代晚期地中海宗教共同 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1973年9月间,在崇安县武夷公社天心大队白岩生产队附近的观音岩西壁南隅石洞中,取下一具船棺(简称一号船棺),现存县文化馆。1977年4月间,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4级师生到崇安县调查架壑船棺、汉城和窑址等古迹,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我们除了考察船棺之外,还一起实地调查一些有船棺遗存的地方,时间前后一星期。现将一号船棺和实地调查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武夷山脉绵亘在福建崇安县全境,武夷山是福建著名的风景区,也是我国颇享盛誉的名山。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博物馆于1975年在楚雄市东南三公里万家坝二十三号墓中出土的四面铜鼓,经科学测定年代距今2635±85年,定名为万家坝型,又称云南型Ⅰ式鼓,成为迄今世界上铜鼓研究领域里可靠的最早物证。本文拟通过近来在滇西北高原永胜县发现的两面早期铜鼓调查所得,并结合川西南地区会理县的铜鼓材料,对云南型铜鼓的传播路线,冒昧地提出管窥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14.
铜鼓是广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乐器,是体现广西历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市场制度下,以提倡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和整合铜鼓文化品牌资源,从铜鼓文化馆、铜鼓文化知识、铜鼓音乐、铜鼓舞蹈、铜鼓数码新科技开发五个方面打造立体铜鼓文化产业,建设独特的壮乡文化品牌,延伸铜鼓文化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1400万人口,瑶族铜鼓舞是瑶族文化的精华,它广泛地流传在瑶族民众之中,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影响深远的群众性文化娱乐项目,并在兄弟民族当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桂西北的都安、大化、巴马、东兰等地,瑶族铜鼓舞更是广泛普及,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每逢红白喜事,瑶族同胞便跳起铜鼓舞,以示庆祝或者哀悼,或者  相似文献   

16.
铜鼓奖是广西文艺最高奖,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我院资深学者过伟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获第五届(2001--2004年)铜鼓奖。这是他第四次荣获铜鼓奖。  相似文献   

17.
福建武夷山新发现的架壑船棺,虽然已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它的发现为研究福建古代史提供了一份新的重要的考古资料。1977年四月间,怀着很大的兴趣参观了这具船棺,并沿九曲实地察看了一些有船棺分布的地方。现根据武夷山观音岩发现的船棺结合文献资料,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请予批评教正。一、船棺的形制和特点目前全国已发现的船棺,最早的是四川,但是,武夷山所见的船棺同四川出土的不同,它一般选择在距地面几十米高,又不容易上去的悬崖峭壁的半山腰石洞中。它不  相似文献   

18.
“太阳神鸟”金徽可以看成古蜀文化的载体。徽记上绕日飞行的鸟类,是鹭类的鸀(王鳥)(烛玉),一种群集性的水禽。由于鹭与鼓自古就联系紧密,西南民族习用的铜鼓,常有鹭纹存在。金徽与铜鼓之间以鹭为桥梁,金徽图案便移用到铜鼓上,使铜鼓图纹与金徽有惊人相似性。如此,便可将铜鼓用作解读金徽内涵的敲门砖。于是看出,金徽说明了负阴抱阳的圜道;动水对炎火的制约;从而引申出预防灾患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黄鱼圈遗址位于舒兰县法特公社黄鱼大队村西的珠山上(又名团山子),此遗址的文化面貌与相应阶段的“西团山文化”诸遗址比,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和联系.一九八一年十月,曾在遗址中清理出一座晚于房址的石棺墓,棺长2.2米,宽1米,高0.25米,方向45°.棺底及四圹均以自然碎石堆砌,未见盖石,棺外是土圹.棺内骨架已腐,葬式不明. 棺内西南角上出土有一组计12件随葬的小型陶器,除一件未能复原外,余皆完整.其中有一  相似文献   

20.
雒越铜鼓与东山文化——驳“越南北部是铜鼓的故乡”说刘美崧越南学术界鼓吹“铜鼓起源是在越南的北方,创制铜鼓的人是雒越人”。他们的“依据”是:《后汉书》说马援得雒越铜鼓的记载;在越南北方收集和保存的100多件铜鼓,其中有50多件属于黑格尔分类法中的第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