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哈贝马斯尝试以解放为核心,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中。通过划分三种认识兴趣,哈贝马斯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视为解放的兴趣所引导的批判科学的典范;通过区分劳动与相互作用,哈贝马斯批判马克思的生产模式,重塑马克思类的自我形成的社会理论;通过将精神分析视为批判科学的方法论范例,哈贝马斯完成了精神分析与社会批判的整合。然而,精神分析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差异,哈贝马斯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2.
技术批判理论在现代西方特定的社会境况下应运而生,芬伯格通过对发生在法兰克福学派内部的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之间争论的考察,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再次使马尔库塞的理论重新焕发生命,创造了符合当下高新技术社会的新的技术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从交往行动理论出发,站在西方价值观立场批判亚洲价值观,提倡跨文化的人权交流和对话。哈贝马斯的批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理论深度,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我们通过对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中西方价值观的研究,提倡价值观念的转换,加强自身的价值观的理论建设,以开放的态度批判地吸收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的积极的因素,提高鉴别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号拜物教.由此,一种以新型物恋形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成为新时代条件下观念操控的新形式.依循马克思批判分析的方法,实现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需借由符号拜物教的深度剖析,由此实现社会现实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变化、研究主题的转换,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形态也经历了异化理论、物化理论到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等诸形态的演进.但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开始,这种一以贯之的"意识哲学"基础的理论演进却发生了转向.哈贝马斯在克服传统社会批判理论不足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时创建了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创立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次范式转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是按一种历史描述的方式把认识与人类兴趣的关系当作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在本文看来,哈贝马斯的理论立场以黑格尔的元批判为基础,却综合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费希特的自我行动理论。通过这种综合的立场,哈贝马斯重释了康德旨在统一理性兴趣的纯粹理性批判。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区分了认识导出的兴趣与自我反思的兴趣,并把这两种兴趣视为统一理性兴趣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在康德思想体系中仅仅与个体性的道德直觉连在一起的反思的概念,就真正成为一种以确定自身的最高原理为目的的交往理性的反思概念。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哈贝马斯批判理论关注的焦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 ,现代性问题由确立到受质疑以至被解构 ,其根本原因在于 ,理性批判只是主体自我的反思性批判。这种批判不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为了克服这一错误 ,哈贝马斯把主体中心化的理性转换为交互主体性的沟通理性。主体中心化的理性是以个体自我认同为基础的 ,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是不可能的 ;而沟通理性是以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接受为基础的 ,就主体自我的存在而言 ,主体间的要互理解既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哈贝马斯把理性重建在生活世界和交往行为的统一活动中 ,为现代性问题奠定了新的生长基点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批判《启蒙辩证法》是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它必然会陷入施为性矛盾中。这一解读主导了对《启蒙辩证法》理论成果的讨论。尽管霍耐特指出《启蒙辩证法》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批判,但由于他没有正视这一批判与内在性批判的关系,所以仍然无法彻底解决开放性批判所面临的理论困难。《启蒙辩证法》正是以内在性批判为基础才避免了陷入施为性矛盾中。内在性批判体现为有规定的否定,它同时又为《启蒙辩证法》提供了一种规范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意识形态批判的向度及其旨趣的角度,对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论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在批判的向度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以“科学技术批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其次,在批判的旨趣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旨在走向“劳动”实践,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旨趣则是走向“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指出技术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统治的合理性,技术强化了社会统治;哈贝马斯把技术合理性看做是一种工具合理性,分析技术如何转变成意识形态,并把技术统治解释成生活世界殖民化;芬伯格批判吸收了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重视技术的可选择性,从技术批判理论的角度分析技术合理性与社会统治的关系。技术合理性的社会批判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到芬伯格的演变,为我们正确看待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旨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通过“三重批判”初显其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孕育了丰富的社会发展理论,揭示了现实主体的历史性生存,开辟了一条理解社会发展的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从批判理论中发展出“公共领域”概念,以其公共领域理论为中心,并用生活世界殖民化、市民社会、交往理性等理论回应了传媒批判理论的工具理性批判路向;传媒批判理论主要着力于传媒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消费文化批判,其基础的错位导致与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紧张,而且对传媒行为的研究很乏力;而“公共领域”理论却为传媒批判理论注入了从批判到建设的新内涵,促成了传媒批判理论从破到立的转向,交往理性成为传媒批判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在分析以往技术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批判理论,从传统法兰克福学派抽象地批判社会转向对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技术现象的批判.从理论基础、价值目标、理论内核、方法论框架和批判主题等方面对这一理论展开了剖析,其中理论基础是对传统技术哲学"接受还是放弃"技术的两难困境的分析,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内核是民主的理性化,使用的是社会建构论研究技术的方法论框架,批判主题是告别敌托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官僚制在西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包括官僚制低效论、缺陷论、过时论、威胁论和渗透论。但是这些批判都没能从根本上对理性官僚制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替代性超越。梳理归纳这些批判并加以反思,将有利于重新审视官僚制,明确批判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译论的大量引介,理论化、研究方法科学化、模式化的观念不断涌现,国内翻译批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语言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与语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别从不同的语言学视角去研究翻译批评现象,使其更为科学客观;在文化翻译批评模式方面,打破了语言学范式在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结束了以语言为中心的静止的研究局面,影响译文形成过程的外部因素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使得翻译批评研究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开阔;在文艺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建立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基础之上,强调翻译中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生成,翻译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鉴于翻译批评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未来的翻译批评模式研究既要在宏观上坚持人文方向,又不失微观分析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立足于大工业生产实践,在理论上对旧唯物主义自然概念的批判,对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关于自然及其规律的抽象理解和古典经济学关于社会经济的所谓自然规律的批判基础上得出的新哲学的奠基性范畴,“自然”概念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自然和社会在理论上是互为定义的。马克思的实践、劳动、生产力等等概念都是奠定在对自然的理论批判和建构基础上的。施密特在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解读中存在不少误解,具有总体上倒向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倾向。人和自然的历史辩证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人和自然和谐必须遵循的法则,是我们的时代无法超越的基本实践规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新意识形态批评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要的,这是由文学以关注人类生存状况为核心的特性所决定的。当前的新意识形态批评要去偏求正, 在崭新的层面凸现它在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的审美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文论由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融合去揭示语言艺术作品的本质以及文学批评的功能,并由此而衍生出文学理论的新观念,开辟文学批评的新境界;其观点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识照"之说及比拟之法多有扣合,为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是在社会批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在社会批判语境中得以具体阐发的。正是借助于深入持久的社会批判,马克思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而且对一般社会发展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所以能够执行社会发展理论阐释的功能,原因在于其社会批判的方法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批判"既是一种研究视角也是一种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坚持主观和客观、行动者和结构的互动分析,这种分析视角使得传统媒介批判理论中的文化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歧得到弥合.在新的理论视角之下,媒介批判理论应当使媒介具备批判并建构社会的力量,因而构建批判性媒介成为必然.吉登斯的建构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媒介批判理论概念的模型化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把因果回路、概念模型、层次分析相结合,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地区性媒介和全球商业媒介在构建批判性媒介体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将反馈和互动融入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