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读到残雪谈伟大文学的一篇文章,谈到了小说,她说,文学的源头来自于西方,中国根本就没有小说.她还认为,好的作家和小说就是要展现人性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她所欣赏的作家自然都是西方的.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无可挑担的,她只要能写出一流的小说就足矣,无所谓东方还是西方,但对于暗伏于其血液内部的文化基因,以及其母文化(自然她也可以说西方文化才是她的母文化)的传统来说,也许存在着内在的大矛盾,这也应了她所说的中国文学缺少这些,而西方文学正是描写人性深处的矛盾而成为伟大文学.在这篇短文中,残雪将中国文学一概否定,从古至今无一幸免.  相似文献   

2.
中国士人的屈原情结与人生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代士人把屈原作为士人的典范及命运舛错的知己来讴歌、赞美,造成了中国士文化心理的显著特色--屈原情结.解读屈原情结,便能揭示中国士文化的深层内蕴正是依附与独立的双重心态、功名与诗名的价值选择以及执迷而不知解脱的情感特征,造成了中国士人的人生困惑与人生痛苦.  相似文献   

3.
当王蒙大声呼吁作家学者化的时候,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队伍则是以幼儿园阿姨和中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生力军,他们的作品洋溢着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然而,鲜明强烈的情感被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所左右,无法升华进入更高的艺术层次;把握了敏锐的现实素材却又透出思想底蕴的不足而流于表象的铺陈,这些令人遗憾的现象在儿童文学界比比皆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宗璞的童话创作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宗璞家学渊源很深,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后又专攻欧美文学,中外文学兼融并蓄的文化素养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相似文献   

4.
共和国十七年的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呈现出异常苦涩的样态.一方面是长此以往的民间精神与新近时代主流意识冲撞的矛盾,一方面是作家面对二者价值取向的矛盾.相形之下,何以涵融与怎样抉择,两组矛盾使三组作家(五四以来的老辈作家、解放区过来的中年作家、几次政治冲击后被边缘化了的作家),处在了从未有过的两难创作境地,陷入了心态相互掣肘的尴尬.于是导致了十七年小说文本质体分离的病象弊症.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化现象的基督教是在十七世纪传进中国来的,而基督教观念真正进入中国文学,或者说作为文学内涵的基督教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绩。基督教观念在近代渗透进中国的文化结构,遭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阻挠。而它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却伴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代作家的极大热情,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用作反思传统文化,探寻理想人格的镜与灯,以及作家自身生存方式的自譬自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处在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反思传统文化,寻求西方文化的文化背景上,他们纷纷指责传统文化和传统人格的种种弊端,在他们的观念里,显然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参照系和部分地以基督教文化观念作为价值之镜的。陈独秀探讨了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而中国人没受到多大教益的原因:“恐怕还是吃教的人占多数”。他希望“我们应该抛弃旧信仰,另寻新信仰。新信仰是什么?就是耶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天津文学创作不仅与梁斌、孙犁等一批老作家的“复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原有的创作风格或以新的创作面貌进入到新时期的天津文坛,而且与蒋子龙、冯骥才等人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崛起有着更为深入的关联,他们在引领或参与新时期文学潮流的同时成为天津文学的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赵玫、肖克凡等人不断推出重要作品,但天津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集体消失使其进入了低潮期。这一状况直到世纪之交才得以改观,老作家的回归、中年作家的勃发与年轻作家的突起,使得天津文学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三十年 (主要是前十七年 )的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就是中国现代作家用纯粹政治感性和主观战斗精神 ,去创造光荣与梦想的心灵发展史。新时期文学在现代人文意识重新复苏之后 ,便以深刻的理性思维与强烈的批判精神 ,全面解构了这三十年文学的政治理想主义。新时期作家不仅“反思”了“左”的政治为现代中国人心灵所造成的巨大“伤痕” ,同时还将这种“反思”引入到了文化“寻根”的思想高度 ,进而艺术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新时期文学正是以它莫大的叛逆勇气和悲剧意识 ,在“反省”与“解构”的艺术实践过程中 ,营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有个很有意思的母题:现代文明进入乡土,引起不同文化碰撞而产生一系列心理振荡的母题,而新时期草原题材小说大量表现的正是这一时代主题。特别是近期,一批作为双重文化负载者的中,青年作家,他们较前辈们更多更强烈地呼吸领受了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浓厚空气,对现代意识的颖悟,使他们不倦地、焦灼地探求着处身今日世界,如何唤醒和重铸民族灵魂的道路。因而力图于现代文明与草原传统文化的牴牾、撞击中,表现中国北部草原各民族艰难前行的步履,焦躁不宁的心态以及走向未来的痛苦裂变,就成为这些作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这一撞击时期表现出的困惑,抉择与反思过程,表现出作家们正由较狭窄的政治视角到日益宏阔的民族文化视野,走着一条艰难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之思是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思想中轴和总体指向,他们的创作赋予自然以主体性,有情观照其他物种,以生态异化现象批判现实的鄙陋与贪婪。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之思返归天人合一的文化根脉,铸就人与自然同源共生的生命哲学维度,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书写具有强烈的神异色彩,具备非凡的审美品格,并为现实主义写作赋予浪漫主义的诗意和现代主义的奇崛,实现了现实主义内涵的审美增生。这正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对历史和文学的贡献,他们以生态之思表述历史、文化的真实,也以生态之思承载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特异,更以生态之思激扬文学当有之深厚情感与飞腾想象力,极大地开拓了生态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少数民族作家从自然出发的生态之思,正引领他们创造具有苍穹般浩瀚气度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0.
进入90年代,遭人冷落经年的现实主义创作再度崛起。何申、谈歌、刘醒龙、毕淑敏、张欣、谭文峰等一批作家凭借对我国当下生活矛盾与百姓心声准确、扎实的传达而走到文学风景线的中心。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一直靠铁凝孤掌支撑而不无落寂的河北文坛因何申、谈双的杀出而大放异彩。相形之下,过去以实验或消解权威见长的作家却渐殖边缘甚而沦落至二、三流的作家队列。现实主义小说再度辉煌。新时期以来,人们一直孜孜苦求我国文学创作如何走向真正的繁荣,作家们也始终马不停蹄地探索如鲁迅般伟岸的划时代文学大师与代表新中国文学高峰的里程碑式…  相似文献   

11.
当代秦地作家对长安文化精神的承继、阐释与重构,是其文学精神生成的基础,也是其创作的根系与血脉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秦地作家的创作才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含量与意义深度.本文从题材选择、主题话语、审美风格及叙事范型等方面探讨了长安文化之于当代秦地作家精神的深层联系和影响,揭示了秦地文学在当代多元格局中突出的身份指证.  相似文献   

12.
整体解读新时期文学现象的钥匙在于弄清楚两个前提:一是其整体文化语境是启蒙主义的,二是推动和完成启蒙主义使命的并非以社会政治话语写作的“现实主义”者,而是在文化语意和个性人本主义话语中展开的现代主义写作,这种统一是西方数百年文学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压缩而致的“历史性焦虑”的结果。然而,现代主义与启蒙主题之间又存在着根本的分裂与矛盾关系,这种奇特的统一与分裂的关系正是新时期所有奇异现象的内在原因。本文除了纵向梳理出这一矛盾的历时线索及其表现以外。还力求对其构成的内部原因、主体选择的依据以及客观效果作出深入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意识与生态文学书写是新时期内蒙古作家创作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新时期蒙古族作家的生态书写力图通过对自然神性的重塑,重新恢复大自然的魔力、威力和魅力,确定自然万物的价值、尊严与生命意义,从而修正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唤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最终在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征服与顺从、文明与野性等多重矛盾对峙中求得和解,达到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有岛武郎是白桦派作家中最富有思想性的作家 ,然而心中充满矛盾与苦闷。长篇小说《一个女人》正是其内心矛盾的产物。叶子是作者的化身 ,正是由于有岛自身的内心矛盾与困苦的争扎 ,注定了叶子的悲剧命运。因而说 ,《一个女人》的悲剧性是具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其实是作家在理解与处理文学创作与现实关系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和遵循的原则;而我国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正是建立起了现代作家认识世界与表现世界的基本立场与观察视角,蕴育与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几大主导理论形态中都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毛泽东思想深刻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邓小平理论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漫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正是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才拥有了深厚的本土文化基础。才使得它们具有着浓厚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陈黎明  王雪荣 《兰州学刊》2007,(11):196-198
作为世界文学共同母题的孤独,由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遇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中得以再度彰显和书写.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孤独母题是在人的存在的孤独与民族自我孤独意识的书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新时期中国小说对孤独意识的自我书写集中指向了对民族文化封闭、内向性发展的批判与拷问以及对背负道德重担的孤独者的塑造,这些孤独意识不仅是此期中国作家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反思的结果,在深广的层面上都包含着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独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一方面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它与构建我们民族认同的传统文化又往往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这种矛盾冲突造成了知识分子心理上的两种焦虑:现代化的焦虑与民族认同的焦虑.这两方面在不同题材的茅盾文学奖荻奖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概括说,作家在改革文学中更多地表达了现代化的焦虑,并呈现出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认识趋向;而乡村小说更多地附加了民族认同的情感.这使改革与乡村的文学空间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菲华文学中“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华文文学中 ,普遍存在着“法律身份”、“文化身份”、“血缘身份”认同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其原因是人们的居住国的生存境况与母国的亲缘遗传的矛盾、母国文化和居住国文化的矛盾和互比与抉择、母国和居住国多种社会因素的变异。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困惑 ,其发展趋向有两种可能 :淡化、泯灭或保持、加深。“身份认同”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 ,不仅存在于菲华文学中 ,也存在于中国以外的多国华文文学作品中 ,是海外华文文学中长期的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进城的乡下人形象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形成了一种边际性人格.它直接反映在爱情婚姻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情感与功利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导致一场"婚变"事件.新时期小说作家套用我国传统文学的"负心婚变"叙事模式,演绎进城乡下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流露出作家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村道德立场,折射出知识者自身价值观上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