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仃先生的一生,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奋斗的一生,他对推动中国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付出了终生的精力。民间的现实生活、民间的文化创作、民间的艺术精神、民间的匠心传承,在他广博深沉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深刻的诠释和表达。作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领路人,他更以自己的行动,推动了一批批青年走进了民间、走进民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关注中国蜡染艺术领域的创新研发。他  相似文献   

2.
梁杰夫 《社科纵横》2004,19(5):152-153
在新时期文坛上 ,张承志是一位极具独特性的精神世界的作家 ,在这 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他始终坚持“为人民”的创作初衷 ,怀着这种崇高的信念和理想而矢志不渝地在“人孤路险家遥远”的路上追寻着心灵的寄托和真美善的象征 ,探讨当代人灵魂如何处置。他对追梦过程中出现的苦难有着一种崇高的认同感 ,渴望在其中找到幸福的回忆 ,借以唤起人们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使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在追梦的路途中 ,他试图摆脱世俗的羁绊 ,建立起“一切健康艺术的所归和良乡”。  相似文献   

3.
王欣 《社科纵横》2007,22(2):104
康定斯基是引领欧洲现代艺术迈向抽象领域的关键人物,他的艺术思想的发展变化是在抽象绘画上进行不断探索的成果;其创作的本质在于内在的表达,用艺术语言叙说内心需要。  相似文献   

4.
李奇茂教授是当代颇负盛名的中国画画家,他长期在台湾艺术院校执教并创作。他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长期的艺术实践经验。他的水墨画扎根于民族传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表达对土地、对大众、对现实生活炽热的感情,有现代形式美感。他之所以钟情水墨画创作,是因为他认为水墨画是最通人性、最富  相似文献   

5.
吴媛媛 《学术交流》2007,(2):155-157
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因此在其诗文中用比喻就颇为习见。以诗为词创作风格,使词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苏轼词的比喻开阔而新奇。所谓开阔是指其词中的比喻方式多种多样,且比喻的本体、喻体关系多样,所谓新奇是指比喻取象视角与比喻意象营构的创新。异彩纷呈的比喻再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买艳霞 《社科纵横》2009,24(4):106-107,119
金圣叹的评点理论对创作心理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他不但探讨了创作动机产生的心理原因,还对构思心理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因素——想象作了深入的论述。他还认识到创作构思心理活动和表达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边构思边表达。一种是表达之前已经完成了构思。  相似文献   

7.
茅盾创作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在一些论述中探讨过茅盾艺术风格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文学运动、文学风尚、社会思潮以及他个人的思想(社会的、艺术的)、生活环境、文学渊源、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联系。在这篇文章中打算着重研究茅盾的性格与他的创作风格的关系,这对探讨他的创作特色或许有所裨益。如何解释人的性格、个性以及艺术风格、个性,这些问题学术界仍在探讨中,我只是依据个人的看法来谈谈茅盾的性格与创作风格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我把性格解释为人以习惯方式表达对客体事物的态度及自己言行的特点,把性格作为个性的重要方面,并不包括组成个性的人的气质、能力等因素。至于风格,不是把它理解为体现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中诸因素凝成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而是把它看作由  相似文献   

8.
<正>詹建俊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自他1957年创作《起家》之后,他的名字就为油画界所熟知,而创作于1959年的《狼牙山五壮士》,则标志着他油画艺术的成熟。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艺术创作,新作不断涌现,而且始终保持着探新的锐气。由于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开放、进取的艺术观点,也由于他忠于艺术的献身精神和为人正直的品格,他被推举为中国油画学会的掌门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团结广大油画家向新的目标前进,为新时期的中国油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李象群是一位怀有坚定艺术理想、始终坚持研究探索并形成丰厚积累的雕塑名家。他秉承学院优秀学术传统,以宽阔的视野融汇中西艺术优长,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艺术使命,在主题性雕塑创作任务中领衔担纲,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史诗性大型作品;在大量历史和现代人物的雕塑创作中,更是可见他感怀时代风云、走向心灵深处的精神印记。  相似文献   

10.
正奢侈品牌与艺术的联姻由来已久,而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广告大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领袖人物安迪沃霍尔就与各时装大牌设计师们一同出入各种社交场合,而1984年成立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则以独当一面的姿态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跨领域的艺术策展方式,至今已经30多年。各大品牌的新一季广告大片已经纷纷出炉,无疑在秋冬季新品上架前为人们心中埋下了欲望的种子。从极富创意到奢华唯美,时尚广告大片永远不会像电视插播那样惹人厌倦,总会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与享受。  相似文献   

11.
刘素英 《唐都学刊》2005,21(5):128-131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及其艺术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识和把握苏轼的艺术观念,并揭示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探索苏轼在他的时代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对现代人生的价值取向与创作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正格拉的画室布置得非常简单,却又极富神秘色彩。欣赏格拉创作的唐卡,是观画,亦是参禅。在格拉看来,画唐卡不仅仅是创作作品,更是一种修行。格拉,出生在四川甘孜州八美中谷一户普通农家。七八岁之际,他开始跟随父母学习诵经、法事,因为兴趣,还自学起绘画。后来,他被送进吉朗  相似文献   

13.
体验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其根基在于他对世界“差异相”的本体性把握。他的美学研究正是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来确定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差异感和位置感。通过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神游”与“逼视”两种艺术经验的分析,宗白华发现了中西艺术美学各自独有的路线与境界,提炼出诉诸听觉感受,并极富包容性的“流韵”范畴,它华彩流丽、端庄有序,是独具本土特征的审美中国范型。他以此反观西方近代以来的艺术和美学,突显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图式。这种探索在中西文化矛盾依旧尖锐的今天,无疑具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正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朱耀善 《社科纵横》2004,19(1):87-88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集诗词赋创作成就于一身的大文豪 ,其诗歌特色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着重论述了他的部分诗歌比较集中的艺术特色 ,认为其诗歌具有大放大畅吞五湖三江的内容 ,明澈洒脱与雄奇险峻并呈的情境以及信笔直书解纵绳墨之外的表达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文艺理论教科书在论述创作主体的要求时,每每强调世界观(思想)、生活经历、艺术技巧三个因素的作用,对情感这一因素却置若罔闻。这种创作主体条件论总是面临这样的困境,即它不能解释下列事实:一个人如果只有深刻的思想而无丰富的情感,他也许只会成为思想家、理论家而不能成为艺术家;即便他具有深刻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然而倘若他感受力迟钝、情感干瘪,反映在他笔下的生活也许显得苍白和贫瘠;也许他不乏艺术技巧,但因为缺少感  相似文献   

16.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杰作之一,其艺术建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其创作主旨,而其创作意图也需要特殊的艺术匠心来表达.把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融洽一处并且通过独出心裁的艺术建构表达出来,这是《桃花扇》审美意蕴异常丰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郭昕 《社科纵横》2005,20(3):146
韦伯是当代音乐剧大师,他创作的音乐剧《猫》、《星光快车》、《约瑟夫和神奇彩衣》、《耶酥基督超级巨星》、《艾薇塔》、《歌剧院的幽灵》等都已成为音乐剧中的经典。他为这些音乐剧创作的音乐在全世界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正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韦伯的剧创作也为我国的音乐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艺术表达源于情感,而创作者的情感源于对生活诗意的理解。如何在绘画语境中找到与诗的意境相关联的语言系统,是作者在研究中最为关心并努力探索的课题。"我喜欢超越现实的‘白日梦’,喜欢梦境中那自由往来、非古非今、不伦不类、扑朔迷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提到“艺术”这个词的时候,不论指的是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对象,还是艺术家的创造活动,有一点是肯定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社会现实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家既是社会的一员,他就不可避免地要表现他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总的观念,这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存在与社会生活全然无关的艺术和艺术创作。艺术家的生活经验——直接的和间接的,过去的和现在的,以及这些经验的广度和深度,都很大地关系到他的创作的内容和创作的成败。但是艺术家创作时,并不是被动地、不加选择地记录生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识的表现,虽然这意识不能不受到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民族、阶级等方面的限制,而艺术家的自我的个性的作用却是最值得注意的。正是这自我的个性,使艺术家创作  相似文献   

20.
在田汉创作的剧本中,早、中期剧作侧重于现实题材,后期剧作侧重于历史题材,尤其他建国后的作品,多是历史剧.《关汉卿》是他的最得意之作.它的创作为我国的历史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是历史剧创作的典范.虽然已有许多专家对这部作品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笔者认为,仍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该剧本在解决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关系谈些粗浅看法,以求对该剧艺术成就的进一步确认.并促进历史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