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代时期,个体小农家庭逐渐普遍化,为农民家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当时,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统治者特别注重发挥以"忠孝一体"为内涵的"家国同构"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家庭这一社会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奠定了家风家教的基调和底色。在此背景下,汉代农民家庭家风家教以"孝亲忠君"的道德教育为主,以"为人处世""耕读传家"为辅,共同构成了家风文化的主旋律,并以其自身别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和方式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汉代农民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等,对加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接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家训文化是重建当代家风家教的文化渊源;当代家风家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载体.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涵养、价值引领、方法指引等方面的作用.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可以从资源转化、重点群体、典型示范、媒体宣传等四个方面找准着力点,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下时代背景,将新时代家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高度,赋予家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构建起“家庭、家教、家风”新的一体化家风建设体系。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对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当前家风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风”中,构建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传承“修身立德”的道德风尚,弘扬“重家教、正家风”的传统文化,以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研究。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训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治理资源,能够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历史镜鉴与民族智慧。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涵养人性根基、培育家庭风尚、协调村社关系,从而能够提升基层社会主体素质、维护基层社会伦理秩序、助力基层社会文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进行扬弃与升华,并以家庭教育为着力点构建“个体—家庭—社会”逐级递进、内外协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要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促进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紧密地融合。  相似文献   

5.
家训和家书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历来对家文化极其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家风,对内影响着个人的品格,对外影响着社会的组成.而家风,传承于家训里、体现在家书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家书,都是一个成功门第的家风展现. 家训里著名的《朱子家训》,从清朝初年问世以来,被很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当做是“治家之经”,可以说,它不再仅仅是作者朱柏庐自己一家的家训,而是被推而广之地奉为中国共同的家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国"之大处着眼,从"家"之小处入手,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逻辑理路。优秀传统家训蕴含着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源泉,它倡导"睦亲和家"的家庭理念,并推崇"公忠报国"的价值情怀。在推进传统家训的现代转换中加强家国情怀培育,要有鉴别地对待传统家训,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要着力衔接当代家风建设,将其融入于日常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创新表达方式,在生活化中融通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是一个家庭的立家之本、幸福之源,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石。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继续积极探索,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主办,人生与伴侣杂志社承办,从2015年11月起,在全省开展"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主题人物暨家庭故  相似文献   

8.
重新解读家礼撰作的历史脉络,有助于从理论上为传统家礼、家教正名,正确认识其现实意义。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家礼撰作是贵族社会的产物,是"礼不下庶人"的结果,对于门阀制度和士族文化起到维护作用。宋代之所以出现家礼撰作的高潮,不能仅仅用唐宋社会变革、文化的阶层异动来加以解释,而与宋代士人的文化抱负有关,是他们救治世风、淑世惩弊的结果。传统家礼、家训中蕴含有诸多超越时空的优秀价值理念,与现代化事业并不矛盾。应当继承历代士人"教训正俗"的传统做法,传承和重建富于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家礼、家训和家教,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蕴含着由家延伸到国的递进圆融关系,其形成既是对优秀传统家国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对中华儿女奋斗历程的省察与总结,同时也是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研判与回应。其内涵要义主要包括以厚植家国情怀上下功夫为基本要求、以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为核心内容、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共建为践履路径三个维度。从个体、社会、国家、世界来看,这一论述在于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道德准线、培植清正淳朴家风民风的价值导向、筑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根基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治国理家的重要论述,形成了融家庭、国家、人民为一体的丰富的家国思想。这些思想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受良好家风家教熏陶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家庭和国家发展现实诉求的积极回应。总体上看,习近平的家国思想包括了从家出发、国家为重、民生为先等主要内容,蕴含了深刻的家庭建设与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研究习近平的家国思想,可为当今的家庭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家文化是在家族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各种组织行为。在与现代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使得家族企业呈现出各种形态。从家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出发,将家族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洪州分宁黄氏祖籍为婺州金华,于南唐时迁入分宁.初时为传统的乡绅之家,后来黄元吉建立樱桃洞、芝台两处书馆,黄氏子弟因此受到良好教育,养成良好学风,乡绅之家从而转变为文化家族.分宁黄氏家族于是渐渐形成较为稳固的家族性文化特征.他们以儒学为立家之本,讲究宗法秩序,遵循忠孝仁义规范;以文学为传家之学,尤其重视作诗.此外,擅长书法,崇尚气节,向往隐逸亦有不少传承.这些特征,在黄氏家族的杰出人物黄庭坚那里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黄庭坚辉煌的诗歌艺术成就,高超的书法造诣,高洁的人品,又激励着家族中的成员及后人不断承传、创新,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洪州分宁黄氏就此崛起.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治疗是20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疗法,现已被引入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际应用中。它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故结合中国当前家庭文化进行心理咨询的本土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与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家族企业的传统文化根基主要表现在依赖家族的生存法则、父母为尊的等级秩序、内亲外疏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文章分析了这种特定的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了中国家族企业的文化重构思路和在此基础上的企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家文化既包括整个大家族系统内部的文化,又包括个体的家庭内部的文化。在中国人的价值系统中家的意识具有核心价值的作用,而以子女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是家族延续的关键因素,因而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这种重视通过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以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家族企业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由此得出中国的家族企业在构建家族企业文化时应突出个性特征,努力寻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家族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平均寿命很短,迫切需要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本文拟从家族企业文化构建角度探讨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对家族企业文化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家族企业文化构建应树立长期培育的科学理念,优秀的家族企业文化应与企业多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远景一致,家族企业文化构建应突出个性特征,家族企业文化构建应寻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浙江浦江郑家从南宋始世代同居,历时三百余年,是义居共财家族的典型,素有“江南第一家”之称。其一整套严密的宗法制家规之所以历久不废,主要是有儒家道德中“孝义”这一共同的文化心理为凝聚剂,其中虽不乏封建糟粕,但主要则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精神文明中应该加以弘扬和足资利用的瑰宝。  相似文献   

19.
家庭消费文化是家庭成员在家庭消费生活中共同形成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消费行为的总和。家庭消费文化与家庭教育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家庭消费文化作为家庭教育内容世代沿袭,家庭消费文化是子代观察模仿亲代的社会化环境,家庭消费文化在亲子互动中规范子代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中韩两国企业文化都以儒家文化为背景,两者有许多共同的要素。但由于两国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度背景上有很大差异,导致两国企业文化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要素。这种不同要素成为中韩合资和韩资独资企业中发生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文化冲突就是跨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解决企业中文化冲突的主要途径是相互沟通、相互尊重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