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在新常态下各种社会矛盾的凸现是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社会基础。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国家价值目标实现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需要化为每个人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著作权法》的立法旨意、具体法律规则及表达范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尤其是《著作权法》第3条对作品定义及类型条款的修改,蕴含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的内涵要义。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该条款还需司法机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独创性”作为评判作品的核心标准,同时确定不同智力创造成果的“独创性”标准,方能公正裁判,求解个案正义,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大学是一个传承文化的组织,其内生文化不仅规范大学的发展,也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不同文化视域下,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紧紧相连,表现为大学师生对大学文化的延承与守护,对自我价值观的理性建构,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对向善近美事物的不懈追求。大学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质更明显,内容更具体,更能发挥引领和濡染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精神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紧密相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文章从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圭臬、灵魂和依托,凝聚思想共识,加强系统治理;培育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理;重视道德教化,实现综合治理;塑造良好心态,注重源头治理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力量,以生态的视角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的应然之举。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思想渊源以及国家层面的生态价值追求、社会层面的生态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生态价值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意蕴进行探析,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实现时代价值转换。  相似文献   

6.
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文化整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与和谐既具有深层的根基,又包含现代性。整合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保持中国特色,又增加开放性和包容性。整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以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社会各层面产生"共振"效应,从而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是由诸种相互关联的“力”所构成的聚合体,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本质指向,具有内生性与外推性相融合、稳定性与发展性相伴生、导向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分别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生成的思想基础、精神基础和现实基础。以思想统合、利益认同、理论深化和实践推进的方式实现其引领力,并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主导价值观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视觉文化建设、打造国际话语权等路径,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有其客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般”、“具体”和“具体的一般”三个层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主义引领、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21世纪》2014,(3):1-1
改革沧桑30余年,尽管一再有敌对势力抨击我国法制体系,阻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但几十年问我国立法不断健全、法制不断完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从提出“民主建国”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  相似文献   

10.
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春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同一性,春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有效载体。注重从情感升华、价值提升和文化创新等三个维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场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及“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