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莉萍 《社科纵横》2013,(10):86-89
信访是中国特有的处理社会尖锐问题和缓解矛盾的一种方法和机制。而涉诉信访一方面成为化解各类纠纷的一个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也成为困扰司法机关发展的一个现实难题。在厘清涉诉信访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如何构建和完善涉诉信访终结处理机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宁 《探求》2013,(Z1):78-81
一、目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总体情况近年来,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呈现多发的态势。以天河区公安分局为例,2012年1至12月共处理信访案件595件,其中涉法涉诉信访案件219件,占处理总数的近四成。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范畴,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层层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政法机关作为执法部门,在解决涉法涉诉案件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既要化解自身在执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6):48-53
信访作为一种弱程序性的救济途径,在当前社会中有着很大的需求量,而本应作为"主力军"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访者的信访行为进行分析。信访诉求处理的需求大于供给,导致信访普遍"价格"上涨,信访者福利下降;除了谋利型信访和信访者主观认为收益大于成本之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收益小于成本的;由于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存在,信访者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而选择继续上访。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形成普遍的信访"价格",增大信访的机会成本,同时帮助信访者合理评估信访的成本与收益,减少对沉没成本的主观放大,逐渐改掉中国人信"访"不信"法"的偏好。  相似文献   

4.
《探求》2016,(5)
自2015年5月1日实施新的立案登记制度以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新收的国家赔偿案件数量上升,立案案由呈现多样化,通过邮寄方式直接向赔偿办提出国家赔偿申诉的信件数量快速增长,国家赔偿案件面临的涉诉信访压力大增,表明立案登记制的推行,对广东省国家赔偿案件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审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应对这种新形势,值得思考。为此,本文从立案登记制度实施后省法院国家赔偿案件现状入手,分析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再从两种案件受理制考虑,在立法、实践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配额制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法治保障。但鉴于央地相关制度安排与实施存在规制错位与缺位、规制过度、规制重叠等问题,尚待加强“目的-手段”关系理论指导下的理性分析。在比例原则的检视下,前述碳排放配额制度的系列规制问题主要源于“自上而下”强制型或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建构模式,欠缺对规制手段适当性、必要性及均衡性的充分考量。碳排放配额制度的法治优化可从以下三方面重点展开:一是坚持配额覆盖的共同原则与时空分配的区别原则;二是提升事实认定科学化与价值判断民主化水平,科学贯彻风险预防原则;三是加强碳排放的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互动,并在未来《环境法典》等相关法律中强化涉碳制度间的均衡协调,以促进碳排放规制目标与制度体系的融贯。  相似文献   

6.
梁静韵 《探求》2013,(Z1):74-77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结构转型期,利益结构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对立关系显性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增,基层信访问题层出不穷,已成为影响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信访稳定工作,解决基层矛盾,促进基层和谐稳定是当务之急。一、基层信访的现状和特点一是群众伺机信访,造成工作反复。目前,部分群众尤其是重点涉稳人员、缠访闹访人员等,存在伺机信访的苗头,普遍选择在元  相似文献   

7.
王蕾 《学习与探索》2007,(2):120-123
在《法律的概念》第二版的后记中,哈特将"原则"作为不同于规则的另一元素引入了法律体系。这种在法律概念的外延上的扩充,不可避免地对其一贯持有的"一般性、描述性法理学"的方法论立场造成了冲击。在把"原则"补入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哈特的法律理论的自恰性与解释力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整体上看,原则的引入并没有对分析实证主义的分离命题构成严重威胁,但从内部来看,分离命题的消极性倾向却经由原则问题得到更加细致、清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李昌凤 《社科纵横》2005,20(2):48-50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人心,聚积在农村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并有激化的趋势,由此引发了农民大规模的涉法信访,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农民涉法信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必须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疏通渠道,积极化解农民涉法信访中的矛盾,才能解开其中的症结,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张炜 《唐都学刊》2008,24(1):114-117
从信访角度重新审视<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可以发现基层民众难以割舍的"面子"问题、息事宁人的妥协态度和追求公正的法律精神.当代信访文化的问题在于民众法律意识尚未普及、国家信访法律制度尚未完备,以及群众信访法律行为尚欠理性等迫切需要解决的3个问题.要构建基层和谐信访,解决信访问题,工夫应在信访工作之外,走法治化的道路,实现信访工作信息网络化.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21,48(1):1-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各种法治思想特征,分别表现为法哲学、法价值论、法制度论、法规范论、法行为论、法社会学等不同法知识学形态,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使其居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百科全书"的理论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特征,深刻地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十个关系"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术体系以及话语特征使得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法学研究事业彻底地摆脱西式法治话语的影响,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法理学之路。  相似文献   

11.
李爱华 《社科纵横》2005,20(5):46-46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将信访处理作为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之一,确定了信访处理在党内监督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不仅对各级党委、纪委认真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在党内监督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信访工作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法规基础。我们应进一步探索信访监督的新路子,将信访监督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一环,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理念引入信访监督工作之中,不断提升信访监督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民主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虽然,当前中国社会对法治的内涵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但社会主义民主必然要求法治化,而法治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保障方式,两者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法治理念与法治主体的分离、法治作为手段与目的的分离、法治形式与实质的分离、权利与责任的分离.这种分离在现实中起着削弱民主、扭曲法治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应认清这一问题,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主体的法治意识,并以此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赵保庆 《学术交流》2004,(10):25-28
法治是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制度选择,而依法行政则在法治秩序形成的过程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权力必然腐败的"铁律"使得对行政权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成为法治的制度保障。在控制行政权力行使的各种监督形式中,司法机关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具有其他监督形式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包括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优先原则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信访制度的存在源于权利对权力约束的必要性,同时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合法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在中国行政法治不甚健全的背景下,信访制度满足了民意表达的需求,也为公民的权利诉求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法治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行政相谈和苦情制度是综合性很强的行政申诉救济制度,和中国的信访制度基本性质是相同的.本文对两者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分析,相似点主要有:1.立法目的相通;2.基础原则相近;3.都注重调查权和思想疏导;4.都奉行及时终结原则;5.将行政内部救济与其他救济区分开来等.不同点主要有:1.法规体系结构不同;2.社会参与程度不同;3.对于信访工作机构和信访工作人员的调查权的关注度有差异;4."法律责任"条款设置有差异;5."信访秩序"规定有差异等.通过对二者异同的比较分析,力图归纳日本行政相谈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对中国的信访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在向法治国家迈进的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的基本制度得以建构并日益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将入的自由和权利确立为法律的最高价值以及依法控权来保障公民权利上.未来,俄罗斯法治将更加彻底地贯彻个体权利至上原则;规范权力的运行,保障权利不受侵蚀并对外国人的权利给予足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曾晓元 《探求》2013,(Z1):64-66
一、法治文化的概念及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关于法治文化和法治文化建设,学术界和法治实践中有多种解释。笔者认为,法治文化是指公民内心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及其价值追求。它是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法律保障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以法律价值观为核心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法制宣传教育深入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人的具体问题。立足于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以人的具体处境为研究导向,从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切入,能够从中观层面去理解"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分别对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法治保障、城镇化建设中的地权法治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法治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化权益救济体系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研究这些重要问题应立足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摆脱既有的价值观念束缚以及西方城镇化理论的思想藩篱,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影响各种问题的机制性因素,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予有效回应,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从而推进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  相似文献   

19.
张波  赵华 《求是学刊》2005,32(4):67-71
俄罗斯生态鉴定制度是俄罗斯环境管理的一项最重要措施.文章对俄罗斯生态鉴定的内涵、类型、原则等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环境保护优先性原则"是俄罗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借鉴俄罗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扩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更多地赋予公众参加评议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与监督力度等几方面来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李慧玲 《创新》2015,(5):107-110
管辖制度是行政诉讼的重要制度,不仅关系到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实现程度,也影响着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新《行政诉讼法》关于管辖制度的修改是行政诉讼的进步,却仍然无力触及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中"原告就被告"原则,忽视行政诉讼作为私权对公权的对抗特殊性,不利于原告诉权保护,加剧了司法地方化。为实现行政诉讼目的,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应赋予原告管辖选择权,原、被告同一辖区可择地而诉,确保正义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