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霞  朱丽芳 《社科纵横》2023,(5):100-105
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西方法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包含了党内法规。用于规制党员和党组织行为的党内法规为一般意义上的“法”带来了新的含义并开拓了新的领域。从整体视角来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党内法规纳入社会主义法治之中,不再把党内法规与法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来看。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党内法规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产物,经受了革命、建设与发展的考验,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被列为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新时代十年,我们党从各位阶、各领域、各层面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形成集成集约和成熟定型的框架结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法治中国建设,特别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成就经验,形成彰显时代价值和内在特质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战略上安排部署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推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更为科学、更加有效的实践理路和发展路径使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更有活力。  相似文献   

3.
数字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数字治理法治化应重点围绕数字安全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数字正义是数字治理的价值根基,数字向善是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数字人权是数字法治建构的终极关怀等核心命题展开。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应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搭建智慧执法架构、提升数字司法效能、创新社会治理、确立公民数字法治精神、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等方面推进,从而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与数字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史亚博 《创新》2021,15(4):97-107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是新时代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信息化结构形态,网络社会拥有流动性、共态性、虚拟性、去中心化和数字化等复杂特征,增加了治理难度系数.新时代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应深刻把握基本概念、重要意义和理论基础等核心要义,系统分析现有治理模式差异与结构要素变迁,科学制定"一中心五主体"的治理架构.结合当前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在理念、管理、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加强党的领导、改革管理机制、完善法规制度、提升信息技术、加强协同联动、重视宣传教育、强化监督评估等七项途径,共建多主体协同联动的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刍议工人阶级政党党内关系的运行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呈伟 《社科纵横》2009,(7):5-7,16
党内法制和党内文化是工人阶级政党党内关系的主要运行规范。以党章为中心以其它党内法规与之相配套的党内法制体系,不仅对党内关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作了详细规定,还对党内关系相互之间应该如何处理作了明确说明;党内文化则对整个党的全部行为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协调党内关系的精神纽带与软规范。党内法制和党内文化的规范为实现党内关系的和谐提供了条件,但仅有这些条件还不是很充分,遵循政党法治治理模式,实现依法治党,能够更好地帮助工人阶级政党达成党内和谐。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软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国家治理领域中的软法形式越来越丰富。目前最主要的形式有七种:一是公法的基本原则;二是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宪法和行政法惯例;三是执政党的党内法规;四是宪法、法律中的宣示性、倡导性条款;五是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公民社会规则;六是司法判例;七是行政执法基准。这些形式的软法对于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行使,推进依法治国;规范执政党的行为,推进依法执政;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特别是行政裁量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规范公民社会行为,推进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以及平衡改革、发展、创新与法治的关系,保障富强中国、民主中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协调统一均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6):40-45
国家治理体系由治理主体、理念及方式三大核心要素构成。与之对应,当下中国治理体系呈现出党主导开放型政党制度日趋成熟、从"管理"向"治理"的理念转变深入人心、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主导治理方式的时代特征。一党主导保证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治理理念造就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法治路径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未来我党的执政治理能力、国家治理方式及全面依法治国事业仍需要不断提升和推进。  相似文献   

8.
2018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第四十七条赋予了所有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从我国宪法发展史来看,设区的市立法权入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经历了1954年宪法制定和三次全文修改以及现行宪法的五次部分修改,才最终确立了设区的市立法权。设区的市立法权"入宪"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能够创新地方治理体系,优化国家治理结构,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另一方面的隐忧在于可能会产生地方立法质量参差不齐,滥用地方立法权以及变相扩张设区市行政权力的风险。因此,捋顺中央和地方宪法上的立法权构造,设计行之有效的地方立法评估体系,调适人大立法与行政立法的组合关系将是未来地方立法权入宪后的行宪重点,也是真正实现"以良法促善治",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21,48(1):13-20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才能获得真实的内涵和完全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是人民性、法律性、实践性的统一。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执政党建设、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坚持法治价值理念,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县域法治不仅在区域法治体系而且在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构成了国家法治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县域法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法治体系的效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法治现代化进程的总体格局。在当代中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县级政权构成了国家政权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县域政治是整个国家政治运作的基层枢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无论是县域国家权力机关制度建设,还是县域政府治理变革,抑或县域法治社会的成长,都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县域法治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九大对推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县域基层的具体实践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法治中国进程中的县域法治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1.
王文琦 《探求》2013,(1):85-92
制度化是法制化的基础,法治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层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执政党对制度化的认识提高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官员考核制度化的建设开始起步,各类规章制度相继建立。官员考核的制度化过程使我国的官员考核呈现焕然一新的局面,对于推动国家法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官员考核制度相比较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要缩小差距,必须在已经出台的官员考评党内法规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开展统一的官员考评法律制度建设,推动官员考评制度与国家法的对接,使官员考核行为上升为国家法治行为。  相似文献   

12.
当前北极治理态势正面临着"域内自理"与"国际协同"的矛盾,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变使世界各国、国际组织等意识到保障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而各国发布的北极政策战略又在表达不同的北极利益诉求。本文以北极治理机制和部分国家北极政策战略内容分析为切入点,对北极海洋生态安全协同治理可能面临的困境进行深描和研判,剖析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的局限性与功能不足。以此为依据,从指导理念转变、多主体网络打造、国际治理标准制定、北极治理法律体系制定和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协同治理的相关动议。以期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中,引导各国搁置争议,增强互信,强化国际合作,构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协同治理平台,推动北极治理工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8,(1):88-95
法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真切地表征它的正是法治问题本身。法治问题具有多元聚合性质,它主要通过有偏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显现出来。法治体系必须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性质才能具备更强的国家治理能力。更加坚实地将法治建设置于各种现实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来考量,我们就能够不断擢升法治问题与法治体系之间的契合程度,由此构建的法治体系才会具有更高程度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现实性,进而它才是当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14.
村规民约凭借其内生性和灵活性,紧密契合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化解矛盾纠纷、维持社会秩序和辅助国家法律实施的积极作用。村规民约的法治化使之与国家法律形成良性互动,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有的法治功能。实践中,村规民约存在制定程序不规范、文本内容个性化、操作性不强、执行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法治功能的发挥。增强村规民约制定程序的规范化水平,强化文本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及执行保障力度,确保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法治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10):104-1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甘肃法治政府建设与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要树立法治政府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从突出基层依法行政发力、健全依法行政责任制度、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实效、持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将甘肃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切实发挥法治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先导、示范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包括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都需要公务员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战略定力、科学的理论体系、扎实的实践能力,以推进国家和政府建设总目标的实现。这决定了公务员培训教育将更受重视。为激励公务员提高自身素质,《公务员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阐述了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内涵及地缘战略意义,指出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反映了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探讨了中国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面临的机遇与诸多挑战;着重分析和设计了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若干路径,并明确提出了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海洋治理的对策建议。指出积极打造蓝色伙伴关系—蓝色利益共同体—蓝色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海洋社会成为中国海洋治理的终极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乔小明 《创新》2016,(2):27-38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国家治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在理论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应把握的关系是:第一,四个方面的问题。国家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应预防两个错误倾向——国家主义和多元主义,建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理论和国家治理的战略——"竞争-合作"模式。第二,建构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理论和国家治理的战略应把握"六个有机统一"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习惯是随着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并存的,民族习惯法其自身特有的情态仍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存续。为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化表述,进而在建立和完善法治化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大力推广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进行对话。而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发展少数民族习惯法提升制度认同、公众参与和自律秩序的形成,从形成多元化治理秩序,推进法治建设,挖掘习惯法作为第一性规则和法律原则的构成形式来完成。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对国家制定法还是对民族习惯法形成规律或对特定区域社会秩序来说,民族习惯法仍具有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建立健全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是实现基本人权的重要制度保证.具体到表达自由的基本人权,违宪审查制度至少可以在五个方面有助于该项自由或权利的实现:可以限制政府随便制定限制表达自由的法律、法规,否决行政机关采取的不当限制表达自由的行政行为;能够纠正政府制定的限制表达自由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发布的通知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与言论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采取的行政措施的质量;是民众表达自由的一种救济措施;有利于维护关于言论法治的统一;有利于积累相关方面的经验,从而提升处理言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