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于画家所处的自然环境、艺术理念、师承关系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从目中山水到笔下山水必生各异。山水画自五代北宋始分南北方两大风格流派,在北方以荆浩、关仝和范宽为代表,画中山水峻拔、劲挺、深厚,笔意枯老具有雄润伟美的气格;而江南山水则以董源为宗,画中峰峦重叠、云雾明晦、湖泊遍布,笔意润泽华滋,具有清逸秀润之美,后继者各师其宗径渭分明。如今交通便利发达已无东西南北之闭,画家亦见多识广,目及天下山水搜于胸中,依着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观赏裴宏波的山水画卷,让人大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之感。山的巍峨壮观、水的清澈激越、云的轻柔飘逸、雾的亦梦亦幻、草的昂然临风、树的葱郁苍劲,都幻化在了神美的意境之中。看裴宏波的山水画,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感悟。展读他的山水画作品,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其一,裴宏波的山水画,有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山水画的缘起,是"天人合一"意境的集成,是知山乐水田园观的体现。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宇宙精神,是对"道、  相似文献   

3.
正当名表、珠宝、高定服装、汽车与绘画的结缘,超越了艺术门类的界限,超越了材质和工艺的界限,这样的产物凝固的不仅是源自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和造型,更是对美和永恒的追求,无惧时光流逝。于是,画作的艺术灵魂在另一件物体中重生,抑或升华。手腕上的世界经典吴炳是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画院待诏,工画花鸟,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其画"写生折枝,可夺造化,彩绘精致富丽"。静看这幅传世之作《出水芙蓉图》,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  相似文献   

4.
女儿的话     
正据说妈妈是先看到了爸爸的海鸥海报,对这个人产生了好奇和崇拜,然后相识、相知、相恋……往大了说,如果没有海鸥,可能就没有我了。我在海边的一所小学读书,海鸥陪伴我长大,适逢天儿不错的冬日黄昏,我就会被我爸拉去海边,美其名曰"带你去看海鸥",实则是帮他"喂海鸥"的"童工"。常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我撕开一袋小饼干,斜揣在兜里,掰成小块投向海面,把"模特"吸引过来,这时我爸就会挑一只吃相好看的小海鸥疯狂抓拍。要细说起来,这饼干怎么扔,  相似文献   

5.
正几年前见过王鸿雁的画,那是他带着画到我书房看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去山东采风,得暇到王鸿雁家中一访,就被他居室的古香古色所感染。当时我就想,他把自己锁定在这样一个传统氛围浓郁的空间之中,仅只是表明他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对传统艺术的守卫呢,抑或是显示作  相似文献   

6.
正我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既是形式美感的,也是艺术哲理的,两种享受相互交织在一起,彼此难以割舍,因为艺术创造中的形式美感的后面,有绘画艺术哲理性的思考,即使追求纯形式美感的艺术也不例外。不过,我不是追求纯形式美感的艺术家,我的作品也饱含着来自客观自然的勃勃生机。中国山水画,特别是泼墨泼彩的  相似文献   

7.
孙薇 《学习与探索》2012,(7):139-141
浪漫主义艺术是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风行于欧洲大陆的一场艺术运动。浪漫主义艺术强调个性、主观性、激情和想象,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崇尚天才,反叛对规范性的模仿,追求唯美、自由和超越性。"美的艺术"从传统的艺术概念中独立出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和功用,美的艺术就是天才的艺术。浪漫主义运动持续的时间很短,却是一场波及全欧洲的一次文化和艺术思潮,它因为具有深刻的思想基石、伟大的作品、传奇的艺术家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历史和人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快乐教学法     
语文集纳占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材料,是学生学习审美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而快乐教学的教学艺术、思想方法、艺术的发现和提高,集中反映在"美"字上,是学生在寻求美、发现美、体会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会与会学的乐趣,收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青岛画报》2006,(12):36-37
凝聚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与审美品格的中国画与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两朵独特的奇葩."书画同源"的工具材料笔、墨与宣纸神奇而和谐的反映着中国人的情感与创造,在墨海线林交织的韵律中渗透着淡泊、简约、雄奇或博大;洋溢着生命的体验,精神的观照与灵魂的升华.让人们在作品面前,感到了美的缤纷与流动,震撼着人的脉搏,冲击着人的心灵,如"观海临风"、"幽林散步"、"高峰望远".  相似文献   

10.
我常常以为,文化与艺术离我们很远,或是说,文化与艺术理应是新锐的、高端的、雅趣的、高冷的. 可是当有一天,我带着满腔的焦躁偶然走进沈阳华府天地购物中心,准备血拼一番之时,误打误撞地来到了这里——宣和艺术馆.瞬间我陶醉了,仿佛找到了一块至纯至美的净土.原来艺术离我们如此之近,它就藏在你我的身边.  相似文献   

11.
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因而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注意空问描写艺术。而在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空间描写艺术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色。唐诗气象浑厚开阔,从艺术构成因素看,就是与唐诗空间描写以恢宏深远为美的趋向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歪果仁"说"通过采访传承人了解到,皮影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也是非常用心的,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汗水,艺人们付出很多。我在俄罗斯并没有见到过皮影这种形式的表演,只见过木偶剧,皮影这种艺术形式是我第一次见到,希望以后在俄罗斯也可以经常看到这种表演。"——俄罗斯乌苏里电视台记者奥莉娅"今天看了皮影戏演出之后很感兴趣,皮影戏很有意思。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用这么薄的,而且是用驴皮制作的色彩鲜艳的皮影。在俄罗斯有类似的木偶剧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我回家也会跟自己的孩子介绍皮影戏这种艺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资深记者伊娜  相似文献   

13.
文人风流     
正作为公认的"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吴昌硕的画究竟有多好,其实已经很难评价。不妨举个例子,很多人研究齐白石,都要从吴昌硕开始。作为吴昌硕知名的十三大弟子之一,齐白石与吴昌硕在艺术上渊源颇深,在齐白石的绘画尤其是花卉木石中,经常可见吴昌硕的影子。可以说,吴昌硕是清末民初写意花鸟的奠基人和引领者。吴昌硕绘画艺术的最大特色是金石气重、笔力雄浑。他曾自言:"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对于  相似文献   

14.
周怡 《学术交流》2001,(2):113-118
石涛试图以哲学的高度,把他对绘画的全部认识贯通起来.他以"一"这个道家特殊的哲学概念替代了以往画论中的"道".这是介于"道"与"万物"之间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它有"道"的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又是物自体."一画"是人类依据于自然的创造,它打破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铭刻上人的意志.石涛在继承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起源、艺术起源学说基础之上,又强调了艺术家主体创造的因素.以此冲破因袭的成法,创造出一个"我法".所以石涛认为,受先于识,要把握一画之法,就要强调艺术家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固守成法必然导致自我感受的丧失,惟有不受任何概念束缚的"一画"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也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15.
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既属于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也是一代代文人士子的雅好。人们将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其培育、赏玩中的考究之处,丝毫不逊于真画、真诗。至于古代的盆景如何文雅、如何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心,我们今天虽不可见,但仍可以从一些古画中得窥一二。  相似文献   

16.
张政文 《求是学刊》2001,28(3):80-86
康德认为,美的本源出自于人的理性能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审美判断力,但美的本源决非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审美判断力在其判断活动中展开的涉及到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美的本质可以深刻地应答美的本源问题.同样,对美的本质的界定只是问题的开始,美的本质问题只有在关于艺术本体的阐释中才能得到终极解决,从美的本源到美的本质,再从美的本质到艺术,康德通过对美的本质的二重解构,重新打开了美的本质之门.  相似文献   

17.
我1964年跟恩师仙坡学画,经常拿自己的习作向老师请教,老师有个习惯,画好的作品总是挂在墙上,我进门后他常说的一句家乡话就是:"来,你帮我择巴,择巴."即是提提看法.老师为人谦和,我视为自己的父亲,因自己年轻,阅历浅薄,就乱说一通,老师总是笑着说:"很好很好".但下次去拜访,老师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画法.  相似文献   

18.
继承传统,巴托建构起一套“美的艺术”,是对“美的自然”的模仿的艺术观念,这套艺术观念因陈旧的内涵无法支撑起艺术自律。跟随潮流,巴托又为其传统理论框架下的艺术观念赋予了许多新鲜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从而在艺术观念的现代转型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桥梁角色。之后,康德又继承并超越了巴托。康德沿着巴托开辟的道路,将在巴托这里已显露头角的诸多观念系统化、完善化,并以“自由”与“理性”重新定义艺术,在颠覆古代艺术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艺术分类逻辑,从根本上为艺术自律寻得根据,最终确立起“美的艺术”观念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8):131-136
"寄"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常常与"兴"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着明显的界限区分。"兴"的艺术手法仅限于展示自然界简单的类比关系,而"寄"是将情落实于物之上,从而使得他物闪烁出主体的生命精神,二者之差即在个体之情的投注有无。"寄"这种强调个体化、情感化的艺术手法有赖于主体审美的艺术觉醒以及物我区分的高度发达。郭象"独化"哲学彻底打破了物我之隔,还给世人一个本然无主的天地世界,将物之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地。郭象玄学是一种世俗化、人生化的学说,它带来了个性主义空前的高扬,催生了中国山水游赏风气的盛行,给文人大规模的个性化情感创作提供了契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寄"的成熟发展与郭象"独化"哲学为同一思想文化脉络下产生的桴鼓相应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刘佑局把幻象绘画方式上升到主义,开始觉得抬之过高,因为我对各种冠以"主义"的东西从来没有好感。我对刘佑局的"幻象主义"最早是持批判态度的,在批判的过程中却慢慢被刘佑局的另一种理论所折服。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包括欧洲艺评家对刘佑局"幻象"绘画的解读,文章虽短却很启发人。刘佑局用"心性"表达"异思",从旧格局里开发另一种艺术的"野性"地,这不仅仅在色彩的表达上创造了"多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