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课程是美育教育实施的主体,而音乐艺术课程则是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艺术为美育教育手段,就是要借助于音乐的情感性特点来最大限度地感染学生,使他们内心产生美感,能够识别美,创造美,逐步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高职教育的根基,是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培养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美育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美育教学内容缺乏与专业相融合、课程安排少;美育教学师资匮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美育教学方式单一,协同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的美育教学模式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美育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相融合,专业教师须提高审美与美育能力;美育要构建与校外公共文化场所、文化产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打通的课堂教学模式;美育教学要与新媒体应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刘彦顺 《求是学刊》2003,30(3):95-99
本文从美育学学科建构与中国20世纪尤其是新时期美育学的学术进程为视角,论述了曾繁仁先生在美育学科诸多方面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为"审美情育论"、"人生美育论"、"审美力"、审美现代性建构、"致中和"的审美教育论、20世纪的美育转向论及其中的生存论美育等,代表了新时期美育研究的主要实绩.  相似文献   

5.
美一直是大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的东西.美不仅体现在外表,也体现在个人内涵素养中,通过后天的教育能够帮助个人形成较高的审美能力.很多高校对美育教育重视度不高,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当中,教师更多地将专业技能培养作为重点,甚至部分院校中没有开设美育课程,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该文对运用通识教育理念推动高职美育课程改革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层面阐述初中音乐的审美教育,首先从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塑造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其次从歌唱聱学引导学生发出美的声音,唱出美的情感;最后从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真谛,体会并创造美的作品.达到以音乐塑造情操,以美育升华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的艺术教育实践有3种倾向:一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可以归结为革命纪念日的色调装饰;另一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是用艺术手段进行政治教育;第三部分人则认为艺术教育是艺术家、艺术创作者的教育。自革命的最初年代开始,文学、戏剧、音乐、造型艺术便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艺术作为阶级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用艺术语言手段进行艺术教育有多种途径。从事综合教育的教育家在审美教育领域把造型艺术提到了首位。然而他们对这一门课程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艺术造型只是装饰政治运动的手  相似文献   

8.
范俊玉 《学术交流》2005,(9):183-187
美育对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时期的高校美育正处在大众文化全面兴起的背景之下。大众文化的感性泛滥阻滞了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它的复制性排挤了创造个性的培养,在过分注重娱乐性给人带来快感的同时却消解了美感;由于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其中夹杂的不健康内容削弱了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但是,优秀的大众文化可以拓宽高校美育的内容,为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进步的阶梯,并为高校美育开拓了新的渠道。鉴于此,应在美学理论教育及其教学方式、开展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活动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以积极应对,使我国的高校美育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全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着重强调综合性人才培育及美育政策,为落实高校音乐专业美育的特色教学,提出音乐美育的特色化创新型实践研究.阐明音乐美育的概念内涵,分析我国音乐美育的现况;在音乐美育融入特色化主题内容、特色化教学观念转变、特色化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提出音乐美育的特色化创新型实践,包括情感渗透式特色化教学...  相似文献   

10.
姚晓南 《探求》2003,(2):75-78
当代美育应超越学校审美教育的狭窄范围,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在理论层面上,美育的发展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社会公众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应以其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来引导大众的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1.
论美育的现代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育在历史上均处于可有可无的依附性的地位。在西方,直到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才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提出,还并不意味着美育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在中国,美育也始终不曾获得过自己的独立地位,它是依附性的。我国古代.并没有“审美教育”的提法,与之相近的是儒家美学提出的“乐教”与“待教”的概念.它们直接与其“成人”的目的相联系,它强调的是音乐和诗歌能够给人道德上的教益。即使在我国解放后,美育的这种历史命运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为什…  相似文献   

12.
"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是从课程观的角度做思政,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引领有机结合.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具有丰富的"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资源,挖掘其思政内容、发现课程育人重心、思考育人资源如何更好地融入课堂,实现无缝衔接,对当下"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该文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德育""美育"融入《微电影创作》课程的路径,以期在微电影创作课程当中逐步实现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教育有悬空的现象,如何加强美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感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是高中教育教学中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本文就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展开分析和论述,指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识艺术教育是聚焦人文、审美及素质的教育.具有"美德"育人、"人文"育人、"大美"育人的功能与意义.针对目前通识艺术教育在实际教学落实中的课程内容、结构、设计特色等存在的问题,探究通识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策略,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引导力、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谈文学审美与语文美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琳 《社科纵横》2003,18(2):80-81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贯彻审美教育是其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文学审美不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 ,也为语文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美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灰箱:诗的空白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山 《学术交流》2008,(1):151-154
诗的这个"灰箱",实质上是一个载负着审美模糊信息的诗的"空白结构".这个结构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书法艺术中的"飞白"、舞蹈艺术中的"定格"、音乐艺术中的"休止"、戏剧艺术中的"静场"一样,具有其他结构所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放 《学术交流》2005,(4):181-183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学生比较健全、完整的现代人格主体,离不开美育。由于概念的混淆、观念上的误区、实践中的偏差以及人才选拔机制的误导,致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呈现边缘化倾向。克服这种倾向,应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美育考核机制与评估体系,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审美教育活动———美育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为科学的理论所证实。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这种主张基本...  相似文献   

19.
张毅 《社科纵横》2009,(9):104-106
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民间工艺设计样式几乎都同时具备了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这两个基本要素。在民间工艺设计教学中,欣赏与造型是构成民间工艺设计艺术课程的两个基本内容,本土特色民间工艺设计题材的艺术课程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而学习的趣味性与创造的成就感是民间工艺设计课程吸引大学生的法宝,教与学的互动则是民间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传统民间工艺设计作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希望传统的食品应该蕴含人文艺术元素,而具有诱人色泽的食品,往往会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食品人文艺术元素的追求,该文在美育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基础上,探讨了美育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校园环境的方式,以期通过美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达到提升本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开发出更多具有较好创意新产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