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鲁迅,课本上给他的定义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然而,鲁迅的身份远不止于此。事实上,他是民国有名的文艺青年——懂版画,擅书法,喜欢书籍装帧,时不时设计个徽标,还是个收藏家。鲁迅先生虽已辞世80周年,但他的文学与艺术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人们。  相似文献   

2.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4,13(3):154-162
鲁迅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几近八年,他与日本之关系千丝万缕,他所体验、感受和理性认识的日本是怎样一幅图景,原本是一个颇能激发人们了解和想像欲望之话题.但相关资料、尤其是直接资料的匮乏,造成了探究这一课题的难度.本文利用笔者多年在日本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便利条件,对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梳理,试图还原"鲁迅的日本".其中特别提出,鲁迅始终是在民族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框架中,作为参照系来叙说日本;这决定他主要是以正面视线观照日本;他所指出的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的艰难性,至今依然有效;今天仍可看到的对鲁迅日本观的误读,既与中日两国宿命般的历史因缘相关,更证实着鲁迅当年的判断和忧虑.  相似文献   

3.
文体是由作家的心灵图谱与语言方式 ,合致而成的具有体系性特征的型态。中国现代散文是此间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存在。鲁迅 ,作为现代散文文体家 ,他直接参与了中国散文现代性的创造。鲁迅的文化立场、精神方式、语言方式等 ,创造了鲁迅式的散文。它们标示出了中国散文的现代高程与范性。鲁迅之于散文另有“全体性”意义———鲁迅是现代杂文的别名 ,散文诗由于他的亲炙而成熟 ,他所写作的自然由性的叙事散文 ,是对现代美文体式的重要建构。这是散文家鲁迅的一种独特  相似文献   

4.
鲁迅嗜好糖食,他的日记中频繁出现购买糖果、甜食的记录,友人也时常赠送糖食给他。糖之于鲁迅,不仅是一种饮食偏好,也构成了他人情往来和个人情感的一部分。尽管鲁迅自幼患有龋齿,一生与牙疾相伴,身体条件不适宜吃糖,但他仍然割舍不下这一嗜好,糖在给鲁迅带来味觉和精神上的甜蜜的同时也给他带来身体上的苦痛,鲁迅是以自虐的方式承受苦痛并坚持与现实的黑暗抗争。鲁迅作品中的糖则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既有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又成为他独特的修辞方式以及书写人性、人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斗争经验是非常丰富,斗争艺术是非常卓越的。到他逝世时,整整战斗了三十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以及这些反动统治者的帮凶、帮闲们,都逃脱不了他的锋利的抨击、辛辣的讽刺、深刻的批判和严正的谴责。他的宝贵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斗争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思想史上的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后人的一宗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地正确地总结鲁迅一生的斗争经验和斗争艺术,是鲁迅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想从他最后一年(一九三六年)的短短十个月的经历中,考察他的斗争历程,分析他的斗争内容,并对他的斗争艺术,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一鲁迅活着的最后一年,中国历史正处于暴风雨的前夜——全国性的民族革命高潮、抗日战争即将到来的前夜。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阶级斗争尖锐,救亡运动高涨,革命策略急变,内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鲁迅与时代关系的几个特点,指出鲁迅是在个体生命与世界的深层的和形而上的把握的张力中确立他与历史与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的。他的文化姿态始终指向我们民族的现代化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正如文化激进主义一样,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性格倔强,一生挚友不多,除了许寿裳就是齐寿山了。《鲁迅全集》曾两百多次提到齐寿山。齐寿山和鲁迅在北京期间相交14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齐寿山很崇拜鲁迅的学问和道德,而鲁迅也很欣赏齐寿山古道热肠的性格。生活上,齐寿山是鲁迅的得力助手;经济上,他是鲁迅的坚强后盾。在政治动乱的危难关头,他更是义无反顾地站在鲁迅一边,正直地给予无私的支援。  相似文献   

8.
徐书奇 《社科纵横》2008,23(1):94-95
实际生活中的鲁迅是十分喜欢饮酒的,鲁迅日记中就有明确的记录,而且在文章中他也多次对酒进行描写,酒在鲁迅的文章中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含义.鲁迅不但对形而下的酒有精彩的描写,而且他把酒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从而深刻表达了鲁迅的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鲁迅以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地位。鲁迅以他在反封建运动中冲锋不止、所向披靡的战斗实绩,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界中的地位。鲁迅也以他超凡脱俗的伦理思想和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给人们带来了伴着崭新的社会人生而出现一种崭新的道德面貌、“精神文明”的希望。他的“严酷”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鲁迅的许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效法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人习惯于把有无理想作为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主要标志,因此,一提鲁迅小说的理想,就会觉得诧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错,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革命者,作为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一贯反对瞒和骗的文学,反对以乌托邦的空想去麻痹人。他敢于直面现实,向黑暗挑战,他是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的死敌。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现实,他的笔触始终对准那个罪恶的社会,无情地揭开它的种种毒瘤脓疮。因此,鲁迅的小说,至今还是最好的现实主义典范。但这些,决不意味着鲁迅没有理想。问题恰恰相反,鲁迅是带着自己的社会理想投身于文学事业的,也正是进步的理想,才使他的现实主义描绘显得分外深刻。他自己曾经明确地表白过,他弃医从文,是想以文艺为武器改造国民性,而他揭露病态社会,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既透露了鲁迅的社会理想,也透露了鲁迅的美学理想,而且都付诸小说创作的实践,即在对黑暗社会的现实主义描绘中,透露出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世时,他的作品就遭受美国汉学界的冷遇。对于中国五四运动期间产生的新文学,美国某些集团向来是敌视的,认为它是“渗透共产主义的”。只有E.斯诺的态度例外。他把宣传中国的新文学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1936年鲁迅逝世后,他原在中国取得的文学成就使美国汉学家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某种变化。美国开始发表鲁迅作品的译文;他的作品得到研究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些学者的重视。鲁迅逝世之后,甚至国民党当局也赞助他的作品在美国普及,这是用杰出作家的作品进行政治投机的典型事例。可是,美国大学汉学界仍然漠视鲁迅和中国所有的新  相似文献   

12.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大家要我写点纪念他的文章。记得一九五四年,我初来浙师院时,在一次学习会上,我曾说过我认识鲁迅先生。后来在“文革”中遭到某些人的讥讪说:“你也配认识鲁迅!”从此,我再也不敢谈鲁迅,也不敢承认认识鲁迅。我想现在是不必怕了,可说几句了。但因为事隔多年,有些事只能记个大概,要写成文便又模糊起来了。但无论如何,我要说一说,也算一点纪念。我在北京时,正是青年们对鲁迅先生誉望日增之时。我当时是搞古典文学的,但对《新青年》、《语丝》极有爱好,因而也非常尊敬他。我也听过他几堂课。当时北京各大学的课堂多半是开放的,不论是谁都可以入座听讲,我就是这样认识了许多一时名家的。当时北大、师大中文、历史各系的名教授,大部分是余杭章太炎先生的学生或旧相  相似文献   

13.
徐铂尧 《生存》2020,(12):0227-022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写下的。鲁迅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很多人给予鲁迅先生很高的评价,那么下面我想说一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4.
陈丹青 《东西南北》2011,(14):36-37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是现在小青年的口头禅,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文艺思想,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从留学日本时期开始,他就以文艺为武器,为中华民族和劳苦大众的解放而战斗。从一九○二年到一九○九年,鲁迅在日本七年多。这七年多中,前四年主要是补习日语和学医,但也留心文艺,课余披览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还钻研了文艺理论和美学书籍。后三年主要从事文艺运动,翻译和评介外国新文艺。这一时期鲁迅形成的文艺观,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对他的文艺实践具有重要影响。鲁迅留日时期的文艺论著不多,但内容很丰富,涉及的范围颇广,本文不一一阐述,仅谈两个问题。一、鲁迅早期对文艺特征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刘崇 《社科纵横》2008,23(2):121-123
<野草>流溢着鲁迅独有的深沉情思和对灵魂的自我拷问,它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本文尝试通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从作者如何面对自我、如何面对他者以及怎样塑造理想的灵魂三个方面来对<野草>的意蕴作一新探,从而更真切地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素养和极其广博的知识与极为精辟的见解。他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为了彻底地反封建,扫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乌烟瘴气,鲁迅当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侧重于批判方面。在他战斗的一生中,极其猛烈的抨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束缚和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摧残和奴役。同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方面,鲁迅先生也做出了具大贡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熟悉现代文学的人都知道,创造社跟鲁迅有过激烈的争论,虽然后来他们为着同一目标的大战斗的需要,“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一同参加了左联,一同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作斗争,但是要他们完全消除芥蒂,是很困难的。然而,作为创造社发起者和重要成员之一的郁达夫却是个例外。自从1923年2月17日在北京和鲁迅相识后,便终生热爱和尊敬鲁迅。他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文化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认识得最早。用郭沫若的话说:“郁达夫之于鲁迅更有点近于崇拜。”鲁迅的《呐喊》出版以后,郁达夫一再向友人推荐,他说:“如问中国自…  相似文献   

19.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正是在人的问题上,鲁迅和尼采有过共鸣。本文以鲁迅“立人”思想为线索,论证了鲁迅早年倾心于尼采哲学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他在各个时期对尼采学说的择取与扬弃。在鲁迅与尼采的关系上,过去有人说:鲁迅之所以受到尼采影响,是由于前期“思想有弱点”;更为流行的观点是认为鲁迅后期对尼采“无一赞辞”、“彻底否定”。本文从鲁迅和尼采著作的实出发,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学习鲁迅的革命实践,总结他的斗争经验,对于我们继承毛主席未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在他光辉的一生中,同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势力、倒退复辟道流、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分子进行了坚韧不拔的长期斗争。总结鲁迅一生艰苦斗争经验,最为突出的是一股强大的“韧”的战斗精神。学习鲁迅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实践毛主席的教导,极为重要。 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尖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