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庆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城市,自然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乡土民风淳朴、名人贤达辈出,还孕育了香包、剪纸、道情、皮影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融合发展,对于打造“高天厚土、红色圣地、文化庆阳”文旅品牌,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闻瑞东  赵宏宇 《探求》2011,(2):7-10
文化旅游业是以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仅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广州文化旅游业的现状,从产业资源流失、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创意品牌、人才队伍不强等方面分析了广州发展文化旅游业面临的问题与障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有裨于广州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蓝武 《创新》2018,(2):37-44
2015年中国"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昭示着中国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各土司文化资源富集区在积极推进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推进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与经济优势,实现土司文化价值的最大化.新形势下,市场引导,品牌引领,创新驱动,差异化发展,无疑是实现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8):68-72
以前旅游业与邮政函件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也形成了一些旅游邮政函件产品,但是产业融合度低、产品类型低端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从产业联动角度出发,就旅游与邮政函件业务深度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从技术、业务、市场和企业四个层面综合推进旅游与邮政函件业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并以四川省旅游邮政函件业务发展为例,建议在业务融合上丰富产品类型,在技术融合上形成核心优势,在市场融合上用好自身渠道,在企业融合上拓宽合作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谢天祯 《探求》2001,(6):56-59
广州市名牌产品发展有过辉煌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市先后创立了一大批名牌产品,这些名牌产品在国内市场拥有极高的占有率,广州产品长时期成为“广货”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广州市名牌产品出现了较大的滑坡。造成名牌产品出现滑坡的原因很多,本文分析了8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发展广州名牌产品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仁武  麦佶妍 《探求》2013,(1):36-41
文化软实力竞争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城市竞争的重点和热点,文化优势的培育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特色、发展风格和发展潜力。城市文化影响力、辐射力如何,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高端文化旅游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重要途径。广州实施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战略,无疑需要高度重视推动自身文化旅游的发展,但更要在广佛肇一体化发展中重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州科技旅游发展的具体办法包括以科技力量来提升现有的旅游交通设施、信息发布和服务水平;历史文化旅游和科技旅游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显示高科技对于人类生存的人文关怀;以精品旅游线路来整合广州高校、科研机构、科研场所、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8.
9.
袁忠 《探求》2005,(3):56-59
旅游是消费活动、社交活动、审美活动、经济活动等的重要表现,旅游发展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台基,而文化传播是旅游发展的基本红线,贯穿在旅游业的各个层面、角度,不可或缺。中国旅游发展逐步加强了文化内涵的建设,正走向世界旅游强国。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河西走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市场、企业、技术、政策等因素,提出开发文化旅游类产品、开拓文化旅游类市场,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文化旅游类专业人才,突破现有行政区划掣肘、加快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开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新通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永亮 《探求》2011,(6):11-13,42
对外经贸历来是广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广州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广州外经贸也面临许多挑战,与我国其他先进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能力,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做优做强外经贸,推动广州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可以综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广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丰富多样,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公务型、商业性、文化型和风光型四种,开发中要避免因利益主体利益不均导致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同感不够、“古街再造”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等突出问题,以体现“文脉”、原真性及体验性为原则,实施景观整治、进行功能分区、突出商业文化气息、构建解说系统、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加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管理的长效机制的体验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个地区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底蕴离不开历史文化,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广东省政府在粤北地区文化建设布局中的重要抓手之一,这一历史遗迹的当代价值正在不断凸显.而寻找合适的开发模式,是研学旅游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该文根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规划现状,对区域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逻辑进行了总结,并从开发前提、开发基础、开发原则、开发核心、开发途径、开发目标六个层次就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旅游开发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推进新时代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发展及粤北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一定的路径指引与方法构建.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两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两者融合发展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充分挖掘市场价值潜力,并且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产业资源开发、集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融合发展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强政策引导,深化体制改革。融资需要广辟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入。在产业发展上要打造优质品牌,扩大产业规模。在文化保护上要加强保护工作,丰富保护形式,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代友  刘江华  张强 《探求》2007,(4):13-17
广州发展循环经济已具有一定基础,资源效率和循环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循环经济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发展理念、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为促进广州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从规划、制度、产业政策、技术、参与机制、试点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买小英 《社科纵横》2009,24(5):31-32
本文通过对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发展的现状特征及面临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相应对策建议,以期推动省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周翠玲 《探求》2002,(1):18-23
在当前 ,广州经济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体的新阶段 ,文化结构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健全广州的文化结构是适应广州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总结广州文化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经验 ,着重探讨了文化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秀丽  黄圣平 《社科纵横》2008,23(10):45-46
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文化消费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文化产品的供应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文化需要,居民总体的文化消费水平比较低,文化消费的内部构成不够均衡.要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必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通过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文化消费主体.  相似文献   

19.
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和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河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进行了融合实践,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了提高,对创新创业知识和程序有了基本的掌握,并使旅游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20.
发展青海旅游经济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高原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悠久浓郁。因此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又体现出极强的垄断性。但是青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在旅游经济中充分地发挥出来,原因受制于多种因素。充分认识旅游经济与旅游消费的关系,寻找青海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特色主题积极引导生态旅游、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实施合理的旅游开发战略、开发和设计旅游商品等策略,提升青海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