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近一百年来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符合历史逻辑的科学理论,是当今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和胜利前进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跨世纪...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实践纲领刘吾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这一理论的形成,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  相似文献   

3.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来说,这一科学是开放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是人类社会全新思想之一,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其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另一方面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以后,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被剥削人民,就在这种科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已在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变成现实。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现实同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原来设想有着某些差别,这就引起了一些议论和非难。因此,学习和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马列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及其演变和发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之中,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是其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当今中国社会公平理想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既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核心价值内核,也有传统社会公平思想观念的"遗存".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提升和转化,要以传统伦理价值为底蕴和支撑,实现对传统社会公平文化心理的接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韩树海 《社科纵横》2006,21(2):100-102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始终把它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来抓。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具体内容和重点又有所不同,其中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从历史的角度认真反思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细微变化,对于认识现实中的发展问题,澄清一些错误认识,丰富我党的发展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8,(2):9-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局设计。这一伟大思想立足于当代世界的深刻变革,直面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视野,推动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由"真理引领"迈向"真理与价值统一引领"、由单一和局部优势迈向体现全面优越性和整体先进性、由关注自身命运迈向关注人类整体命运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胡新 《社科纵横》2008,23(9):30-31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是哲学,而且是丰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中国私营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而需要改变理论研究的落后状况,重新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作者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特殊条件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源在于特殊的中国近代社会三大矛盾。因此,必须以商品经济理论为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秩序性、层次性及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规律。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主动精神、创造历史性业绩的伟大成果。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与强大科学指南。十四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这一理论逐步完善。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指导我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战略论断和政策思想,深刻阐述和正确概括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11.
陈晓敏 《社科纵横》2009,24(1):19-21
《共产党宣言》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系统完整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的科学精神,体现在对唯物史观原理的具体运用,体现在对未来社会科学的分析和预见。它的科学精神和光辉思想一直指导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并深刻启迪、教育和鼓舞着全世界一切为进步事业而斗争的人民,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资本和市场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主义,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利用资本主义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面临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破解当代人类发展的历史之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3.
刘德龙 《学术交流》2001,23(1):29-3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实事求是精神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真进行反思,勇于否定自己,及时发现不足和错误,主动加以修正或发展的科学态度,为我们完整准确地学习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反思"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从天上落到了地上,从理想变成了现实."反思"充分体现了经典作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经典作家的"反思"带给我们非常深刻和十分有益的启示1.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其蓬勃生命力正是存在于它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之中.2.决不能根据书本设计和实施社会主义的纲领,必须把实践提升为根本的思维方式,从社会实践中寻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升华的源泉.3.坚持与发展相结合,在不丢"老祖宗"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创新意、讲新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相似文献   

14.
高扬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11,27(2):39-43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源流,在当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又具有了新的理论起点与涵义。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同时又是其在当代我国改革实践中的发展与创新。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实践价值指向便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伦理意蕴的观照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5.
杨厚礼主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是一本系统地研究中国改革理论的专著。书中全面地阐述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重点论证了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所概括的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观点。全书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石,以邓小  相似文献   

16.
和谐发展的理论渊源及其在当代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渝生 《学习与探索》2006,1(1):144-147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的共识。早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孕育了和谐思想的萌芽,为当代和谐发展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最初的文化积淀。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论境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反映了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其中透视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反应;在此基础上,从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的基本形态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最后指出将和谐社会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其自身的科学内涵: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它具有区别于社会主义经济一般特征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摈弃“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传统理论,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内涵,在坚持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破某些具体结论、扬弃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实现形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模式,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贫困》一书是马克思论述自己新世界观的著作。马克思在书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预言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文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出现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形成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