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人类一开始"性"就是生命的表现,它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繁衍的传承,当然也是一种艺术.从中人类及自然界都获取了无穷的力量.对性的崇拜是一种本能,是人类永恒的一个艺术表现主题.是对艺术的推动.性是个隐讳的话题,通过此研究能更加自由表达出艺术家的自身强烈情感,更加自由的对艺术进行创作,挖掘更深刻意义的感性认识,而不是单纯的对表面现象进行素描色彩的绘画.使性不再为客观世界的奴隶,建立对性的正确意识,打开艺术的自由之门.  相似文献   

2.
审美文化与美学学科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作为第三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的较高形式,是当代文化日益审美化、贴近人类真实生存状态的产物,它必然导致一种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观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的建立。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为美学学科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有助于形成以文化阐释和文化批判为焦点的新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3.
我的独白     
正母体生命我的创作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艺术感觉、一阵复杂的思考,成为始出的动力,仿佛"母体"有一种神秘的声音。在这种体悟中,我一直关注着生命与形体的深层关系,源于生命的自身法则。而现实的严肃性和复杂性,在创作方面我要求的伦理性和现代性,通过"母体"这一生命之源,在极其封闭的精神圈内,异常审美地表现了出来。从人类祖先的审美意识和生殖崇拜,到对生命意识的总体阐释,艺术家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  相似文献   

4.
智能和人类的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类具有智能,他成了两种进化过程的主体: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文化进化的结果同生物进化的结果大不一样。本文尝试比较这两类进化,并力图阐释智能在文化进化中的作用。一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生命和变化是同义语。不管我们是从微观角度来考察生命,还是从生物个体身上来看生命,抑或把生命看成是从地质时代角度来估量的一种总体现象,其结果都一样:我们均领悟到,生命是连续的状态和(或)动态存在的序列。所有生物体都在变化,但变化类型和变化速度却大不相同。人毫无例外地服从生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类的存  相似文献   

5.
新术语浅释     
生物文化 (Bio- Culture)一种强调人类文化与生物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化价值观 ,认为生物环境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 ,又反过来塑造着人类文化。生物文化体现了人类为达到这种相互依存关系而自觉付出的努力 ,认为生物是一个强有力的统合因素 ,将有助于今后人类与生物环境的共同发展以及各种生命形式的和谐共存。生物文化鼓励一切遵循以生物为中心的原则的努力 ,引导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并认为生物由于其多样性和奇妙性 ,可为人类带来乐趣和灵感。生物文化帮助人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采取行动反对破坏环境的紧迫性 ,并为重新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理论界中.对艺术特性的阐述基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的情感性。’另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的形象性。 、情感说”认为:艺术的基本特性是感情。它基于这样两条理由。第一,能够概括一切艺术门类的特征就是感情.否则,就会把一些着重于“表现”顺艺术品种,诸如音乐、舞蹈等“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①。第二,即使就再现艺术来说,感情也是重要的。因为在再现艺术中“不仅由于艺术家只有带着自已的情感去体察,”才能表现出对象的生命和心灵状态,而且因为艺术在再现现实的同时,还要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倾…  相似文献   

7.
在对原始文化时期人类状态的研究中,北美印第安部落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和其他一切现存部落不同,他们是三个连续文化时期人类状态的典范。当他们被发现的时候,这三种状态的每一种,特别是野蛮期的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要比任何其他部分的人类更为发达更为完整,北美南美一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地名透视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邓慧蓉 《学术交流》2003,(12):138-14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存在形式,文化内容的特点常常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地名属于语言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探讨地名和文化的关系是文化语言学的一项研究内容。从地名和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的关系来看,中国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指出:“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神话是艺术家涉取创作灵泉的宝库,而艺术家亦通过创作的媒介为神话的传播沟通渠道, 从表象看,神话颇似荒诞无稽之谈,但就其实质而论,它却包含人对大自然及人类自身深沉的思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流变的探索、解释、畏惧、敬爱;反映了古代人征服自然,征服自我,超越生死的想象、愿望和膜拜。故神话的发生和机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是研究人的一门科学。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和发展,形成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和类型的历史。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体质人类学的任务。另一方面,人类从动物状态分离出来,就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同时产生不可分离的辩证发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人的科学,就必须研究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规律。这便是文化人类学的任务。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创制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如:石器、铜器、铁器,采集、狩猎、畜牧及早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亲属制度、家庭关系、婚姻形式等)。上述丰富的内容通过地下发掘的历史遗物、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关于创造性的观点:作为上帝的创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探讨了作为创造性(而不是"造物主")的上帝概念。尽管创造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但由于它与我们的宇宙是进化的——各种新实在是在时间之中出现的——这一信念相关联,所以它似乎是一个可信的概念。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三种创造性形式:宇宙的最初形成(大爆炸理论);在进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创造性;人类文化的创造。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当把这种创造性本身看做上帝:上帝就是创造性。因而,上帝言说被赋予了一种可以用当今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语言而辨明的所指。在这里,上帝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他在现代对世界与人类生命的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的条件或维度,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性"。人的这一天性既源自于人的生命本能,又超越着人的这种生命本能。人的自由是存在着内在矛盾的。自由的形式与内容、本能与文化、非理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等等,都是在人类向着自由进军的过程中发生的。人的自由虽然只能发生并落实于个体,但却体现群体乃至人类共通的人性。任何人的自由,都关联着所有其他人的自由,并因而要求着自由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发展研究中,“生态文化”不仅被提出,而且已经被论述。一般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否定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文化形式。笔者赞同这样的理解和看法,把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历时态”划分的文化类型来看待。同时还认为,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现时发展的总趋势和新阶段,人类由传统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化形成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人类选择生态文化的必要性,生态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态学的文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原始生产劳动是人类理性的源头,而原始文化是人类理性萌芽的深厚土壤,即原始非理性心智向理性演化的契机。文章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中三种理性形式演变的考察,得出了有关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规律性认识:即理性的优越和道德的人格,并不在于不包含非理性,而是在于扬弃和引导非理性,使人的非理性形式日臻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的高尚境界;同时,使人不断反思既存的理性形式的局限,构建出新的理性形式。最后,文章把西方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悖论放到了以观念为核心、制度为中层、器物为外层的文化系统中加以考察,进一步论证了构建适应我们时代特征的新理性形式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迷信的根源     
科学战胜迷信,以理智战胜愚昧,是人类在不断进步过程当中的一项长期的启蒙任务。本文试图以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为背景,深入清理迷信三种根源。自然力五的压迫大自然一边慷慨大方地孕育着生命,一边也摸不关心地毁灭着生命。与自然的抗争遍布于人类生活的各种形式之中。换句话说,大自然对人类始终都有一种压力。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在这种压力面前逐渐成长壮大的历史。但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大自然的宰制,对于人类的力量来说,具有极大的威力。面对这种无情的压倒性力量,人类无力的心智不免产生一种无奈的崇拜。于是,人类将自身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是生命政治(biopolitics)、治理(govemmentality)和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三者交错勾连和发挥作用的中介领域。心理学形式的生命是行使现代权力的主体和这种现代权力凝视的客体。它意味着通过各种心理学技术在人口层面对生命本身的心理治理。心理治理即指对心理学形式的生命主体化过程的指导和计算。主体性的再生产则是心理学形式的生命政治的真正本质。而它所依赖的个体自我治理的自由正是新自由主义实现自身的工具,并由此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心理人"(homo psychologieus)的人类存在的新模态。  相似文献   

17.
透过西美尔的《货币哲学》及相关著作可以看出,现代货币经济下的文化冲突是文化自身不可避免的宿命,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劳动分工与货币推动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的分离与冲突,而其根源在于生命与生命形式的辩证关系之中。面对客体文化对个性的压制、生命感觉的迟钝、终极目的与意义的丧失这些现代性体验,现代个体必然以个体性突围来抗拒,一是在行为上追求一种个性化的生存方式,二是在艺术创作中和"主体性宗教"中实现个人主义式的内在整合。  相似文献   

18.
性生活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影响每个男女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妇女在性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探讨妇女的性及性生活的社会调适就显得特别有意义。然而在我国,这个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却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李昆峰编译的美国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新的综合》中写道:“性是人类生物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性是渗透到我们生命存在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千变万化、无限复杂的现象。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性都以新的形式出现。但是,对于性存在的意义及其演化实质,对于性与性引起的一系列问  相似文献   

19.
遗憾是社会运动的必然产物,存在于人生命的全过程之中,是人对理想与现实距离的心理体验.它既是人对感性生命的呈现,又是人对理性生命的塑造.在本质上,它是人性的生命形态,具有群体属性.通过从人的需要出发,对人的存在、理想、体验、能力、思维等文化形态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应该得出结论:遗憾是人类个体对自身社会化完善程度的呈现方式;社会文化环境是其依存的载体,文化是其最终表现形态,人性是这种文化形态以个体为载体的外部表现;遗憾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表现为人个体的生命状态,成为人性所掩饰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带来文化心态的变化。探索文化心态及其转型机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就此做些尝试。文化心态及传统文化心理积淀文化心态即文化心理状态,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它属社会意识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心态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它不以理论的形式存在,而是表现为感情、习惯、成见、信念、观念等等。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决定其文化心态,文化形态的方方面面像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积淀在人心,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