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非参数DEA分析方法,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区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四部分,然后利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技术,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长三角经济增长率与这四类因素的收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物质资本所贡献的经济增长主导着长三角各县市区的实际经济增长;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并对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产生明显影响;物质资本积累这一新古典经济增长因素是唯一使得长三角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因素,主导着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的方向;人力资本、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等新经济增长因素使得长三角经济增长趋异,对长三角的经济差距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邓志阳 《探求》2010,(1):49-52
本文在深入研究近期珠三角地区科学发展模式相关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三化"的模式,并在研究国内区域经济三类行政区域化空间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区域经济管理体制机制,认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效率高,成本低;同时认为,国民经济从"行政地方型经济"转型为"跨行政地域的区域型经济",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周韬 《社科纵横》2020,35(1):39-44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分工从产业层面步入空间层面的具体体现。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群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体,已经形成替代区域经济的城市群经济,空间竞争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文章梳理了相关理论,结合世界城市群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在空间竞争视阈下深入分析我国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模式及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为提升我国城市群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有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偏离份额模型测度我国八大区服务业的全国同步增长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并引入同位变化和空间依赖模型对竞争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服务业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我国不同区域服务业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八大经济区服务业存在结构优势的子产业占83%;西北地区服务业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竞争劣势;结构效应、区位效应和空间效应对区域服务业增长贡献的方向并非完全一致,我国区位效应对区域服务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低于结构效应的影响,服务业区域专业化和地理集中度呈现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构建一个纳入住房价格、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三个关键变量的集成统一分析框架,通过构建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型空间交互理论模型,理论分析和初步观察主要影响效应,采用2000—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城市经济效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法(DID)开展地级市层面实证检验,进而在城市群层面开展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1)房价高企显著阻碍了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加剧了资本错配程度,而城市规模扩张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效率。(2)住房价格与城市规模扩张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3)住房限购政策虽未改变房价高企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方向,但它显著缓解了其对城市经济效率优化的抑制程度。(4)各地区城市经济效率空间差异较大,需因地制宜提出治理方案,其中中小型城市群应聚焦提升人口承载力,而具有明显发展优势的发达城市群则更应注重提升区域环境状况与交通通达度,降低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推力效应。(5)地方政府应重视区域整体效应,合理进行功能定位和规划,实现城市经济效率优化和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1993.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合计约0.05.0.07,表明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3)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表现为以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但是也有空间负溢出的证据。(4)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与其他公共部门资本存量对中国区域经济弹性的贡献仍然较大,新经济增长因素与新经济地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基于二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成果的产出及其再次投入是科技创新过程的一个显性分界点,二阶段模型在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中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二阶段效率评价模型研究区域创新效率有助于更合理地对地区按照创新效率情况进行归类,并协助地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策略.区域科技创新是一个多要素投入和多变量产出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投入向产出转化贯穿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二阶段模型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并设计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中从科技投入到经济产出的二阶段模型,根据评价结果,按照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的有效性设置两个维度,以此对我国各省级区域按科技创新效率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其所处的类别,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问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基于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经济效率相互协调的视角,构建三元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以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两大城市群的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经济效率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和空间关联效应,结果显示:第一,京津冀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但整体协调水平偏低,其耦合协调类型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高且增长趋势变动明显,2005年为初级协调,2018年转为中级协调。第二,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均呈现出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特征。第三,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持力度、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对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三系统协调度具有影响,但各因素影响的显著程度和方向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范玉 《创新》2014,8(5):68-73
围绕创新投入对创新驱动经济能力的影响,国内外展开了大量研究。文章根据创新投入对全国省市进行聚类,利用中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创新成果对经济的驱动能力。结果表明:创新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创新对区域经济驱动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些创新投入不足的省市,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但是随着创新成果质量的提高,在不同类别的创新投入下,创新对区域经济均产生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中,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依然很弱,提升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11.
空间俱乐部趋同是指经济增长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相似且空间上相邻的一组区域的经济增长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是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其发生机制是空间外溢促成区域经济出现地方化增长,进而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运用包含空间外溢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可以证明,空间外溢有可能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对中国长江三角洲1990--2007年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经验分析也表明,空间外溢对区域经济增长确有影响,空间俱乐部趋同客观存在。在考虑空间外溢的情况下,长江三角洲的空间俱乐部趋同速度为1.57%。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空间集聚和空间相互作用成为了其重要特征之一.不过,各地区和区域内部的电影经济集聚和带动效应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利用城市引力模型,对我国电影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电影经济的联系结构和空间相互作用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城市间电影经济引力不断增强,且上升幅度较大,其中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从无序到有序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任何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这个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然而,国内外经济发展也表明: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资源和各种可流动性生产要素会在经济利益的导向下流向发达地区,缪尔达尔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回流效应”(backwash effect)。这样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单凭市场力量的作用而不进行政府的、人为的干预,结果不仅会使区域经济均衡化进程变得缓慢,而且在较长时间内还可能造成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兼顾效率与平等,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防止区际之间差距拉得过大,往往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进行人为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这就是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提高,但是二者呈边际效用递减的非线性关系,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0.403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促进效果会减弱;其促进效果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加强烈;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扩大财政空间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提高。因此,建议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扩大经济体量来拓宽财政空间;提高数字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减污降碳目标的实现;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既要统筹全局,也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8,(5):54-64
近十几年里,中国高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铁项目作为一项新兴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关于高铁建设与运营对区域经济趋同的影响尚缺乏经验证据。文章利用2000—2014年地级市数据分析了高铁建设与运营对经济增长及其经济趋同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建设与运营对经济增长及其经济趋同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国内高铁运营更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就业规模的扩大,但在加大物质资本投资和集聚人力资本方面弱于高铁建设。当然,这点在区域层面也有所差异。基于此,本文将为各地区进一步借助高铁项目拓宽区域发展空间,兼顾效率和公平,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肃昌  方来 《学习与探索》2012,(12):110-113
基于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分区域对中国以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和短期内,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不同,其中交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要优于长期,而教育、人才及专利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长期内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不同的区域,生产要素发挥的作用大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5,(4):61-67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同时面临增速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潜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2002年到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LA-VAR模型分析中国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中国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目前创新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水平发展,并导致产业结构凝固。经济增速提高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不显著,也未导致创新投入强度的提高,即经济增长与创新投入之间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能够有效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对创新投入强度呈负向影响。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彼此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必将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和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两种生产函数假定为前题,分析我国生产要素实际供给效率低下的现实及其所导致的种种不对称关系。文章指出:投入要素的总量和结构水平以及技术容量共同决定经济增长的实际效率;生产要素的潜在供给、实际供给和有效供给在不同体制下有不同的传导机制;数量扩张型经济增长必然导致存量结构失衡,进而影响生产要素的供给效率;规模效益低下是各种不对称关系的表证,传统的计划者主权体制和现行的多元计划者主权体制无法克服这些不对称关系,加速并深化改革的意义皆源于此。  相似文献   

19.
制度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规则,它规定了人们行为选择的范围和方式.制度变迁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演进的关键,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这种路径依赖既可能使区域经济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下去,形成良性循环,也可能将区域经济锁定在低效率状态中,陷入恶性循环.“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经历了制度的巨大变迁,同时也显示出明显的双重效应,其成绩与代价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无声 《今日辽宁》2005,(2):36-39
共同市场促招商七城市要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市场的建设极为重要,这既包括商品市场的建设,也包括要素市场的建设。只有借助区域共同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自由流动,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和效益,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空间的共荣。合作协议中提出,要共同打造区域商品流通一体化格局,消除贸易壁垒和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建立功能完善、覆盖面广的区域物流网络。鼓励经济区内大型批发市场、大型商场和特色企业在各城市开设分店,进行连锁经营,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同时还要共同建设沈阳保税物流园区,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